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無止境,教無定法。但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真諦的闡述卻永遠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遵循的準則:要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發(fā)展認識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腦力勞動文明,養(yǎng)成一個人在一生中豐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需要。親愛的同行們,讓我們懷著對教育的熱情,對學生的熱愛,用孜孜不倦的探索去踐行這一準則吧!
【關(guān)鍵詞】素質(zhì)教育;語文教學;興趣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lián)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先進思想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心田。多次拜讀大師的建議,受益匪淺。新課改施行后,我們語文教師不斷地在嘗試、探索語文教學的新理念,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有益的啟示。
一、培養(yǎng)語文興趣
語文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山川大地、人物風情……沉浸其中,是一種美的享受。我們做語文教師的,要發(fā)掘語文魅力,以此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在教中,我們語文老師經(jīng)常擔當“感情”的導游,引領(lǐng)孩子們走進語文世界:讓他們在這個五彩繽紛的大花園里駐足觀賞;讓他們在人類文明的縮影前驚嘆折服;讓他們在文學殿堂里去發(fā)現(xiàn)、去認識、去體驗、去實踐。從而產(chǎn)生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去學習、去思考、去熱愛,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探索求未知世界的愿望,一種對文學的癡迷、一種對文學的信仰。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于漪上課時總是滿面春風,充滿情思,使學生如沐春風,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記得在教《論語》時我告訴學生:“1998”年全世界諾貝爾獲獎者集會巴黎,發(fā)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xù)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边@句話使孩子們嘖噴吐舌,興趣陡增。這節(jié)課大家認真聽講,努力體味孔子那寶貴的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幾百個事例的觀察、推論,他指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凡是著迷于一件有趣的勞動,在勞動中不斷地揭示出各種關(guān)系和相互聯(lián)系的學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亂的,言語也不可能是遲鈍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強的動力。讓學生在興趣的驅(qū)使下,去學習語文,學好語文。
二、開發(fā)語文的隱性資源
教育者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隱性資源。我們學校的文化建設(shè)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如教學樓東側(cè)的大幅標語:你彬彬有禮、輕聲漫步在校園里的高雅舉止,不僅是對知識科學的崇尚與尊重,更顯示出你良好的人為修養(yǎng)和高尚品質(zhì)。這充滿脈脈人文關(guān)懷和詩化的語言,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浸染與矯正。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應該經(jīng)常到知識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生活里去?!边@在啟示我們要教會孩子們自覺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隱性資源。為此,他敢于領(lǐng)著孩子們做一年的環(huán)球旅行去認識“祖國”。一次作文課,孩子們思維遲鈍,遲遲不肯落筆,我就帶領(lǐng)孩子們來到戶外,去讀大自然的書頁。孩子們用身體和心靈去感受陽光的煦暖、小草的萌發(fā),生動的天籟、顫抖的露珠。他們驚異地發(fā)現(xiàn),在平日里熟視無睹、充耳不聞的東西,竟如此鮮明。于是,孩子們就開始描繪美景、編寫故事了。你可以想象,孩子們的詞語是多么生動,思想是多么鮮明。大自然中的語文資源竟如此豐富,它們對孩子們的思想、心靈起著多么重要的潤澤?。?/p>
三、在閱讀中豐盈智趣
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小時候聰明伶俐、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期,卻變得智力低下,對知識態(tài)度冷漠,創(chuàng)造力枯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因為他們不會閱讀!”并告誡我們:“必須教會少年閱讀!”還指出: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文明是與人類一起誕生的,我們的教材不可能一應俱全地把厚重的文化呈現(xiàn)出來。因此,學生要有不竭的源泉、敏銳的才思,必須在閱讀中獲取。正如朱熹所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應引導學生,使書籍成為他們的第一愛好,把這種愛好堅持下去,形成一種習慣。
我教《十三歲的際遇》一課時,當少年大學生田曉菲在北大圖書館的映襯下因淺薄無知而哭泣時,我的學生們陷入了沉思:他們一邊感慨知識海洋的浩渺無邊,一邊嘆服自己的渺小無知。這時我把他們帶到圖書館,孩子們睜大了驚異的眼睛,然后,開始翻閱,開始入迷。書給他們展現(xiàn)了一片新天地!看著他們專注的神情,做老師的,真是一種享受!讓學生漫步文化長廊,或沉靜愉悅,或潸然傷神,都是一種文化的積累、一種智慧的積累。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愈多,思路就愈清晰,他的智慧就愈活躍。
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讓孩子們在涉獵群書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四、靈活地滲透
品德不是抽象的,德育的方式也就自然而然地具體、多樣了。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講授課文時,諸如介紹背景、分析人物、辨析哲理、說明特征、探討主題等,要注意抓契機,發(fā)揮教材的內(nèi)在思想性,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德育滲透。名言點明法。在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名言名詩,教師要教育學生把名言名詩與自身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就可教育學生要勤奮學習;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可教育學生要樹立遠大理想;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可教育學生無私奉獻。感情熏陶法。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的能力,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把課文的神韻讀出來,使學生受到熏陶,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黃河頌》,詩人以贊歌的形式塑造了黃河的形象,贊美黃河的氣勢宏偉源遠流長并且要以他為榜樣,像他一樣偉大堅強。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朗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詩人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頑強的奮斗精神與不屈的意志,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語文教材中事例充裕,細細研讀,大都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fā)教育性的東西。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但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真諦的闡述卻永遠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遵循的準則:要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發(fā)展認識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腦力勞動文明,養(yǎng)成一個人在一生中豐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需要。親愛的同行們,讓我們懷著對教育的熱情,對學生的熱愛,用孜孜不倦的探索去踐行這一準則吧!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