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厭學現象
厭學現象在各個教育階段都非常普遍,2007年3月開學后,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熱線接到的咨詢電話中,90%以上都是關于厭學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聯合組織全國中小學生大型調查表明,8.4%的小學生上學是因為喜歡,10.7%的初中生上學的理由是喜歡,同樣的理由在就讀的高中學生中僅僅有4.3%。而這些學生大部分所認為的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能夠得到高分成績的學習方法,每天周而復始地上課聽講、做作業(yè)、做實驗、讀課外書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其余的學生都是什么原因仍然在讀書呢,讀書的效果又是如何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學生是被動學習。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普遍的厭學現象。
改革開放至今,社會一直流行“讀書無用論”,80年代學生厭學主要行為是輟學,90年代,學生依然有“混學、考試作弊、棄學從商”等厭學現象。隨著時代的變遷,“讀書無用論”不斷升級,錯誤觀念在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心中產生了不良影響。以中職生為代表,很多學生很少把精力放在學習活動中,不愿做作業(yè)、不認真聽講,經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有時干脆放棄學業(yè),對教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常故意抵觸、對立,經常和老師、家長發(fā)生沖突,導致關系緊張。
中等職業(yè)教育在近些年來越來越被國家、社會所重視。我國中等職業(yè)教育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第一線,培養(yǎng)具有專業(yè)理論知識、熟練操作技能和良好教育素質的勞動者為教學目標的一種教育形式。中職生屬于少年時期,生理和心理上逐漸走向成熟,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但自制力反而變弱。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商品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受到社會發(fā)展大潮的沖擊,很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人生觀的影響。同時,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也對中職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F今就業(yè)市場供遠大于求,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標準越來越高,學歷成為學生就業(yè)的首道門檻,很多有真才實學的中職生就這樣被拒之門外,造成了人才浪費的社會現象頻頻出現。在這種種的不良影響下,中職生普遍存在厭學現象。中等職業(yè)學校在為社會輸送基礎性人才的過程中,想要得到健康全面的發(fā)展,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就是中職生厭學這一問題。
二、中職學生厭學現象研究意義
中等職業(yè)教育關系到國家建設和發(fā)展,中等職業(yè)教育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各種類型的技術人才,尤其是為國家基礎產業(yè)建設培養(yǎng)了第一線的勞動力,在社會生產當中是相當重要的主力軍。中職生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國家建設勞動者的素質高低。中職生的教育學習階段,是中職生成為未來勞動者的一個關鍵時期。
三、國內外中職生厭學現象研究
1.國外有關中職生厭學情況研究
職業(yè)教育發(fā)源于工業(yè)化國家,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程度和普及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資料表明,西方發(fā)達國家由于重視職業(yè)教育,工業(yè)化的進程才得以快速發(fā)展。
英國資本主義初期的職業(yè)教育理念是崇尚精英教育,忽視職業(yè)教育,造成了很多學生被動學習,產生厭學情緒,最終導致其經濟落后。后來英國轉變了教育理念,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職業(yè)教育”,增強了職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育質量,從而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fā)展。
澳大利亞的職業(yè)教育注重向學生傳授實用知識技能,強調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即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作為一名職校生必須掌握的技術,但是也讓很多學生認為文化基礎課不重要,從而產生了偏科性的厭學情緒。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有嚴重厭學心理的所謂“差生”,他們的學習成績呈低迷狀態(tài)只能說明“在語言,數理和思維能力上與優(yōu)等生的差距較大”。由此可以看出,語言,數理和思維能力想要得到提高,從根本上要靠語文、數學等公共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日本教育學會會長佐藤學教授認為,日本中學生厭學的表現是不愛讀書,不愛學習。日本學校組織與制度的落后性也是許多東亞國家和地區(qū)(中國、韓國、日本、朝鮮、臺灣、香港、新加坡)的通病。大班額授課、統(tǒng)一授課、過于激烈的應試競爭、課程設置過密等,導致學生厭學。
德國心理學教授羅斯特認為中學生厭學的表現是上課走神,對學習不感興趣。認為學生厭學的原因包括:課堂上聽不懂、成績差、無法跟上教學進度;缺少學習興趣;課程脫離學生的實際經驗??朔拰W的最好方法是開設內容多變、以學習小組為基礎、安排不同作業(yè)任務的課程、課程的內容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使每個學生都能跟上教學進度。
2.國內有關厭學情況研究
李靜、何琦(2005)認為厭學是學生在學習上表現的負面情緒,學生學習態(tài)度從不想學習變成了不喜歡學習,更嚴重就變成了討厭學習,最終用逃避的方法來面對學習,這種情況是需要心理治療來解決的。
金藝峰、李明剛(2005)認為厭學是學生在讀書上面產生了厭倦甚至厭惡的心態(tài),不再主動學習,只會消極面對學習,是一種不健康的學習心理。
王冠軍、景艷珍、石少波(2005)認為厭學是學生對學校生活沒有了興趣,產生厭倦的情緒,認為厭學不是特定的學生所特有的,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是所有學生共同擁有的問題。
高培峰(2009)的研究認為,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成長的孩子與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成長的孩子比,厭煩課程的情緒要高。
劉秀娟(2009)認為厭學的原因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學生文化基礎差,心態(tài)不好,對學習沒有興趣;二是國家擴招政策使上大學變得較容易,從而使部分學生放松學習;三是教師教法不當;四是不良風氣的影響。
吳寶龍(2001)則認為厭學的根本原因是現代課程教育弊端造成學習內容的枯燥和教學方法的陳舊。張大有(2010)概括的厭學原因有:家庭教育欠缺扭曲,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教師的自身素質不佳,學校德育教育的欠缺等。高培峰(2009)則把厭學的原因歸結為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快樂,不健康的社會文化的影響。陳蓉輝(2001)把厭學的原因歸結為社會上“一切向錢看”的不良風氣,造成了輕視知識,輕視人才的現象出現;家庭對過度期待造成的壓力。
由此可以看出,從古至今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各種心理障礙,厭學是其中最普遍、最有危害性的問題之一。有厭學情緒的學生討厭學習,被迫學習,對學習毫無興趣,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一種痛苦,不愿意從事正常的學習活動。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使厭學情緒像傳染病一樣蔓延,如果不及時解決學生的這一心理障礙,會嚴重影響學生個人的成才發(fā)展,還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危害性。找出合適的方法來緩解直至消除這種現象是當前一個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嚴行方.厭學一定有對策:好學樂學的26個關鍵詞 [M]. 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
[2]陸曉彬.厭學問題研究現狀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4).
[3]劉翠霞.高職生厭學的原因及教育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4]焦紅麗.澳大利亞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模式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2,(4).
[5]喻興波.初中生厭學現狀調查[J].東北師范大學,2010.
[6]劉秀娟.大學生厭學原因分析及對策[J].消費導刊,2009,(2).
[7]吳寶龍.簡論當今學生厭學的原因及措施[J].北方經貿,2001,(1).
[8]張大有.中職生厭學的根源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人才,2012,(12).
[9]高培峰.淺論學生厭學的因素及策略[J].法制與社會,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