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小學語文教材文本淺薄易見,一望見底,與之對話,不費心力。有人卻認為,小學語文教材文本初讀簡單,越讀越深,特別是一些“優(yōu)秀作品,無論你怎樣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保ǜ璧拢┤绻沁@樣,我們與文本對話,就不應該淺嘗輒止,而應當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一、繪圖式,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與文本對話,向文本更深處漫溯,重要的一條是要學會給文字造像,繪制圖式。圖式形象直觀,一圖勝百言。以柳宗元的千古絕唱《江雪》為例,談談怎樣繪制圖式,層層剝筍,讀出味道,讀出深意。
第一層級:平面讀
平面讀,僅僅是把文字還原成了聲音。詩句是孤立的,景象是并列的,意境是割裂的。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第二層級:遞減讀
遞減讀,先是極目的廣角立體高遠大景,再是俯察的平面中景,然后是近景,最后是定格的特寫。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第三層級:向心讀
宛如地球層,詩的整體內部結構由外到內,依次為“殼層”——千山鳥飛絕;“幔層”——萬徑人蹤滅;“外核層”——孤舟蓑笠翁;“內核層”——獨釣寒江雪。核心點是“釣”。
“殼層”、“幔層”“外核”、“內核”,從外到內遞減,一如向中心逐漸縮小的漩渦形,有著透視的美。
“殼層”和“幔層”,寫“千山”“萬徑”杳無鳥跡人蹤。在闊遠的視野上一片空寂,在茫茫大江之上,一切生命的痕跡被大雪所淹沒,只剩下一片空曠而寂靜的空間。詩寫到如此空靈,便是一種極致。因為空靈的背后佇立著孤獨。
“外核層”與“內核層”不正描繪了“孤舟”和“獨釣”的小點嗎?(人)“孤”(舟)“獨”,以極其細微的“有”反襯了大面積的“空”。“真空必定妙有,妙有畢竟真空”?!罢婵铡笔怯猩鷻C的“空”,這種“空”就是“有”,“有”就是“孤”“獨”?!肮隆薄蔼殹钡墓陋毑攀侨说谋菊鏍顟B(tài)、終極狀態(tài)。孤獨是美的,是快樂的,是自由的,是強大的。孤獨是一種力,著力點在“釣”。在默淵無聲里,“釣”的下面,難道不是“鳶飛魚躍”嗎?
二、叩文題,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文題,乃文章之領,提領“扣問”,易于向文本更深處漫溯。譬如,與《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對話,1.以題叩問:為什么“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般都知道:花很美。2.扣問:花美在哪里?美在千姿百態(tài)、姹紫嫣紅、芬芳馥郁。這僅僅只是表象的美。3.扣問:花真正的美在哪里?花,無論什么樣的花,從它一冒出土的一剎那,都朝著某一個方向生長,好像它有一種不可動搖的意志力,趨向實現完全綻開直至充分展現其自身的欲求。于是,從凝成一個苞到盡情綻放,無論有著怎樣柔弱的外表,它都會選擇自己的弧度,自己的曲線,自己的色彩,自己的芳香,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波向著自己向往的無限的純凈空間不可遏制地開放,任何外力都無法阻止、改變它形成自己的標志。在天地之間,花的形狀如此特殊,它總是彎身向著自己的內在,又總是以一種獻供的姿態(tài)向著外在。血肉包含在綻放中,精神包含在姿影里。這便是花真正的美。4.叩問:真正的美,為什么是給別人看的?真正的美屬于存在,而不屬于占有。德國人愛美,家家戶戶養(yǎng)花,德國人更懂得美,戶戶家家又都把花養(yǎng)在陽臺上——各美其美;自己的花給別人看,別人看自己的花——美美與共。美屬于存在,可以共享,不能占有,所以,“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再如,與《月光曲》對話,不妨直接叩問:為什么是“月光曲”?如果照本宣科:“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理解“月光曲”的來龍,似乎沒有什么不妥。但仔細玩味,總覺得如此對話太過牽強與膚淺,沒有闡釋清楚月光與人(或曲子)的邏輯關系。既然沒有說清楚其邏輯關系,也就沒有汲取與文本對話的營養(yǎng)與智慧。那么究竟怎樣才能說清楚其邏輯關系呢?
第一,世界分為兩個。一個是陽光底下的世界,一個是月光底下的世界。陽光底下的世界是把世界萬物分開——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白富美和高富帥,屌絲和乞丐……這是一個硬世界。月光底下的世界是把萬物匯聚——在朦朧中走向融和。這是一個軟世界。
第二,音樂,屬于月光底下的世界。不能否認,陽光底下的世界,茅屋里面,有位貧窮的盲姑娘。但她酷愛鋼琴,渴望“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這就是陽光底下的硬世界。貝多芬善于把陽光底下的世界的嚴酷與灼熱,轉化成音樂,轉化成月光底下的世界的柔美與清涼,轉化成夢鄉(xiāng)。
第三,月光底下的世界美妙醉人。月光浸漫,清明澄澈,了無滯痕。人的精神自由達到極致: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直接與無際的宇宙相擁,與蒼茫的時光對話;彼與此之間抵消了一切障礙與隔阻,身與心之間消融了所有的等級與差別,生命返本還源,原態(tài)解悟,走向無邊的開放。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p>
“月光曲”中和、緩解了窮兄妹倆陽光底下世界的不幸與困苦,矛盾與沖突,重建了他們內心的平衡與寧靜,給了他們通向精神世界的津渡,讓他們的精神生命有了嶄新的粲然與飛升。以至于他們覺得月光底下的世界是那么美好,貝多芬的琴聲那么美奐,以至于“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逼鋵?,貝多芬也是人,陽光底下的世界他也一樣有自己的煩惱與憂傷,他也需要到月光底下的世界去尋找清涼、安寧與解脫。
古希臘有位雕刻家叫匹格馬林,他十分熱愛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美女雕像,以至于最后同他雕塑的像發(fā)生了戀情。這就是“匹格馬林現象”。貝多芬也有著“匹格馬林現象”心理,覺得自己即興創(chuàng)作的月光曲是那樣美妙,以至于自己都不愿意再回到陽光底下的世界來。所以才“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p>
三、抓隱點,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白鷺立雪,愚人看鷺,聰者觀雪,智者見白”。文本中的隱點就是那“白”,要透過文字表象才能見“白”。
譬如,《少年閏土》一文中有這樣三個句段:——“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薄白仙膱A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這三個句段“看似尋常最奇崛”,其中有著怎樣的隱點?如何層層發(fā)掘呢?
第一層級:讀出“是什么”,對文本進行本真判斷。本真判斷,意味著對文本存在的無蔽展開。1.初讀:讀出“是什么”,對文本進行本真判斷。第一句是景物——“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第二句是人物——“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薄白仙膱A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第三句是事情——“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再讀:是什么景物、人物、事情?是月、地、瓜;是閏土;是捕鳥。3.細讀:是什么樣的月,什么樣的瓜,什么樣的閏土,什么樣的捕鳥工具?是“圓月、西瓜、銀圈、圓臉、竹匾……”4.深讀:“圓月、西瓜、銀圈、圓臉、竹匾……”的背后隱藏著一個什么樣的符號?圓。
本真判斷是認知文本的起點和基礎。只有實現了本真判斷,才會有明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才有進一步的價值判斷。
第二層級:讀出“怎么樣”,對文本進行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意味著對事物屬性與人的需要關系作出判斷?!皥A月、西瓜、銀圈、圓臉、竹匾……”這些詞語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共同的符號——圓。怎么會隱藏一個“圓”呢?1.從哲學層面看——宏觀宇宙是圓的:時空廣袤的宇宙所包括的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無數個星系,每個星系所包含的千億、萬億的恒星及大小行星都是圓形體,都是按照橢圓的公轉和圓的自轉軌跡而運行的??v觀萬物是圓的:一草一木,一魚一蟲,究其形體無一不是由圓點狀的基本物質構成的。滄桑之變,萬匯之頤,暑往寒來,春夏秋冬,吐故納新,新陳代謝,無不相抱成圓而無一不圓。大千世界,林林總總,萬事萬物都是圓的。微觀世界是圓的:所有物質,無論是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都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原子組成。原子是由正電荷的原子核和繞核運動著的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而這些一般呈圓點狀態(tài)。人體結構是圓的,母親的卵子是圓的,人的大腦是圓的,人的眼睛也是圓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365天,人體有穴位365個,月球繞地球公轉12圈為12個月,人恰有大骨節(jié)12個;人體的八大循環(huán)系統(tǒng)也都符合自然界圓的規(guī)律。人生軌跡是圓的:無論是達官顯貴,無論是普通公民;無論經歷怎樣曲折、傳奇;無論業(yè)績怎樣飛黃騰達;無論是人生喜劇、悲劇,每個人都在做著從宇宙中來,又回到宇宙中去的從點到圓從圓到點歸根復命的旅行。人的思維是圓的:“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近似于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線”(列寧)??傊f物皆以圓統(tǒng)之。整個世界宛如湖面上一張青盤滾珠的大荷葉,葉上灑水,散為露珠,大者如豆,小者如粟,細者如塵,無不渾然圓成!設若不從哲學的背景與文本對話,就難以理解“圓月、西瓜、銀圈、圓臉、竹匾……”的形態(tài)之圓。2.從美學層面看——圓是一大美學定理。如古希臘畢達哥拉斯派就提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痹谝磺行问街?,圓是最和諧、最完美的形式,圓常常給人以滿足、快樂和幸福。圓美的本質是圓的流轉變化,因流轉變化事物才變得絢麗多姿,氣象萬千。圓是完美的極致;是無以復加的美。設若從美學的層面與文本對話,就不難管窺“月圓、瓜圓、圈圓、臉圓、匾圓……”的大美。3.從心理層面看——圓,是人類心靈圖騰,是人類精神寄托與慰藉。以圓為美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征,是一大審美法則。對“圓”的同構是無意識的,并且是集體無意識的,所形成的“圓”之原型,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組成了一種超個性的心理基礎,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它以“無聲的命令”決定、支配著人的行為,使我們都以祖先的同樣方式把握世界和作出反應:“以圓為美”。人們渴望生活“圓滿”,精神“圓成”。圓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精神原型與心理期盼。然而,人生總是有欠缺的,不圓滿的。所以,缺什么,愛什么。愛圓,圓對人性是一種安慰,是一種心理補償。
闊別三十載,再回原鄉(xiāng)。與其說是在視覺回憶“圓月、西瓜、銀圈、圓臉、竹匾……”的形態(tài)圓,不如說是在這種“圓”里回歸童心(因為只有一個人達到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極致,才能“復歸于嬰孩”與其精神狀態(tài)一致,有一顆真純樸素的童心),尋回那份單純、質樸、率真、愛與神圣,享受一份心理的安寧與撫慰。自然,回原鄉(xiāng),咀原點,也是為加深體驗今天,展望明天。作家的使命之一就是回向人生的原點,帶著讀者領悟原點,眷戀原點。文學有義務、有責任達到其所在歷史時期的最高認識,并將其提升到哲學洞照得層面。
第三層級:讀出“怎么辦”,對文本進行策略選擇。策略選擇,意味著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或行動選擇。我們要學會追求圓滿,追求“人性的圓滿”;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圓滿;追求在變中圓,在圓中變的圓滿。同時,我們還要善于從作者那里習得用筆的“神圓”。況周頤曾云:“筆圓下乘,意圓中乘,神圓上乘?!惫P圓是形式的完美體現,意圓是情感通過形式恰當的表現,神圓則是渾化無跡、微妙玄深的圓融至境。何以達至?文以氣為主,氣昌則辭達,氣通則神圓。這里的氣是主要指涉精氣、才氣、靈氣、神氣。它是圓點之氣,圓融之氣,圓明之氣。氣,要養(yǎng),要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通過主觀努力以靜養(yǎng)氣,以心養(yǎng)氣,以志率氣。氣韻充盈,蘊思含毫,放言落筆,文章自然渾然天成。
責任編輯: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