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作為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結晶,書籍在社會進步中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無法與之媲美的。我們必須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人文精神 文化素質 閱讀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19
人們都知道,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作為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結晶,書籍在社會進步中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無法與之媲美的。特別是中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定型,是獲取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最佳時期。因此我們中學生應該廣泛閱讀。
但是,聯(lián)想到近年來物欲橫流的情形,以及學者們驚呼的人文精神失落的憂慮和重理輕文的不良傾向,中學生遠離課外書籍的這種狀況不能不引起我們對現行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的反思。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讀什么書,讀這些書的原因,我們認為要把握幾點:一是為了提高中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我們不僅要繼承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技術。新大綱推薦書目初中10種,中西名著各占5種,高中20種,中西名著各占10種。由此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并重這一點。二是健全中學生心靈和人格。課外閱讀尤其是文學閱讀很重要,它能起到凈化心靈和提倡人文主義的作用,學生能從中吸取有用的營養(yǎng),彌補其他的不足。三是對人類基本價值如理性、自由、公正等的認同和維護。人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任何人脫離了社會都無法生存,因此,維護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是每個人的責任。
現代教育首先應該著眼于人。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本質上去理解素質教育??墒?,現行的教育教學模式卻對這個本質問題置若罔聞。由于多年來陳舊觀念和積淀,教師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應試教育”這個大轉盤上慣性運轉。久而久之,教育的人文精神內涵逐漸喪失,育人的本質不斷退化。最終使學生的意志、個性、情感以及創(chuàng)造力都遭到了壓抑和摧殘。
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讓學生讀一些必要的課外書,是一個較好的方法。但是我們現在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究竟如何?我的評價是:慘不忍睹!有個同事在給一個文科班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之前,對學生閱讀《水滸傳》的情況做了一番了解。結果是全班50位學生中,只有4位學生做了全面的閱讀。學生對中國古代名著的閱讀情況尚且如此,那就更不用說外國名著了!文科班的學生課外閱讀狀況如此,理科班的學生課外閱讀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初中生就真的不看課外書了嗎?這倒不是的。也有許多初中生偶爾會帶幾本課外書到學校來看一看,但萬一教師看到學生所看的不是教科書或者不是什么精編、大全、訓練、ABC之類的書籍,這書自然是厄運難逃了。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物真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呀!在這樣的夾縫中求生存的少數學生所閱讀的又是怎樣的課外書呀!據我在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的情況來看,初中生的課外閱讀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武打小說和言情小說。男生常陷于一片刀光劍影之中,女生常枕于風花雪月席上,有時還偶爾能發(fā)現幾本帶“黃”色傾向的。一些學生??梢匀鐢导艺涞牡莱鲆淮耙暶餍堑拇竺墒菍τ凇逗啇邸?、《飄》、《戰(zhàn)爭與和平》為何方神靈卻一無所知,那些必要的科普讀物學生自然也就更不會光顧了。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初中階段實在是遙不可及的幻想。
學生這樣的一種閱讀狀況,又何談提高語文水平?又何談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又何談培訓學生健全的人格?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方向究竟朝哪里去發(fā)展呢?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究竟應該怎樣引導呢?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還是要回到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上來思考。就我們語文教師來說,我想我們能做的也應該做的主要有如下幾點:
首先,我們應激發(fā)初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這點上,我采用的方法是:加強誦讀,提高悟性。經常進行朗讀比寒能使學生不斷受到良好的語文熏陶,對語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大有促進。如教劉增山的《秋魂》時,運用男女賽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誦讀: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再討論——分析——總結,從而悟出:秋天為何有一個豐厚的收獲?因為它有著一個成熟的頭腦。最后得出:這就是秋魂。
其次,我們應該把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當作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而且,我們的語文課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個任務,要把這個工作看成是語文教育改革實踐的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為閱讀是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是伴隨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閱讀影響的是一個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案褂凶x書氣自華”、“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同時,閱讀既是一個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過程,又是一個人心靈自我觀照過程,即通過閱讀來反芻自我、提升自我,從而養(yǎng)成內省和深思的習慣,這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從來不讀書的人會是一個修養(yǎng)良好、內心豐富的人。
再次,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應該正確引導。由于學生的課外閱讀難以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與支持,也就很難得到有益的指導。而許多名著,尤其是外國名著、內涵豐富,其寫作背景或事件的發(fā)生有著深厚的歷史北景。要想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題,如果缺少了指導,對于中學生來講,閱讀起來難度就會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他們的閱讀興趣;退一步來講,即使勉強閱讀,也只能淺嘗輒止,也僅僅只是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遺詞造句上而已,難以從更深的層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藝術價值。此外,如果缺少指導,他們在課外讀物的選擇上也就會存在很多盲目性,一味地以“有趣”為選擇標準,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以致于所讀書籍的品位就會降低,甚至一些壞書也就會成為中學生手中的“??汀薄?/p>
最后,在我們還應幫助學生解決書籍少的難題。書籍少,客觀上限制了學生的閱讀。據調查,約有60%的學生是通過與學生、朋友互相交換個人藏書來進行課外閱讀的,20%的學生是通過個人購買書籍來進行的。但不論是何種形式,可供選擇的閱讀書籍數量少,已成為嚴重制約中學生課外閱讀的客觀原因。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應該多給學生一些方便。老師也可以發(fā)動全體同學的力量,建立一個班級圖書角。
只有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我們的中學生才能夠逐漸喜歡課外閱讀,我們學生的課外閱讀才能在夾縫中,找到一些生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