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表看,比起大蒜來,生姜不知要粗糙多少倍,簡直嶙峋得接近丑陋,瘦弱得能牽張皮下來??纱蜷_肚子看看,根莖肉質(zhì)細膩得國色燦爛,內(nèi)容充實得溢出芳香,只是不吐露豪言壯語罷了。雖然生性辛辣,但作為調(diào)味品和作料,它卻恭謙地任人切片碎碾。它躲在地下辛苦一生,用地面上的葉子張揚生機,一點兒也不含糊。我喜歡生姜,八成就是沖著它的這種嶙峋之美。
不知是誰,敢把生姜和黃連攪在一起,制作了一個謎面,叫“生姜黃連丸”,打一句唐詩。看來膽子真是不小,忍得了苦??!因為謎底是“粒粒皆辛苦”。說明生姜肉質(zhì)肥厚盡管性溫,但質(zhì)地是辛苦的。姜皮、姜、姜根、百辣云都是它的別稱。它睡在植物界姜科姜屬里,注定了要在地下成長,在地上宣泄。也難怪,內(nèi)心仰望理想,其實都在埋頭干活。它不在意從哪里起步,一定要看到在哪里止步。菜譜里少了它,味道就會寡很多。嶙峋的身姿,并不影響它的芳香和辛辣味,這是大蒜、大蔥所不能抵達的復雜曲線。
在蜂擁的作料路上,生姜的位置往往是墻角旮旯和菜籃墊底。倘若能躺在櫥柜里,算得上主人高看一眼了。它不像蘿卜那樣,講究上傳下達。俗話說,上蘿卜下姜,說的是姜能開胃,蘿卜能消食。雖然它是配角,但開了胃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它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胃腸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強,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民間甚至有“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的說法,甚至推崇“十月生姜小人參”。“每天三片姜,不勞醫(yī)生開處方”,這是說它的藥用價值。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它走過山,走過水,不過是借此走過它的生命;它張揚生機,望著天,藏于地,不過是借此定位它自己,盡管嶙峋。
想開了自然微笑,看透了肯定放下。生姜也不例外。與其說它嶙峋的樣子,毋寧說是微笑的樣子。它雖然不像大蒜那樣抽薹,但它披釷形至條狀披針形的葉子,旗幟一樣挺舉著調(diào)味佳品的價值。才出道的嫩者稱紫姜、子姜,老者稱老姜、老生姜。生姜還是老的辣,詮釋了干姜中辛辣成分含量比生姜高,所以辣味強,其來自有因。這應了一句俚語:有時候,上天沒有給你想要的,不是因為你不配,而是你值得擁有更好的,一如老姜,別小覷它的嶙峋。
生姜在地下說透了心里話,伸出葉子獲得真情。它嶙峋的樣子是它送出溫暖的手,能夠握住幾乎所有的菜譜。是的,如果你攥緊了拳頭,誰也無法和你握手。哪怕熬一碗生姜湯,也能祛除傷寒和傷感,嶙峋但拒絕卑微,實際上是包容所有的日子。不在乎卑微,因為,從來沒有卑微的日子,只有卑微的心靈。
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A版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