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機械動力運輸工具之前,擔、筐、馱具、車是農(nóng)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qū)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區(qū)使用,運輸量較大。其中漢代就已出現(xiàn)的獨輪車是我國農(nóng)村使用最悠久、最廣泛的運輸工具。
獨輪車是以人力推動的小型運載工具,又稱為雞公車、手推車、平車、二把子車、羊角車、土車子。河北等地的手推車,車架為平頂,適合運輸各種物品;山東等地的二把子車,中間裝有立架,兩邊載物或坐人;四川等地使用的雞公車,車輪位于車架最前端,直徑較小,重心低,適于在丘陵地區(qū)使用。江南等地使用的羊角車,前頭尖,后頭兩個推把如同羊角。
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fā)明了獨輪手推車。有關獨輪車的最早描述,是在2世紀漢朝墓地壁畫及磚墓浮雕中發(fā)現(xiàn)繪有推著獨輪車的人。據(jù)《三國志》記載,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為獨輪車的發(fā)明作出過重要貢獻,他在公元231年發(fā)明了木牛流馬,用作軍事物品的運輸。從結構上看,木牛流馬也就是獨輪車。三國以后,獨輪車被廣泛使用。
過去的獨輪車,車輪為木制,有大有小。將車盤分成左右兩邊,可載物,也可坐人,但兩邊須保持平衡。在車把之間,掛有“車絆”,駕車時搭在肩上,可以省力。在《天工開物》中描繪并記述了南北方獨輪車之駕法:北方獨輪車,人推其后,驢曳(yè)其前;南方獨輪車,僅視一人之力而推之。
在狹窄的路上運行,中國獨輪車的運輸量比人力負荷、畜力馱載大過數(shù)倍,通常能夠一次負擔起六個人的重量。而且它并不是把重量施加在拉動者身上,而是把重量平均分布在拉動者與車輪上。
獨輪車的標志就是只有一個車輪。車子是單輪著地,不需要選擇路面的寬度,可以在鄉(xiāng)村田野間勞作,又方便在崎嶇小路和山巒丘陵中行走。獨輪車在推行中極易傾覆,推車人要有嫻熟技巧才能駕馭。奇怪的是,中國古代人用它載物、載人,長途跋涉而平穩(wěn)輕巧,成為中國最經(jīng)濟、運用最廣泛的交通工具,讓后人贊嘆不已。
經(jīng)過不斷改進與技術革新,獨輪車在結構上已改成雙輪,或三輪、四輪的,輪子有鐵木結構的膠輪,或鋼料結構的膠輪,由人力、畜力發(fā)展成機械動力推拉。
不要小看了這小小的獨輪車,就是它,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再立奇功。陳毅元帥有一句名言:“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边\糧食,運炮彈,槍林彈雨中、刺刀火線中,小推車和人民解放軍一起堅定向前。那小車指的就是這種手推獨輪車。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仍然承擔農(nóng)村主要運輸任務的獨輪車,由于實現(xiàn)了村村通公路,才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獨輪車在中國發(fā)明使用了1000多年后,于1170年至1250年之間才傳到歐洲,引起了巨大反響。獨輪車的車轅長短、平斜,支桿高低、直斜,以及輪罩之方橢,設計得既美觀又符合力學原理,在中國乃至世界交通運輸史上堪稱一項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