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明白:“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币虼耍Z文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崔巒老師說過,“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彼^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yǎng),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yǎng)。對學生而言,語文素養(yǎng)是學好其他課程,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文教學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實簡單的說:“語文素養(yǎng)”就是不僅要求我們的學生要有比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口語交際的能力,既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還要表現(xiàn)為比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也就是學生在生活當中運用語文能力和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整合資料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語文作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如何立足于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呢?只有更新觀念,立足現(xiàn)實,打破封閉單一的語文教學系統(tǒng)。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處處是語文,時時皆為我用”的語文觀,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學習完《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童話故事后,我讓學生畫一畫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他們都準確地畫出了小蝌蚪找媽媽的經(jīng)過。透過這一幅幅畫面,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中的收獲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個故事,在孩子們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卻不一樣,有的畫出了幾種動物的特征;有的對青蛙的生長過程畫得特別好,還有的不僅畫出了青蛙生長的過程,還畫出了他們的動作,較好地區(qū)分了“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學生不僅僅得到欣賞的機會,獲得審美的享受,而且還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既擴大了教學容量,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充分說明了語文和其他學科的有機整合,將更好地發(fā)揮它們的綜合效應,它使教育真正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提高整體素質(zhì)的任務。
二、在想象繪畫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想象是學生學習的翅膀,在想象中繪畫可以讓學生超越時空,充分發(fā)揮主體性,理解體驗感悟課文,自由表達,進行創(chuàng)造性、個性化的學習。
在教古詩、描述風景或可以用畫來表達意境的課文時,可讓學生自由想象,把自己的閱讀理解畫出來。例如小語第四冊《畫風》,文中講四個小朋友開動腦筋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風畫出來的事。讀懂課文后激勵學生:“你們能不能和這四個小朋友比賽?看誰最聰明,能把風畫出來?”“能!”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在一片沙沙的畫畫聲中,風很快就畫好了。有的風把裙子吹起來了,頭發(fā)飄起來了;有的風把樹葉吹落了,把沙塵吹進眼里;有的畫海浪拍打著礁石,大海卷起一層層浪花;有的畫氣球、傘、紙屑、膠袋在空中飛舞;有的畫小樹小草彎腰、白云飄?。黄鞐U上紅旗飄揚……多么豐富的想象力呀!畫完后在班上、小組中介紹自己的畫,課后辦畫展,讓學生互相觀摩、啟發(fā)。動手畫一畫,讓每個學生充滿自信和表達的愿望,由文字轉(zhuǎn)化為圖畫,又由圖畫轉(zhuǎn)化為文字,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審美樂趣,切實提高了閱讀、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三、在積累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要造就語文這座金字塔,大腦中總是要積累一些語言文字的,古人也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法。可見語言文字的積累是學好語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怎樣讓學生積極有效的投入到積累文字的過程中來呢?我是這樣做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資源。我們采用的是新的教材,為學生學好語文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教材中教給了我們識字方法,引導我們?nèi)シe累好詞、好句、好段。我們可以依照教材資源循規(guī)蹈矩地進行學習,其次,加強課外積累練習,從一年級開始,我就教給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好詞、好句抄下來。時間一長學生就習慣成自然了,這也為寫話打下了基礎。第三,加大課外閱讀量。要求他們多看動畫片、少兒節(jié)目以及課外書。還讓學生把自己的課外書那到班里,同學們互相傳看、互相交流體會。這樣課內(nèi)外積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在興趣寫作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學生的作文,是語文教學成果的體現(xiàn),是學生語文能力的展示。但卻有許多的孩子怕寫作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剛剛學寫作文的小學生而言,要教他們?nèi)绾螌懞米魑?,首先應該注意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們寫作文的興趣。
現(xiàn)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也是習作的例子,讀范文指導我作文、習作文、效法作文、評作文,這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經(jīng)驗?!比~老這段話,精辟地道出了語文教學中讀與寫的關系。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也是作文教學的兩個密切相關的教學手段,讀課文(范文)不僅可以得到寫作方法、技巧上的啟示,并且還可以激發(fā)寫作的興趣。還可讓學生模仿本文的結(jié)構(gòu)寫作,例如學完《找春天》后,仿寫《找秋天》。學了《我會變》,學生嘗試以第一人稱寫自己喜歡的物體。這樣,學生學有例子,寫有樣本,每次都能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寫作任務。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無素材,就等于愚婦無米,炊就更難了。怎樣才能讓學生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呢?這就得深入生活、廣開文源。小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喜新求異的思維定勢,引導他們進入多彩的生活,不僅能開闊眼界,增加其知識的積累,而且能活躍其思維,激發(fā)其提筆表達的欲望,因此我除了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細心觀察外,還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創(chuàng)造寫作素材。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摸索前行的過程。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能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帶著各自的經(jīng)驗,智慧、情趣,在自主、合作、探索、開放的大課堂中扎實、高效地學習。讓孩子們在充滿樂趣、向善、啟智、審美和舒展性靈的人文氛圍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師生互促,以獲得多方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