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的刑法教學所培養(yǎng)的應試型學生在面臨司法案例時往往束手無策,這無疑與培養(yǎng)應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標是背向而馳的。為了使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刑法教學應以案例教學模式展開。在開展案例教學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選取適當?shù)陌咐?,并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案例教學課堂分為學生自主分析討論和教師點評總結兩個階段,教學活動結束后形成書面總結報告,使學生在案例教學模式下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刑法教學;教學改革;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283-02
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我國學者歷來注重對刑法法條的分析和研究,卻很少關注實踐案例,因此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tǒng)。在刑法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往往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刑法理論深入細致的講解中,極少注重對刑事案例的分析講解,即使由于教學需要而列舉某一案例也往往是一帶而過,缺乏實質性的研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往往理論知識熟練,但是主觀能動性差,無法運用理論知識來判斷實踐案例。因此,如何在刑法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筆者在多年刑法教學中一直致力解決的問題。在研究這一問題過程中筆者所采取的案例教學模式,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
案例教學模式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它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于1870年首創(chuàng)的案例教學法,時至今日,案例教學法已成為風靡歐美國家的主要的教學手段。案例教學模式雖然源于案例教學法,但又與其不完全相同,他是結合我國教育體制以及師生自身特點所創(chuàng)制出來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在教學前要經過周密的策劃和準備,選取特定的案例并安排學生提前閱讀,組織學生圍繞案例開展討論,在反復的交流與互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掌控者和引導者的地位。同時,案例教學雖然圍繞案例進行,但仍不能脫離刑法理論本身。相反,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要結合一定的刑法理論,通過各種知識、信息、觀點、經驗的碰撞來達到啟迪思維和鍛煉能力的效果。
一、課前充分準備
(一)選取適當案例
開展案例教學模式的前提條件是要選取適當?shù)陌咐?。好的案例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舉一反三,使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學習到大量的知識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實踐分析能力。相反,如果案例本身選擇不恰當,不但無法實現(xiàn)教學目的,而且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導致教學失敗。因此,為了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應當從數(shù)量眾多的刑法案例中選取合適的案例作為研究的對象。因為案例本身具有較高的社會關注度,很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案件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又具有廣闊的延伸性和可探討性,學生在分析這類案件時可以同時區(qū)分和鞏固更多的理論知識,因此選取這類案件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選取案例時應注意數(shù)量不能過多,否則會使得對于案例的分析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挖掘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從而影響案例教學的實際效果[1],一般來講每次課1-2個案例即可。此外對于實踐中真實的案例,為突出研究重點可以適當刪減時間、地點、起因、當事人年齡等與案件分析無關緊要的信息,同時也可根據(jù)教學需要對某些重要信息適當加以修改。
當前獲取案例的途徑有很多,可以通過刑法案例教材、網絡、電視、雜志、報紙等多種渠道選取案例。其中刑法案例教科書以其典型性和專業(yè)性,深受教師喜愛,成為刑事案例的主要來源。市場上刑法案例教材數(shù)量眾多,但大都是魚龍混雜,真正具有可研究價值的案例教材寥寥無幾。很多案例要么案情簡短,不具有分析價值;要么案情冗長,理論堆砌,無法找到重點。因此教師在選取案例時要認真對比分析,從自身需要出發(fā)挑選難度適中、具有可分析性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
(二)學生分組準備
當教學案例確定之后,教師應當在上課前3-4天,將案例交給學生。布置案例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可以在每節(jié)課結束之前將下節(jié)課案例布置給學生,也可以將案例傳到群共享里供學生下載等等。學生在收到案例之后,組建4-5人的分析小組共同完成任務。每個小組應當推選組長一名,分組時要考慮各小組學習水平上要大致均衡,在此基礎上采取以學生自愿為主,結合適當?shù)恼{整方式完成小組的分配。
小組成員根據(jù)各自特長,承擔相應任務,共同完成搜集整理資料、理論分析、小組討論、課件制作、書面總結等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采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來完成各自任務。學生在拿到案例后,先要仔細地分析理解案情,從中尋找重要信息以及研究重點為進一步尋找答案奠定基礎。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通過查閱、分析、對比、歸納各種必要的理論知識,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自己縝密的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也使個人分析判斷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因此,可以說學生的準備工作是鍛煉自身能力和素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并不獨立于教學活動,而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準備工作是否充分直接決定了案例課堂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重視這一環(huán)節(jié)。
二、課堂分析討論
在學生完成了準備工作后就進入了課堂分析討論環(huán)節(jié)。在刑法案例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當避免置學生于不顧,一個人在講臺上介紹案情、分析案例、闡述理論、給出結論的講授。這種枯燥的“一人模式”的教學,剝奪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權利,打消了學生主動思維的積極性。案例教學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也不是簡單地進行理論詮釋或解釋,而是著眼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應當遵循一定的步驟,循序漸進,將學生引入到案例中,變被動為主動,成為課堂的主角。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堂分為學生自主討論和教師點評總結兩個階段。
(一)學生自主討論階段
課堂的前半程是學生自主討論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并不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活動,而是由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角。每一個學生分析小組派出一名代表,根據(jù)小組事先準備的材料,陳述分析過程以及最終結論。陳述結束后,小組其他成員可以做適當補充和說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一般以課件形式來輔助陳述,通過PPT的演示可以更加直觀具體地了解小組的分析過程和理論依據(jù)。學生在分析活動中可以采用歸納法、演繹法、對比法、類推法等多種方法,同時也可以直接援引相似案例作為分析依據(jù)。當然,由于我國是成文法國家,判例在我國并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因此援引相似案例并不能直接作為結論依據(jù),但卻可以起到參照作用,并且能提高分析效率。
當分析小組之間對案件的結論出現(xiàn)分歧時,可以讓各小組在陳述自己分析意見之后做共同的辯論和分析。通過對關鍵問題的爭辯和論證,使案件更加清晰明確,同時也使學生加深了對法條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自身分析判斷的能力。在整個自主討論階段,教師只能充當程序的引導者,保證課堂討論按照指定方向進行。當學生的分析和討論偏離了教學目的和需要時,教師應當及時制止學生繼續(xù)討論,并將分析重點引回到正確的方向之上。除此之外,教師不能直接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也不能隨意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二)教師點評總結階段
課堂的后半程,在學生分析討論之后,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活動做出點評和總結。在點評過程中,教師應當就案例所涉及的問題給予明確的答案和分析依據(jù),同時對于學生的疑問應做耐心的講解。此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準備資料、觀點看法、分析結論、分析方式、論證過程、表達技巧等做出綜合的評論和指導,使學生在分析案例時不僅能得到最終的答案,而且能學會案例的分析思維和方法。對于案例中所涉及的其他理論問題,雖然并非解決案例所需要,但教師仍應舉一反三,做進一步引申和擴展,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和研究,使學生的知識面不斷地得到拓寬。
三、課后書面總結
各分析小組經過了課堂的分析討論和教師的點評總結之后,其工作并沒有結束。小組成員還要就案例分析的整個準備階段和分析討論階段所做的工作來撰寫案例分析總結報告,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是案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報告中應當圍繞案例的準備工作,小組成員分工,分析的思路,解決的方法,最終結論以及法律依據(jù)等等進行論述,并就分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所取得的成果加以匯報總結。案例分析報告是學生整個案例分析活動的書面成果,通過思考、整理使學生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從而有利于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地鍛煉提升自己。此外,學生的分析總結報告直接客觀地反映了學生在整個案例分析課程中的參與活動情況,因而可以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書面依據(jù)。
有學者提出,可以通過“案例—理論”反向教學法的應用來完善案例教學法。所謂“案例—理論”教學法,是指由教師將案例介紹作為講課的切入點,在講某一個知識點時,先選擇一個合適的案例展示給學生,并圍繞此案例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理論知識,再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論證。在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之后,再由老師進行總結性講解[2]。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并不可行。從案例入手教學,會使學生的思維局限于案例中所涉知識點范圍,其所關注焦點也是與案例有關的問題。而案例中并未涉及或者沒有可爭議的刑法理論知識,學生往往會一帶而過。帶著這樣的目的來學習刑法理論,無疑是無法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的。眾所周知,刑法的理論是體系化的,知識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果僅僅關注刑法體系中某幾個問題,就會人為地割裂刑法知識體系。因此這種逆向教學方法,就問題而找答案,不利于學生對刑法理論體系的系統(tǒng)學習和把握。因此開展案例教學模式,應當以理論學習為前提。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刑法理論知識后,開展案例教學,通過對刑法案例的分析來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因此,應將案例教學安排在某一部分理論學習之后進行,這樣既使學生熟知刑法理論知識體系,又能掌握運用分析方法,從而達到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的目的。
總之,在刑法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師唱獨角戲的狀況,增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共同探討問題,調動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不僅使學生開闊思路,更好地掌握了刑法的知識體系,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同時也促使老師在掌控教學中發(fā)現(xiàn)自身弱點,不斷提高業(yè)務素質和理論水平,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馮江菊.案例教學法在刑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29):248.
[2]趙穎,王明輝.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法學教學中的應用創(chuàng)新[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09,(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