【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學不斷改革,課程標準也在不斷改變。自古以來,漢語作為母語,在中國發(fā)展上千年,語言體制在改革,語文教學在不斷改進。語文發(fā)展至今天,形成了眾多體系:詩歌、文言文、現(xiàn)代文等等。而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最難學也最不想學的就是詩歌。詩歌濃縮性強,語言精練,理解起來需要語言和閱讀技巧。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不斷完善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技巧,而這些需要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本人就目前小學語文的教學形式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關(guān)鍵詞】小學 語文 詩歌 教學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60
一、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形式
語文的基礎(chǔ)是漢語,漢語博大精深。目前的語文教學,形式傳統(tǒng),教學沒有明顯的效果。小學教材中出現(xiàn)的詩歌,都是一些淺顯但又特別經(jīng)典的作品。像《草》、《春曉》、《江南》等,類似于兒童常念的兒歌,文辭典雅優(yōu)美,又朗朗上口,便于記憶背誦。但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完善,對于詩歌這種濃縮性的文體,理解起來更是困難。按照傳統(tǒng)教學來說,教師將詩歌交給小學生,而小學生并不懂詩歌中真正的意思,這就造成語文教學困乏,教學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標,學生也沒有學到真正的語文知識。因此,對于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來說,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按照新課程標準,讓小學生真正的看到語文詩歌的魅力,并且學到語文知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1.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誦讀欲望。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中,“讀”是第一大法,而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更注意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誦讀。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讀,配樂讀,想象畫面讀等,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運用。為了讓學生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我經(jīng)常采用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讓學生手腳并用,打著拍子來讀。因為《毛詩序》中說了:“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奔热辉娙嗽凇坝栏柚蛔恪睍r,猶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導學生誦讀時,為什么不可以讓他們也一邊讀一邊“手舞足蹈”呢?當那種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jié)奏美和著拍子從學生們的口中流溢出來時,你一定會被深深地感染的。這種誦讀法,跟讓他們正襟危坐、面目嚴肅地“念經(jīng)”比起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注重古詩詞教學的語文味。
古詩本是有情物。友情、親情、愛情,愛國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都融入了千古傳誦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要認真揣摩語言,體會意境,以詩傳情,品詩悟情。例如,我在教《清平樂村居》中小兒“溪頭臥剝蓮蓬”一句時,是這樣品味“臥”字的:
(1)反復品讀這句詩。
(2)看圖觀察想象小兒的神態(tài)、動作等。讓學生把“臥”換成“躺”、“趴”,想想有什么感覺。
(3)這樣一來,學生都能夠從中體會到“臥”的情境、“臥”的情趣。辛棄疾這首田園詩詞的另類風格、另類情感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送別詩,前兩句敘事,說明友人孟浩然赴行的地點時間。后兩句寫景,是一幅由船帆、晴空和長江水組成的景物畫面。四句詩組合成為一個整體,表現(xiàn)友人辭別黃鶴樓,乘坐孤帆一葉,沿江東去的情景。這是詩中直接描繪的實境。在這幅送別的實境里,我們見到了客人,沒見到主人;讀到別離的行動,沒有讀到一個字眼直述離恨另緒。但是,只要細細吟詠,張開靈魂的眼睛去看,這孤帆、碧空、這樓臺、江水,是景語,又都是情語。
如何讓學生通過這些意象(景語)去體會詩人的情思呢?可以通過“孤帆”來品析:
(1)知道什么叫孤帆嗎?
(2)出示帆船點點的長江畫面后詰問,在浩瀚遼闊的長江上只有一條船嗎?
(3)那在李白的眼里為什么只有一條船?
于是學生明白了: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只集中有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在他眼里,茫茫長江上沒有其他的船,只有朋友乘坐的這一只帆船。孤帆,一只孤零零的船,讓我們看到了呆立在江邊的詩人,看到了他那悵惘的凝滯的眼神,看到了他郁郁難平的心潮。這個詩人的形象,是作品實境中所沒有的,但又確實存在于詩句之中,存在于可見的實境之中的。如果不加以咀嚼,學生們怎能體會到離別的憂愁,遠行的孤獨呢?
3.資源整合,注重積累。
古詩詞燦若繁星,我們要精心把相關(guān)的詩詞優(yōu)化組合,這樣,既能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nèi)容。例如:在觀看插圖引入《清平樂村居》時,可讓學生背誦高鼎的同名詩《村居》;當學生描述到“大兒子在田間鋤草”時,可引導學生吟誦《鋤禾》;當學生描述到“小溪里開滿了荷花”時,相機引導學生吟詠《江南》。比如:我在執(zhí)教白居易、張煌言、萬俟詠《長相思》三首,還引入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加以對照。例如:教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帶動學生學習另一篇詩作《春望》。
三、總結(jié)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jié)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一個沒有傳統(tǒng)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擁有傳統(tǒng)卻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優(yōu)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yōu)美的詩詞,深刻的內(nèi)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yǎng)吧!
參考文獻
[1]黃濟,勞凱生,檀傳寶主編.小學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升.主體參與型教學探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