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中“探究光照或水對植物生存的影響”等實驗的改進原因及具體改進方法的敘述,說明作為教師不能盲從、迷信課本,而要尊重課本,勇于探索,這樣才能提高實驗效果,使實驗更科學,也可以節(jié)省時間。
【關鍵詞】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實驗;改進
實驗是一切科學探究的基礎,生物學是實驗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在進行教學時,本人感覺蘇科版初中生物課本七年級上冊的有些實驗如果改進后,效果可能更好,現(xiàn)敘述如下:
一、頁P6“探究光照或水對植物生存的影響”實驗
課本選取了生長狀況相仿的4株青菜(或玉米、雛菊等),分別栽種在同樣的花盆里,將花盆分別標上1、2、3、4號,再將花盆分別放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每天定時觀察花盆中幼苗的生長狀況,連續(xù)觀察7~10天,并做好記錄。
我曾經親自用青菜作為材料做了上述實驗,當時正值9月上旬,氣溫較高,我用陶盆培養(yǎng)青菜,每天上午8時左右觀察陶盆中青菜生長情況,發(fā)現(xiàn)如果每天澆水,青菜容易爛根,后來改為四天左右澆一次水,十天時間僅澆了兩次水,其他條件相同,結果青菜長得很好。如果你不確定是否該澆水,可以敲一敲花盆,如果聲音發(fā)悶,就該澆水了,一次澆夠澆透,澆到盆底滲水就可以了。如果培養(yǎng)用容器的材質是塑料的,一定要覆膜,否則水分蒸發(fā)會很快。
課本上沒有考慮空氣在其中的作用,實際上,植物的生長與空氣是否充足也有很大關系。在實驗時,應保證所實驗的植物空氣充足,通風良好。
本著在每次實驗時保證只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量應該相同。
我得到的實驗結論是:在保證陽光、空氣充足的前提下,每4天左右,給青菜適量澆水,青菜可以長勢很好,給青菜大量澆水,青菜長勢不良,即水分對植物的生存有很大影響。
如果是探究光照對植物生存的影響,同樣,一天左右時間,從植物的外表上看不出什么變化,把每天改為4天左右,才能看出效果。
我每天定時上午8時左右觀察陶盆中青菜生長情況,這樣經過改進后,效果更加明顯。
二、P46頁“鑒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實驗
從米飯、饅頭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碘酒,觀察米飯、饅頭或面包碎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個實驗看似簡單,幾乎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是,現(xiàn)在的面粉,食品添加劑很多,加上碘酒濃度有高低,都會影響所滴食物是否變紫色。所以做出的實驗即饅頭碎屑饅上滴加碘酒后,有的時候不是變藍色而是變紫色甚至黑色,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歧義,也影響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所以我建議不用饅頭或面包,就用米飯,如果用饅頭碎屑滴加碘酒,饅頭碎屑不是變藍色而是變紫色或黑色,讓學生分析是什么原因。
三、P50頁“驗證食物含有能量”的實驗
課本上步驟為①按下圖安裝實驗器材(課本P51上有圖)。在試管里加入10mL自來水,插入溫度計。②取1g干燥的食物,用解剖針固定食物,在酒精燈上點燃后迅速移入試管下方,進行加熱。③待食物燃盡,記錄最終水溫。④用不同食物進行試驗,將實驗結果填入下表,分析哪些食物含有的能量較多。(花生、核桃等食物含有的脂肪較多,所以我選擇花生、核桃等食物)
這個實驗用的是1g干燥的食物,在按照教學進度做這個實驗時,已進入11月上旬,較冷了,1g干燥的花生或核桃等太少,不足以使試管水溫發(fā)生明顯變化,如果把1g改為3g甚至9g,這樣水溫上升明顯,效果好。
四、P108頁“體驗能量釋放與呼吸的關系”的實驗
把全班同學分為4~5人為一小組,分別完成以下實驗。小組同學輪流測量不同生活狀態(tài)下,每個人每分鐘呼吸次數(shù)。
本課時的內容有“體驗能量釋放與呼吸的關系”、“驗證呼吸過程中氣體的變化”等活動,活動“體驗能量釋放與呼吸的關系”是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活動,按照課本進行,加上學生活動前準備,活動后整理,此活動至少要15分種左右,“驗證呼吸過程中氣體的變化”的活動,不算課前準備的時間,第一組實驗“驗證植物呼吸放出的是什么氣體”,課堂展示、小組交流的時間就要20分鐘左右,還有第二組活動“驗證植物呼吸時吸收的是什么氣體”的實驗,我們學校一堂課只有40分鐘,很可能完不成教學計劃,所以我在教學中把“迅速起蹬1min”改為“迅速起蹬0.5min”,“休息5 min后”改為“休息3 min后”,這樣可以節(jié)省5min左右的時間,能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會影響教學效果。
五、P109頁“驗證呼吸過程中氣體變化”的實驗
課本上沒有說明用什么顏色的塑料袋,課本上的插圖很像白色的塑料袋,如果是白色的塑料袋,里面的新鮮植物會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響實驗效果,所以應強調用黑色塑料袋。
六、P116~117頁“模擬胸部呼吸運動”的實驗
課本上是玻璃鐘罩代表胸廓,橡皮膜代表膈,我在教學中感覺,用玻璃鐘罩太重且易損壞,用飲料瓶代表胸廓,氣球代表膈,既輕便、安全易于操作,也不影響教學效果。
其他冊的生物課本也有類似問題,今后將進一步探討。
總之,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從實際出發(fā),不盲從課本,多動腦,勤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