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桐日記》終于出版了!日記手稿終于進館了!我們的編研人員終于松了一口氣。
六年了!想起為《那桐日記》出版和手稿進館所經(jīng)歷的酸甜苦辣,參與這項工作的人無不感慨萬千。
那是2001年的1月,市檔案館原副館長任志對編研部的同志說,市政協(xié)常委張壽崇的家里有他祖父那桐的日記手稿,老人希望日記能與世人見面。得知這個線索,編研人員立刻向老局長王國華征詢意見。王局長說:雖然那桐日記時間跨度長,整理難度大,但這項工作很有意義,值得去做!
那桐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重量級人物,曾任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職。他的日記從光緒十六年到民國十四年,記載了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要歷史事件,對研究晚清和民國初年的政治、外交、軍事、文化,以及官僚機構(gòu)運轉(zhuǎn)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如果能將《那桐日記》整理出版,將日記手稿征集進館,不但能了卻張老的心愿,檔案館也能出一部編研精品,還能豐富咱們的館藏!這不是三全其美的大好事嗎?
于是,編研人員在王國華和任志的帶領(lǐng)下,登門拜訪張老先生,商議《那桐日記》出版事宜,同時提出了將日記手稿征集進館的愿望。張老先生欣然同意了。最后雙方達成共識:檔案館先行整理那桐日記,三年內(nèi)在《北京檔案史料》刊載完畢;日記刊登完畢后,張老先生向檔案館捐贈日記原稿。
就在工作順利開展的時候,2002年4月,張老先生突然去世了。局館領(lǐng)導(dǎo)帶隊第一時間前往慰問,以后又多次登門拜訪,他的家人非常感動,表示要繼續(xù)支持《那桐日記》的編輯出版。2003年底,《那桐日記》在《北京檔案史料》全部刊登完畢,在學(xué)術(shù)界及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還提出將《那桐日記》納入清史文獻叢書系列的意向。
然而,2005年,就在《那桐日記》即將出版的時候,國內(nèi)的收藏?zé)衢_始升溫了,那桐的后人中有人提出要拍賣日記手稿。得知這一消息,大家都心急如焚,領(lǐng)導(dǎo)再次帶隊拜訪那桐的后人,并一再誠懇地表示,《那桐日記》捐獻給檔案館后,一定會得到安全、妥善的保管,請他們務(wù)必放心。
經(jīng)過6年的奔走、勸說和爭取,2006年3月,《那桐日記》出版了,《那桐日記》的手稿也征集進館了。在檔案館舉辦的《那桐日記》捐贈及出版座談會上,與會專家高度評價了《那桐日記》的整理出版和手稿進館工作,認為這對保護國家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桐日記》的手稿35冊,排架不到1米;《那桐日記》的出版物1113頁,字數(shù)不過百萬;但這些數(shù)字的背后,卻是局館領(lǐng)導(dǎo)和編研人員6年的殫精竭慮,6年的奔走斡旋。把檔案編研與檔案征集工作同步開展,他們進行了成功的探索;《那桐日記》手稿的進館,讓市檔案館又多了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獻。
回望過去的歲月,對歷史負責(zé)的使命感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我們正是用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一件一卷地豐富著我們的館藏資源;我們正是用這種滴水穿石的干勁,一磚一石地筑起北京記憶的大廈。當(dāng)歷史記憶被我們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時候,當(dāng)歷史文化由我們向世人呈現(xiàn)的時候,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