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皮膚形態(tài)最重要的成分是膠原蛋白。膠原蛋白生得比較邪乎,它的組成跟別的蛋白質(zhì)相差很大。皮膚的衰老與膠原蛋白的“老化”關(guān)系很大,皮膚的更新過程中就涉及到膠原蛋白的生成,而蛋白質(zhì)的生成必須要有相應(yīng)的氨基酸做原料。所以,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為了皮膚更好地更新修復,“永葆青春”,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在食物中提供膠原蛋白,來保證“原料充足”?這樣的想法比起“以形補形”來,更具有了一些“科學色彩”,當然也就很容易得到認同。于是乎,膠原蛋白也就成了“美容圣品”中極具號召力的偶像。
合成皮膚的膠原蛋白,所需要的主要氨基酸是甘氨酸、脯氨酸和賴氨酸。前兩種是可以從其它氨基酸轉(zhuǎn)化而來的,只有賴氨酸必須從食物中獲取。有了這些氨基酸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不少生化過程才能把它們組裝成人體的膠原蛋白。比如,其中有一步是一個羥基化酶把脯氨酸和賴氨酸轉(zhuǎn)化成羥基脯氨酸和羥基賴氨酸,而這個酶的作用又需要維生素C的參與。
當然,這只是說明人體的膠原蛋白形成過程比較復雜,也還是不能證明吃膠原蛋白能不能美容。因此我們看看科學家們都干了什么吧。
膠原蛋白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的皮膚、骨頭等部位。把它有限水解之后的東西在國外叫g(shù)elatin,最通常的用途就是做果凍。在中國把水解的過程弄得比較神秘,出來的東西叫做“阿膠”,加上古人留下的“圣典”,就變得很“神奇”。現(xiàn)在美容界的圣品加入了“高科技元素”,水解得比gelatin充分得多,叫做“膠原蛋白水解物”。對于追求“天然”,對現(xiàn)代加工避之不及的人來說,其實這個東西太不天然了——通常讓不少人很不爽的“蛋白質(zhì)變性”只是讓蛋白質(zhì)分子換個造型而已,而水解則是慘無人道地把它們碎尸萬段了。
大概是這種研究缺乏生物學上的意義,所以除了商業(yè)機構(gòu),花納稅人錢的政府機構(gòu)一般不會在上面花錢,而科學家們也沒有太強烈的興趣。多數(shù)文獻,都與商業(yè)機構(gòu)有關(guān)。美國的FDA管得太嚴,勢力再大的公司也很難讓FDA為他們左右,而沒有FDA的許可又不能宣傳這種“神效”,所以美國的工業(yè)界長期對此不太熱衷。而中國的商業(yè)機構(gòu),基本上只要吃不死人就可以隨心所欲,何況還有老祖先的遺訓或者“科學研究”的只言片語,所以也沒有太大的熱情。日本人則介于二者之間,所以對于此類研究還不乏熱情。不過,在世界市場一體化的大趨勢下,美國公司也頗有涉足之意。
雖然這種研究如果真的有突破,就會“錢途無量”,但是查詢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比如Pubmed,還是很難找到這方面的研究。2006年發(fā)表過一個小規(guī)模的對照試驗,是說服用膠原蛋白水解物的壓瘡病人是對照組的恢復速度的兩倍。還有一項動物實驗是用紫外線照射無毛老鼠,實驗和對照組各7只老鼠,結(jié)果是喂膠原蛋白水解物的那組老鼠受到的皮膚損傷要小一些。另一項研究則是分別拿膠原蛋白水解物、其他對照蛋白質(zhì)和水喂豬,結(jié)果是說喂膠原蛋白水解物的那組豬的皮膚指標要好一些。
本來這種小規(guī)模的病例或者動物實驗是沒有說服力的——比如FDA就不會接受根據(jù)這種實驗結(jié)果來做的膳食推薦。不過,它們畢竟給了人們一些希望,賣膠原蛋白水解物的公司也足可以拿著這些結(jié)果告訴消費者“有科學研究表明……”了。還真有個日本公司贊助了一個人的對照實驗。他們找了39個日本女性,吃膠原蛋白的那組人的皮膚吸水能力有小幅增加。但是服用安慰劑那組也有增加,要命的是——兩組相比,這個增加沒有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
這基本上就是膠原蛋白美容能夠找到的研究。我說的是目前沒有科學的證據(jù)證明它能夠美容——就像有人說山上有老虎,還拿出了照片,我們只能分析討論這個“山上有老虎”的證據(jù)是不是可靠。即使我們證明這個照片不可靠,也不能“證明山上沒有老虎”。膠原蛋白美容的傳說也是如此,我們只能說商人和媒體說“能美容”沒有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