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師徒制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補充,可不可以?靠市場經(jīng)濟給知識產(chǎn)權(quán)定價,應不應該?鍛造一些名牌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使之如北大、清華一樣被社會認知,行不行?
錢學森先生晚年發(fā)出的“錢學森之問”,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研討起來也是見仁見智。筆者以為其中原因多多,而對知識產(chǎn)權(quán)缺乏尊重,且教育模式單一,可能是重要原因。
記得上大三的時候,到工廠去實習,爺爺就諄諄囑咐我,跟著師傅要有眼力見兒,早到半小時,把茶沏上,師傅一到,茶水已是不冷不熱恰好能喝;中午要提前給師傅把飯熱上;洗澡時記著給師傅搓背、拎拖鞋;廠里要是發(fā)包大米啥的要給師傅送家去。進廠了,倆學生跟一個師傅,到要學手藝的關(guān)鍵處,師傅一回頭告訴我的同學“去把家伙事兒給我拿來”,等同學取了工具回來,活兒已干完了。師傅意味深長地看我一眼,“小子,回去把活兒多琢磨幾遍。”看來,師傅對我的眼力見兒心中有數(shù)。
至今,我爺爺?shù)恼佌伣虒匀汇懹浶拈g,尤其是其指導思想——要有眼力見兒,一直不敢忘。
回頭想想,師傅那樣做真沒錯兒。當然,可以說他不高尚。但拿高尚挑剔別人,多半是出于見不得人的心思。尊師,是敬老,也是尊重知識產(chǎn)權(quán)。要是師傅不管對誰都傾囊相授,誰還會長那個眼力見兒?那師傅不是忒缺心眼兒了?
中國的師徒傳承由來已久。有哪個大思想家是國子監(jiān)(國家最高學府)畢業(yè)的? 春秋戰(zhàn)國那時就有了私塾。鬼谷子對孫臏、龐涓,荀子對韓非、李斯,都是口傳心授,孔子弟子三千,也無非就是大一點兒的私塾而已。后來的白鹿、岳麓、應天府幾大書院,也都是私塾。
從手藝到學術(shù),中國幾千年都是師徒制,比如相聲當鋪古玩店,住在師父家里,伺候師父、師娘,幫著買菜、做飯、洗衣、看孩子、倒馬桶,多年學徒,出師之后的三五年,掙的錢還要給師父一半,之后雖然不用給錢了,但逢年過節(jié)還是要孝敬的。
說不公平也好,說迂腐也好。其實,這才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傳承模式。正因為出師后若干年的收入還有師傅的一部分,師傅才可能傾心教你,才嚴格要求你,才保證了心思手藝、經(jīng)驗教訓的代代相傳,綿延不絕。才有了那么多的中華老字號企業(yè)流傳至今,還能憑借著匾額、配方上市融資。
本質(zhì)上說,師徒制就是師傅拿知識產(chǎn)權(quán)對徒弟做的增資入股。不僅僅是中國,你去考察一下意大利皮貨業(yè),也一樣。
現(xiàn)代教育替代了師徒制,當然對知識技能的快速傳播起到了很大作用,只是,師徒制逐漸消失了,標準件多了,大師少了,能工巧匠少了。
有人感嘆相聲為什么不行了,有人質(zhì)疑中醫(yī)以后還行不行。我聽了這些問題不禁啞然失笑,其實只要回溯到教育模式,就能明白個七七八八。拿相聲來說,《報菜名》之類的貫口活兒,要每天早晨對著窗戶紙練,窗戶紙還不能濕,不然師傅上來就是一個嘴巴。學藝,都是打出來的。打,當然不好,但也體現(xiàn)了師徒傳承的面面俱到和細致入微。能指望流水線生產(chǎn)出精品來嗎?
這些都不是學校能教出來的。學本事,得手把手地教,指望一個班四五十人,老師一堂課就把本事教給你,這不現(xiàn)實。比如說學歷史,老師掙錢養(yǎng)家,按照教學大綱把印刷出來的鉛字兒給你說明白了,就蠻對得起工資條,至于告訴你歷史書上沒寫的東西,歷史書背面的東西,你不把老師當老爹老娘伺候,老師憑什么教你?
所以,師徒如父子,除了出師后的供養(yǎng),師傅家的生日、嫁娶,一直到師傅去世之后披麻戴孝,得真盡兒子的孝道,才能得到師傅的真?zhèn)鳌?/p>
師徒制,并不限于手藝。吳敬璉先生和顧準不是師徒嗎?文物鑒定專家耿寶昌先生也是經(jīng)師父孫瀛洲介紹才進了故宮博物院,之后沒少和王世襄、徐邦達等各位先生學。再看看巴菲特、施洛斯、卡恩,群星璀璨,都曾經(jīng)在格雷厄姆的門下學過徒。
我猜,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研究也可能像私塾,師徒白天蹲在水稻田里用功,傍晚時分學生們陪著袁先生打籃球。師傅不缺錢,愛好也不多,打打籃球吧!
現(xiàn)在大學生多了,手藝人卻少了,好手藝的人更罕見了。所以,干裝修的好手能掙幾倍于大學畢業(yè)生的工資。
當然,筆者并非說要恢復師徒制。
只要有5%的另類教育模式,效果就會比較明顯。只是,好師傅在哪兒呢?記得三十年前的西點馬蹄酥,香、甜、酥、潤,入口即化,滿口余香??纯船F(xiàn)在的馬蹄酥,跟北方的桃酥差不多了,能做當年馬蹄酥的師傅和手藝還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