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歸納法是小學階段教學運算定律或性質的常用方式,其基本流程一般為:觀察現象——提出猜想——舉例驗證——總結歸納。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規(guī)律所采用的猜想、驗證、歸納等是一些相當重要的數學活動方式,需要學生有經歷和體驗的過程。對于小學生而言,運算定律或性質是否只能用不完全歸納法這一方式來教學呢?能否通過引導學生追求規(guī)律背后的本質內涵呢?筆者在教學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連除簡便計算”一課時,有意改變以往規(guī)律教學從“猜想”到“驗證”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借助幾何直觀,引導學生從意義理解角度組織學生探索規(guī)律的本質內涵。
一、教學設計
1.解決問題引入,初步感知規(guī)律。
談話引入:同學們,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應用數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問題——
呈現材料一:一共有4個小組,每個小組種了2棵樹苗。購買樹苗共花了48元,平均每棵樹苗多少元?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請試著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后反饋交流,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
方法一:48÷4÷2=12÷2=6(元)或48÷2÷4=24÷4=6(元)。
方法二:48÷(4×2)=48÷8=6(元)或48÷(2×4)=48÷8=6(元)。
當學生說完兩個算式的解題思路后,師小結:同學們真厲害,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一邊用48連續(xù)除以兩個數,一邊用48除以這兩個數的積,結果都等于6。因為兩個算式結果相等,所以我們就可以用等號把它們連起來。板書:48÷4÷2=48÷(4×2)或48÷2÷4=48÷(2×4)。
呈現材料二:小明爸爸花180元錢買了2盒禮酒,每盒里面有3瓶。問平均每瓶禮酒多少元?
師:把算式列出來(不必計算)。
學生獨立列式后,反饋:
一是:180÷2÷3或180÷3÷2。
二是:180÷(2×3)或180÷(3×2)。
質疑引思:同學們列出的兩個算式,一個用180連續(xù)除以兩個數,一個用180除以這兩個數的積。兩個算式相等嗎?為什么?
學生說理(一是從中都能解決同一個問題,二是從結果來判斷。)交流后,老師適時板書:180÷2÷3=180÷(2×3)或180÷3÷2=180÷(3×2)。
設計說明:本節(jié)內容從教材編寫來看是以解決問題為起點的,這與教材的編寫體系有關,因為在三年級下冊中學生已經學習過連除解決問題,此時用連除的實際問題引出顯得較為自然。同時,連除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多,呈現連除的數學問題情境,能為后面解釋算理提供一定的背景,便于學生以原有的經驗來解釋新問題。
2.研究算理展開,深入理解規(guī)律。
(1)“從式到圖”,初步理解式的意義。
①學生舉例。
師:剛才我們從解決問題中發(fā)現,一個數連續(xù)除以兩個數,與用這個數除以這兩個數的積是相等的。像這樣的式子,在一般的計算中會有嗎?請你試著寫出一個。
學生嘗試寫一組算式,反饋兩組,并請學生說明為什么相等?其他同桌交流。
②教師引疑。
師:那老師寫一組算式,它們相等嗎?
教師板書:100÷4÷6與100÷(4×6)。
學生憑有余數除法的經驗得到了兩個看似不一樣的結果,大多數學生會認為不相等。當需要研究兩個算式到底相等還是不相等時,學生會碰到困難,于是教師引入圖形進行分析。
師:假如老師用一個長方形來表示100,你能表示出100除以4再除以6的過程嗎?請你與同桌交流交流。
學生討論后,全班交流。
請學生說過程,老師用圖演示過程。
師:同學們從演示圖知道了100÷4÷6的意思,那么100÷(4×6)表示什么呢?
指名回答,老師用圖配合演示。
師:現在你覺得這兩個算式相等嗎?為什么?
指名回答。
小結:兩個算式都是把100平均分成24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是相等的。
回到呈現材料一、二的例子中,請學生想象思考:用圖來表示48÷4÷2的過程是怎樣的?用圖來表示48÷(4×2)這個算式的意思呢?兩個算式最終的意義一樣嗎?
同理讓學生同桌合作說說180÷2÷3與180÷(2×3)這兩組算式的意義,體會兩個算式相等的本質。
(2)總結規(guī)律,構建模型。
師:看來這里好像有規(guī)律的,你能用一句話來說說這個規(guī)律嗎?(一個數連續(xù)除以兩個數,等于用這個數除以這兩個數的積。)
師:你能用一個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這個規(guī)律嗎?試試看?
學生自由表述完畢后,教師指名回答,板書:a÷b÷c=a÷(b×c)。
師:這個字母式的左邊表示什么?右邊表示什么?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數,b可以表示任何數嗎?c呢?
設計說明:通過幾何直觀手段,引導學生從除法“平均分”的意義入手,理解為什么“一個數連續(xù)除以兩個數,可以除以這兩個數乘積”的道理,為學生充分理解“連除性質”找到支點,從而比較自然地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3.運用規(guī)律,深化理解。
(1)智慧闖關第一關:比比誰的眼睛亮。
400÷10÷4,下面哪幾個算式與它相等?
①400÷(10×4) ②400÷4÷10 ③400÷(10+4)
④400÷(4×10)
媒體動態(tài)呈現各個算式,每題3秒后隱去,請學生記錄序號即可。完成后先反饋結果,然后請說明理由。
(2)智慧闖關第二關:比比誰的算法巧。
280÷8÷5 336÷24
學生獨立計算后反饋交流。重點交流第二題,將典型的幾種方法呈現出來,如336÷6÷4或336÷3÷8等。說明理由后稍作延伸,是否可以變成336÷2÷3÷4呢?
請學生試著說明理由。
……
設計說明:以上兩個練習,一是體會連除性質的推廣,二是把“連除性質”的應用,安排在“除法運算”背景中,擴大了計算的背景,打破了純粹的技能訓練,把數學意識培養(yǎng)放到了更為重要的位置上。
二、兩點思考
1.從意義理解入手,探討連除性質有其特殊的需要。
作為一節(jié)規(guī)律探究課的教學,我們首先想到是否可以通過“猜想——驗證——歸納”的教學模式進行組織教學。然而經過思考我發(fā)現,雖然作為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猜想——驗證”有著其重要的價值,但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本節(jié)內容的具體實踐卻存在著兩大障礙:一是在學生舉例驗證過程中,與加法、減法、乘法等不同的是,由于受所學知識的局限,當出現不能整除時,學生很難作出解釋;二是即使學生對a÷b÷c=a÷(b×c)這一規(guī)律作出驗證并認可,但由于是通過不完全歸納驗證得到的,無法推廣到對a÷b÷c=a÷c÷b的理解上。因此,我認為“猜想——驗證——歸納”作為探究“連除性質”的教學模式并不合適,需要尋找更為合適的學習方式,才能達成相應的目標。
2.借助幾何直觀,以圖形分解來理解算式意義,能夠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性質的本質內涵。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不應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探究,更多地應把重心落在對“a÷b÷c與a÷(b×c)外在形式不同,但結果為什么會相等”的本質意義的理解上。于是尋找理解規(guī)律的支點,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數學認識,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經過思考,筆者發(fā)現學生對“除法的認識”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連除性質”的支點?!耙粋€數連續(xù)除以兩個數(或幾個數),可以等于一個數除以兩個數(或幾個數)的乘積”,它的本質是“平均分”。對一個數不管是連續(xù)地平均分,還是一次性平均分,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結果就不會改變。而在課堂上,通過圖形分解的過程充分說明了連除性質的本質意義,從而更好地為學生建構起連除性質的思維表象。這樣的一個過程,幾何直觀的價值也得以充分體現,這正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所追求的。
◇責任編輯:趙關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