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學生時一直不喜歡說明文,后來做教師教語文,也不大喜歡說明文。上學期骨干教師公開課的教學,因為教學進度的原因,我選擇了一篇說明文《旅鼠之謎》,這次教學讓我對說明文有了新的感悟。
【關鍵詞】說明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58
本期公開課教學《橋之美》后,又有了頗多感受。通過靜下心來研究說明文這種體裁,更通過精心琢磨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文單元),倒對說明文產(chǎn)生了情愫。我發(fā)現(xiàn)說明文其實很具有吸引力,而且我還覺得,學生學習說明文對其整個思維的發(fā)展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讀透課文,走進文本
喜歡說明文語言的精美。
喜歡《橋之美》中這句:“發(fā)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葦叢是不會“發(fā)悶”的,也不會“做深呼吸”,更不會用“透一口舒暢的氣”,它生動地突出當橋出現(xiàn)在密密的蘆葦中,拱橋的弧線與方橋的直線與葦叢形成鮮明的對比,打破了這里的單調與沉悶,使整個畫面豁然開朗。更喜歡這句:“早春天氣,江南鄉(xiāng)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她讓我想到了新都桂湖的石橋,想到我們江南水鄉(xiāng)細柳下的石橋。早春時,細柳嫩綠柔軟,清風徐徐,楊柳依依,輕輕觸碰那堅硬的石橋,一陰柔一陽剛,那么和諧,那么統(tǒng)一!再加一句柳永詩句“曉風殘月”,有令人引發(fā)遐想,更添詩意和韻味!
《蘇州園林》中的語言也很有嚼頭:“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畫”;“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
喜歡說明文結構的清晰嚴謹。像《中國石拱橋》,由石拱橋的特點談到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再例舉趙州橋和盧溝橋來具體說明,由一般到特殊,全文脈絡一目了然。
喜歡說明文知識的豐富多彩。說明文讓我們解開一個個謎團,激發(fā)我們去探尋世界的一個個奧秘。就如《旅鼠之謎》。
二、充分利用課后練習題,把握說明文知識
《中國石拱橋》主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說明文,明確說明文的說明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并涉及到說明方法。
就如一位教師這樣引導學生了解說明方法: “在小說中為突出人物形象,作者會運用一系列的描寫方法,那么在說明文中,作者為了凸顯事物特點,就會運用一些說明方法,如為突出中國石拱橋的形式優(yōu)美,作者引用了詩句‘初月出云,長虹飲澗’,我們說他運用了‘引用’的說明方法;為突出中國石拱橋的結構堅固、歷史悠久,作者用了許多數(shù)據(jù),我們說他運用了‘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為突出中國石拱橋的結構堅固,他還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方法,我們說他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還有一點,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事實上是通過說明兩座具有代表性的橋——趙洲橋和盧溝橋來體現(xiàn)的,所以我們說他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p>
《橋之美》的教學結合課后練習題,對比《中國石拱橋》,進一步了解說明文的基本特點,了解說明文的種類和語言的不同特點。
《蘇州園林》的教學強化對說明方法的掌握。聯(lián)系前邊兩篇課文,通過分析概括,學生應該能夠掌握。
《說“屏”》的教學落實說明文語言特點,教學完一單元,再綜合說明文知識,欣賞一兩篇課外科技說明文,感覺學生對說明文的知識掌握不錯。
三、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說明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記敘文和文學作品主要是通過回想、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而說明文則主要是通過分析和綜合進行抽象思維。實體說明文是由記敘文的比較初級的形象思維向著初級的抽象思維過渡的最佳轉換點,再由實體事物的說明文過渡到抽象事理的說明文。這樣,思維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
看來,第三單元將《中國石拱橋》放在第一篇,不僅因為它是很標準的說明文,也是一篇實體說明文?!稑蛑馈纷鳛槌橄笫吕淼恼f明文緊隨其后,兩相比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可謂循序漸進了。
說明文的思維能力應該包括思維方法和思維形式(概念、判斷、推理)的運用能力。說明事物,不能只說明事物的外部形態(tài),最根本的還在于能夠揭示其本質的屬性或特征。
培養(yǎng)學生說明文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將文本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
分析、綜合是基礎,而抽象、概括是關鍵。要讓學生能夠由表及里看到本質,能夠由感性認識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必須對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予以特殊的重視。
說明文很重要,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說明文有魅力,只要講究教學方法!說明文也如佳肴,請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