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手段,聾生雖然不能口語進朗讀,但是他們以手代口,手為心聲,依然能讀出語文味兒。當然這需要老師的耐心培養(yǎng),不僅要加強基本閱讀能力培養(yǎng);老師也要認真范讀,給學生做樣子;更要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進行有效訓練,激發(fā)閱讀的熱情。
【關鍵詞】聾生;朗讀;語文
【中圖分類號】 G762 【文獻標識碼】A
聾生學習語文有沒有捷徑呢?至今好像沒有找到。但要想學好語文必須得過“讀”這一關,因為“讀”能培養(yǎng)聾生語感,提高理解能力,發(fā)展思維,以及陶冶情操等,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碧岬阶x,那就得說說手語了,手語是聾生的母語,是一個形體語言,也是一個視覺語言,聾人交流之間的主要工具。聾生借助她來“說話”,表情達意,就好像普通人說話一樣,聾人之間用手勢交流得很順暢。既然手語能交流,那么也就能“朗讀”。實踐研究證明,聾生用手語是能夠進行識記和思維的,所以指導聾生用手語讀課文是可能的,也是特校老師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不僅要讀,而且要讀出語文味兒。聾生要讀出的“語文味兒”首先應該要體現(xiàn)語文作為最重要交際工具和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特點(情趣、意味等),這是語文學科區(qū)別與其他學科的基礎;其次,“語文味兒”在具體操作時,應當牢牢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采取詠誦、研讀、體味、揣摩等緊扣語文學科基本特點的方式、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再次,“語文味兒”當然應有“味”,也就是應當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是有滋味的。
怎樣做才能讓聾生讀出語文味兒呢?筆者堅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著努力。
一、加強字詞教學,培養(yǎng)基本閱讀能力
在聾生讀之前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字詞問題,根據(jù)聾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特點,可采用直觀法、游戲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幫助識記和理解意思,并教會手勢。有些新詞在《中國手語》中查不到,就得和學生按照手語構詞規(guī)則進行創(chuàng)編,約定俗成后,大家都能看得懂了。接著就要加強基本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一要以《中國手語》為標準手勢,努力摒棄一些土手語,避免手勢使用混亂;二要讀得通順流利,教會學生按照現(xiàn)代語法規(guī)則讀課文,學會正確斷句、停頓,以及如何表達語氣等;三要有感情讀,作者的情感就寄托在字里行間,而朗讀恰恰是最能表達出來的。手語雖然不能像口語那么豐富,但是通過手勢幅度大小、動作節(jié)奏的強烈、以及體態(tài)表情的配合也可以表現(xiàn)出來。通過長期訓練,能夠讓聾生用手語讀的過程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以此來培養(yǎng)良好的情操,不斷豐富他們的人文精神。
二、教師范讀,提供范本
在聾校的語文課堂上,教師范讀是必不少的,要求口語、手語同時讀,不僅普通話準確,手語還得規(guī)范、熟練,最重要的是要能通過教師的范讀,傳達出文中的思想感情。有時朗讀古詩,教師要把手勢夸張一些,甚至舞蹈化,聲情并茂地朗讀,讓學生看在眼里,學在心里,用在手上,在模范過程中理解句意,體會情感。
三、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訓練
(一)表演讀
有些課文內(nèi)容特別適合進行分角色表演讀,可以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打開自己的思維,激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并憑借這些背景知識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盡情描繪課文語言所描寫的情景,通過手勢、體態(tài)把平面的語言變成立體的活生生的形象,運用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完成對課文的再創(chuàng)造。如在學習《螞蟻和蟈蟈》這一課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分角色表演螞蟻和蟈蟈在夏天和冬天的不同表現(xiàn),學生用自己個性的表演詮釋了螞蟻夏天背、拉糧食的辛苦和蟈蟈“躺在大樹下乘涼”的“自由自在”,以及冬天螞蟻“躺在裝滿糧食的洞里過冬”和蟈蟈的“又冷又餓”。這時,無論是表演的學生,還是觀看表演的學生都從表演中體會到了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生活的道理。
(二)設疑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指導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巧妙提出問題,精心構思,巧布懸念,讓學生帶著疑問帶著思考去讀書,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對文意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來,現(xiàn)代研究表明,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比通過被動閱讀尋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能使他們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去思、去探、去說,從而進入良好的閱讀情境。
(三)賞析讀
有人說語文味兒是品出來的。葉圣陶先生也曾經(jīng)說過,“要讓學生想作者所想,要讓學生感同身受。”許多課文是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只有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品讀才能體驗作者的情感、領悟語言的內(nèi)涵。如《廬山的云霧》,課文語言優(yōu)美,結構清晰,把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的特點描寫得美輪美奐。課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進行品讀,體會作者用詞之準確,情感之豐富。文中采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朗讀,筆者看到學生此時的手語表現(xiàn)得格外優(yōu)美,神采飛揚,讀出了語言的滋味、讀出了語言的神韻,感受到了祖國大好河山之美,心中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對課文內(nèi)容有一定的感悟,老師要適時引領學生入境入情地,逐漸深入地讀書。通過多元探讀,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體味語言文字的節(jié)奏美、音韻美,豐富聾生的語言儲備和語感經(jīng)驗,并啟迪學生的思想,使之更深邃。久而久之,聾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讀,有體驗地讀,傳情達意地讀。
朗讀不僅是教的手段,而且是學的藝術。指導聾生用手語讀出語文味兒,是一門真功夫,作為聾校語文教師要化無聲為有聲,讓形象勝抽象,在指尖飛舞間與學生共同享受閱讀的快樂,讓聾校語文課散發(fā)出迷人的光彩。
(編輯: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