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理論分析、邏輯歸納等方法,對體育院校語文課程的現(xiàn)狀、問題根源以及應對策略進行研究。研究認為,競技體育、武術、藝術等專業(yè)學生語文基礎過于薄弱,表達能力欠缺,從而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升深造以及未來就業(yè)。其根源,有體制束縛下學生基礎教育的問題,也有體育高校自身的教學管理缺陷。后者主要體現(xiàn)在:功利主義、專業(yè)本位意識支配下,一再削減語文科目、課時導致的開課量不足;忽視學生語文基礎的不平衡性,單純以院系、學年為依據(jù)的一刀切分班開課模式造成的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等。研究為體育院校改善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提供應對之策。
體育院校語文教學教學管理在經(jīng)歷了北京奧運會、倫敦奧運會的獎牌豐收之后,人們對體育的認識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體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根本在于育人,在于培育人性完整、人格健全的人;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更有利于高質量的符合社會需求的體育人才培養(yǎng)。然而,對體育人才搖籃的體育院校來說,語文教育滯后、文化基礎薄弱,仍是他們前進途中的阿克琉斯之踵。癥結在哪?就體育院校自身來說,現(xiàn)實條件下可行的切入點又在哪?
一、體育院校語文學科現(xiàn)狀:基礎薄弱,邊緣化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語文學科的滑坡已經(jīng)成為中國高校的一個普遍問題。體育院校也不例外,而且因為其特別的背景,情況還尤為嚴重。主要是,部分院系學生的文化基礎過于薄弱,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教師課堂管理難度大,教學效率不高;而從學科以及教研室的建設發(fā)展來看,則有逐漸萎縮與邊緣化傾向。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生源問題:先天不足
體育院校招生,主要看重體育成績,更多地從基層體校、體工隊、體育中專錄取,或者從普通高中招收體育特長生?,F(xiàn)實的問題是,這些運動能力突出的學生,文化基礎大都很薄弱??墒钦f,從一入學開始,體育院校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就低于普通院校理科生,其中,又以競技體育、武術、藝術專業(yè)為甚。這方面,筆者在教學工作中有切實的體會,也曾與教研室同仁一起做過調研。
體校、體工隊、體育中專,這些學校的文化課教學情況,前人多有論及。曾有學生向筆者講述他們在體工隊時的情形:“上語文課,老師一個人在臺上自說自話,下面的座位都是空的——大伙都在宿舍睡覺,訓練實在太累了?!?/p>
2.院校教學管理誤區(qū):模式僵化
(1)分班開課一刀切
雖有生源的先天不足,體育院校一般還是延續(xù)慣例,按部就班地開設大學語文、應用寫作、文學欣賞等大學本科課程。實際教學中,學生表現(xiàn)得很吃力。以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專業(yè)的應用寫作課為例。應用寫作須以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根基,而該專業(yè)學生多來自體工隊,艱苦的訓練讓他們荒疏了系統(tǒng)的文化課學習,以至于課堂上學了很多寫作格式、規(guī)范、要求、技巧,實際的寫作能力還是不盡如人意。武術專業(yè)也是。為了能閱讀典籍,更好地傳承中華武術,系里曾特地開設古代漢語課程。遺憾的是,那些有著深湛“童子功”的“練家子”,語文的底子卻是薄了些,突然要面對這佶屈聱牙的大學古代漢語,有些勉為其難。反復權衡,系里最終停掉了這門課程。還有藝術系,為培育學生藝術品味一直開設文學欣賞課。但有將近半數(shù)的學生,因為理解障礙以及學習習慣問題在課上萎靡不振,文學的形象構建、審美感受也就都談不上了。
并且,體育院校生源復雜,普通高中、體工隊、體育中專,學生“出身”不同,文化基礎相差懸殊;而分班上課,又只以院系、專業(yè)以及入學時間為依據(jù)。這也給語文教學帶來很大的障礙:起點低的聽不懂,基礎好的又吃不飽,學生水平參差兩極分化,任課老師則是左右支絀難以顧全。教育要求循序漸進,忽視學生基礎開課分班一刀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難免要打折扣。
(2)“學科”之偏
在體育院校,語文等相關科目被劃為“學科”,屬于“本科理論課”?!皩W科”,是與“術科”相對的概念。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學科”是指“軍事訓練或體育訓練中的各種知識性的科目”;而“術科”則是,“軍事訓練或體育訓練中的各種技術性的科目?!倍咧畡e,有論者做過更具體的闡釋:“學科”教學,是理性化的知識教學;而“術科”,是操作式的技術性教學;“學科”教學是一種理論認識活動,而“術科”是一種直接的實踐活動;“學科”是“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術科”則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這種二元對立的分法有它的依據(jù)及實用意義,但又過于簡單化。有些科目,很難明確界定究竟是“術科”還是“學科”。比如,語文課,既要有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還要有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訓練。
現(xiàn)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說:“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沒有什么不同的性質,不過語文活動的生理機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動更加復雜罷了。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不正確就不能獲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為技能。不熟練,也就是說,有時候正確,有時候不正確,或者雖然正確,可是反應太慢,落后于時機,那也不成為技能。”呂叔湘從工具性的角度闡述了“語文”的功能與性質。而較全面地考察語文這一科目,它有知識性內容,也有技術性要求,除此之外還有人文修養(yǎng)的成分。現(xiàn)實的誤區(qū)在于,一方面,是急于速成,競相開設類似“應用寫作”這樣的技術性極強的語文課程;另一方面,又只見其知識性,而簡單地把它劃成“本科理論課”,與“術科”的訓練課對立起來。于是,在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體育院校的語文課動輒是上百學生濟濟一堂,“聽課”而已。這樣的課容量,教師的當堂練習難以落實到人,布置的課后作業(yè)也難以做到及時的查驗批改,訓練不能到位、到量,也就達不到教學目的。
(3)科目與課時縮減
體育院校,對語文等文化基礎課的關注度普遍不高。這在招生考試要求,精力、財力投入,教研室、學科建設,以及教師評估體系上,都有反映。而更直接的表現(xiàn)是,語文的有關科目、課時被一再裁減。大學語文、應用寫作(一些院系又設公文寫作、商務文案寫作)、文學欣賞、文學作品選讀,這些語文課程的安排大都是系里自行擬定,要求普遍很低,一些院系對學生的要求僅僅是“能寫個請假條”。課程、課時數(shù)的設定也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科目反復更改,課時時多時少,總體趨勢則是萎縮。近十年間,北京體育大學的語文等相關科目大都從64學時削減到了32乃至16學時;2012年,體育教育專業(yè)更是直接撤掉了應用寫作必修課。
2.深層根源:中國體育與基礎教育的雙軌制
“中國足球的希望在教育。中國籃球,中國排球,甚至可以說,中國體育的希望在教育。如果推不開校園的大門,我們就永遠看不到振興的希望?!斌w育解說員劉建宏的這種看法(見劉建宏博客文章,“向中國教育要中國體育”),在業(yè)界很有代表性。體育被單獨剝離了出來,自立門戶自行其是,事實上跟基礎教育岔成了兩股道。前一股道上,業(yè)余體校、體育中專、體工隊、省隊、國家隊,學生從小到大進行全天候、專業(yè)化訓練,就是所謂的舉國體制一條龍;一條龍里,運動成績或者說獎牌是第一位壓倒性的,人本身被忽略被異化,文化教育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而在后一股道上,高考指揮棒下的九年義務教育只為升學,體育等素質教育課程又長期被拋荒。
高等的體育院校也難脫窠臼。宏觀的價值取向上,重運動技術,輕人文素養(yǎng),大都有濃重的專業(yè)本位意識;而語文等文化課則可有可無,逐步被邊緣化。體育院校的語文課或者文化課問題,也是雙軌制弊病具體而微的體現(xiàn)。語文等文化教育“瘸腿”,體育教育發(fā)展就要被“扯后腿”。而問題的癥結,深植于中國體育與基礎教育的雙軌制。
二、體育院校語文教學應對策略
1.觀念轉變:從“專業(yè)人”到“完整的人”
“奧林匹克主義是超越競技運動的,特別是在最廣泛、最完全的意義上來講,它是不能同教育分離的。它將身體活動、藝術和精神融為一體而趨向于一個完整的人?!鼻叭螄H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這番話,說的是體育的本質所在。體育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活動,它要求這項活動的參與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即便是競技體育,也不僅僅是體能、運動技巧的比拼,它還廣泛涉及人的心性智能乃至科學技術,是人所以為人的一種全面、綜合的較量。而少了文化的根基,即使練出了高超的運動技能練成了世界冠軍,也還是殘缺的,是帶有工具性的不自覺的人。
體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歸根結底是要育人,要培育人性完整、人格健全的人;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會更有利于高質量的符合社會需求的體育人才培養(yǎng)。體育院校的學生,大都是未來的體育工作者、管理者,在必備的專項特長基礎上,他們還應具備較強的溝通協(xié)調、管理公關,以及科研論文能力;其間,語文無處不在。更切近地說,在眼下市場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下,語文能力高下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yè)與工作。事實上,以語文為基礎的文化素質問題,也是體育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而改善語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對體育院校、體育人有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
2.課程開設:增量分級,縮小班額
先天不足,后天進補。就體育院校現(xiàn)實情況,應先以字詞句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訓練為主,行以基礎語文教育;在此基礎上,再有針對性、有側重地開設應用寫作等大學課程。這樣可以顧及各個層次的學生,特別是那些低起點的同學,讓他們能夠樹立信心,循序漸進,從而有更大的收獲。筆者以為,體育院校的語文課程,應在保證數(shù)量的基礎上實行分級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1)課時量的保證
課時量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以北京體育大學為例,語文課被一再裁撤壓縮后,競技體育、武術、藝術以及教育、新聞、管理等專業(yè),現(xiàn)有的大學語文、應用寫作等語文課程只有區(qū)區(qū)32學時,就大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說,是杯水車薪。筆者以為,至少應回復到原來的64學時;而且,對競體、武術等底子虧空的院系,語文課貫穿四年也不為過。
(2)分級開課
中國早有因材施教的說法。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則提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育理念。強調教育者應摸清學生的既有水平,以及潛在發(fā)展水平,找出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搭建好高度適當?shù)摹澳_手架”,鼓勵、引導、幫助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從而高效地達到教育目的。對教師而言,根據(jù)學生實際安排深淺適度的教學內容,是教學成功的前提。而程度相同或接近的學生同堂上課,會有利于教師的教學設計,從而保證教學效果。為此筆者建議,體育院校應該按學生實際語文能力,或者退一步,按他們的文化課綜合水平,分班上課。
作為嘗試,可先在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的競技體育、武術、藝術等專業(yè)實施,統(tǒng)計高考成績,組織摸底考試,以此為據(jù)劃分教學班。相應地,施教內容也分層級:低起點的班,可以先補習中學語文——類似預科班,然后再學習應用寫作、大學語文、文學欣賞等本科課程。同時開設一些選修課,供高起點學生選擇:中國文學作品選讀、外國名著欣賞、中國文化導讀、現(xiàn)代漢語、基礎寫作,等等,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條件成熟,再進一步地跨越院系,分級分班,上語文等文化共同課。在此基礎上,還要注意到語文的學科、術科兼?zhèn)涞奶匦裕刂坪冒嗉壱?guī)模,力避百人以上的大班,而以四十人左右為宜。這樣的開課方式,會增大院系以及教務部門的排課及管理難度;但面對現(xiàn)實,權衡得失,還是很有嘗試的價值。
(3)教材建設
實施分級開課,教材選編也需調整跟進。體育院校目前所用的語文教材,大都是理科院校通用的,適用性不是很好。特別是大學語文,內容老舊,偏深偏難。體育院校需要編寫適合自己的教材。首先,要挑選藝術性以及思想情感俱佳的名篇;其次,是注意時代感、貼近性,可適當選入一些體育文學篇目。
近年,北京體育大學聯(lián)合一些兄弟院校,先后編選出《文體寫作學教程》《國語讀寫教程》等專門針對體育院校本科生的教材。它們有新意,有建設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反復斟酌改進。主要是把握好貼近性與藝術質量的關系,在體育與經(jīng)典之間斟酌;也要在古、今、中、外,認知類、析理類、審美類三大文體,以及審美類文體中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等各類型篇目中斟酌;最終達到較為適當?shù)谋壤?,定性定量。還要進一步考慮的就是,在篇目的選擇編排上,根據(jù)難易深淺做梯次的章節(jié)劃分,以滿足不同專業(yè)不同基礎學生的需要。
3.課堂教學:消除師生隔閡,強化語言實踐
(1)情感投注,文體融合
語文課堂上多有審美教育,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悅之以美,所以師生間更需要情感的浸潤,心靈的溝通?,F(xiàn)實中,這卻正是語文等體育院校共同課老師的短板。語文老師,也包括其他文化課老師,大都應試教育出身,一路念書升學而少有運動經(jīng)歷,不太懂體育,缺乏對體育的情感。因為出身異路,與主流的專項體育教師“不是一類人”,于是在學校日益邊緣化,積極性受挫;因為“不是一類人”,少共同語言,也難以被動感十足耐不住板凳的體院學生接受;再加課時少,學生多,師生交流匱乏,感情隔閡,課堂效果難免打折扣。作為體育院校語文教師,必須調整心態(tài),積極地去贏取學生的親近與信賴。教師、教研室要與院系及時溝通,更多了解學生動態(tài)??梢詫ふ覚C會參與系里的活動,包括旁聽他們專項課,或者當班主任、兼任系里行政人員,廣泛建立各種聯(lián)系,與學生打成一片,達到情感融通。這種努力對課堂教學大有助益。
院系、學校,也應認識到問題,在行政管理上有相應的考慮和顧及。還應從組織層面上提出要求并采取有力措施,為語文等共同課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幫他們擺脫游離的、邊緣化的窘境,真正融入到體育中來。比如提供適時適量的業(yè)務培訓。語文專業(yè)的培訓當然是必要的,但還應有體育方面的,如基本體育常識、體育史、體育理論等,以培養(yǎng)體育認同體育情感。體育院校的語文老師,應該懂體育,愛體育,理解體育人;只有如此,才可能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2)聽說讀寫,突出技能訓練
如前所述,語文課既有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具有“學科”的性質,也需有足量的語言技能訓練,從而兼?zhèn)洹靶g科”的特點。訓練,就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由施訓者按既定的計劃使受訓者具有某種特長或技能的一種有控制的練習。競技體育中提高運動成績固然要靠訓練,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也要靠訓練。比如,寫作能力,就要在反復的寫作練習中獲得。所以,語文課不能只有教師的講,還應有學生充分的練,應由“本科理論課”調整為類似“術科”的訓練課,調整為在理論指導下的語言運用技能訓練課。教師的角色也應由單純的老師轉變?yōu)闇式叹殻m當加大課堂以及課后語言運用訓練的比重。
(3)多媒體教學,營造活潑氛圍
總體來講,運動出身的學生文字符號破譯能力弱,課堂注意力維持時間短。相應地就要求教師,有更充分更具匠心的教學準備教學設計去導演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注意貼近性。例文及討論話題,要充分考慮體育院校的現(xiàn)實情況,結合院系特點,有所偏重??梢赃x一些跟學生專業(yè)專項相關也更熟悉的題材內容,如體育文學、體育報道、體育賽事等。
教學手段上要更多樣,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我們知道,人的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動態(tài)事物比靜態(tài)事物容易引起注意,視覺和聽覺結合更有助于信息的攝入。而多媒體,將文字、圖片、圖像、聲音集合為一體,能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變抽象為形象,化靜為動,為相對抽象枯燥的語文課堂營造出趣味盎然的教學情境,從而減輕學生的認知難度,加深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
4.指導閱讀:培育校園文化
語文課的教學要求,僅憑幾十分鐘的課堂無法完成。語言的運用,光技術訓練是不夠的。沒有閱讀,沒有思想,沒有心靈的成長,也就不會產(chǎn)生真正有價值的獨創(chuàng)的東西。語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厚積薄發(fā),需要有學養(yǎng)的積累;而人類最偉大的智慧、思想,深藏于那些最偉大的書籍之中。所以人要閱讀,廣泛地閱讀。即如當代教育學者朱永新說的,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閱讀史。
眼下進入所謂“讀圖時代”。校園閱讀也有快餐化、娛樂化的傾向。講究感官的輕松適意,回避深刻崇高乃至回避文字符號。這有進步因素與合理的一面,同時又膚淺寡淡缺乏營養(yǎng),日久會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失衡,了無根基而又浮躁懶惰。這樣的閱讀應受到節(jié)制。本文前面強調體育院校語文教學的特色,強調其體育的貼近性,也只是一種出于現(xiàn)實考慮而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入門的辦法;對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那些經(jīng)過艱苦努力基礎有所改觀的學生,教師還是要指導其閱讀經(jīng)典,勉力而行。教師在指導閱讀時,要根據(jù)學生專業(yè)特點、基礎情況,有針對性有步驟地推介閱讀篇目,不要過多過重增加學生負擔。還有就是,要倡導解決問題的閱讀,爭取師生互動,相互啟發(fā),相互熏染。
缺少了閱讀過程,便缺少了廣闊的智力背景,進一步深造也就少了有力的支撐。所以專業(yè)的設置固然重要,廣博的閱讀也必不可少。而體育院校,更應該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并從整體上培育一種積極閱讀的校園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育、文化基礎問題,已成為體育院校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巨大障礙。受中國體育的大環(huán)境影響以及院校內部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模式,都是這一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筆者以為,作為體育精英的薈萃之地,體育院校應引領潮流,率先而動,改善包括語文教育在內的文化素質教育,以實現(xiàn)體育人才的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受大環(huán)境制約,這注定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而調整教學管理思路,優(yōu)化課程結構,是現(xiàn)實條件下可行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張彩紅.體育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現(xiàn)狀及應對措施[J].價值工程,2011,(07):258-259.
[2]郭姍姍.體育院?!洞髮W語文》課程現(xiàn)狀及對策[J].現(xiàn)代語文,2011,(02):113-115.
[3]趙環(huán).素質教育視角下體育院?!按髮W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9,(02):104-106.
[4]張秀芳.體育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04):123-124.
[5]阮福.北京市體育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論文,2005,6.
[6]程紅,吳志強,王芬,?蔡文菊,邢學波,韓景榮,張春萍,謝衛(wèi).“北京體育大學學生語文水平通級考試”的構想與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1406-1408.
[7]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1429.
[8]王廣虎,冉學東.論體育學院學科與術科教學的不同點[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02):48-51.
[9]呂叔湘.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M].呂叔湘語文論集.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83.331.
[10]高海燕.體育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01):113.127.
[11]王文靜.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心理學探新,2000,(02):18-20.
[12]李微微.體育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個案初探[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03):130-131.
[13]朱永新.我的閱讀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