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鐘表業(yè)的高管們,大概再也不會因為當前慘不忍睹的出口數(shù)據(jù),而日夜長吁短嘆了。因為最快在今年七月,該國將與中國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xié)議。根據(jù)約定,從瑞士出口的鐘表將于未來數(shù)年內大幅下調關稅。同樣收獲利好消息的行業(yè)還有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其有望在今年內就實現(xiàn)“零關稅”。作為G20的一員,瑞士此舉將對深陷債務危機的歐元區(qū)各國產生不可低估的誘惑作用。
默克爾變了嗎?她還是那個曾經在歐元區(qū)呼風喚雨、頤氣指使的“鐵血女皇”?如若不是,為何在面對中國新政府時卻甘愿放低身段,并不惜因此與歐盟鬧翻呢?答案只有一個:經濟利益。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已成為德國在歐盟以外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這樣一塊肥肉默克爾顯然不愿丟棄。而對中國來說,這筆買賣的劃算之處在于:要想在布魯塞爾辦事,你得先去一趟柏林。
當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隨便溜達一圈就拿走60架空客訂單,卻在最近的歐盟“雙反”問題上出爾反爾,投下制裁中國的支持票時,氣得直跺腳的除了中國政府外,另一個大概就是英國了。首相卡梅倫不得不為其一年前的“錯誤”埋單,盡管如此,他仍不放棄2013年底前訪問中國的希望。而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他更是借媒體直接喊話說:“請轉告中國其他投資商來倫敦投資。”
這多少有點諷刺。在李克強總理訪問印度時,中印兩國還表示2015年雙邊貿易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但一周后印度就把一個巨額高鐵單子簽給了日本。印度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除了邊境爭端外,其優(yōu)勢項目如IT和制藥等,中國政府并未完全開放。而多年累積的貿易逆差,又使其經濟利益實際處于受損狀態(tài)。當然,也并非沒有變數(shù),日本和印度的雙邊貿易目標僅為240億美元。
盡管中澳達成自貿區(qū)協(xié)定仍需時日,但澳大利亞在中國新政府上臺后,就迅速簽署了貨幣直兌協(xié)議。這也使澳元成為繼美元和日元之后,第三種可以與人民幣直接兌換交易的貨幣。其背后隱藏的邏輯在于,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金融政策的變動將對其產生重大影響。但與一年前剛啟動的日元貨幣直兌不同的是,中澳之間并無“政治陰霾”,因此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