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首先要以一種“大語文”的觀念面對教材,要求教師在開發(fā)自身資源的同時努力發(fā)掘教材中極具研究價值的隱性資源,形成研究導向。本文提出研究性比較閱讀。
【關鍵詞】研究性比較閱讀;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課題形成思路及背景
(一)課程改革強力呼喚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及研究,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出發(fā)點,著眼于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首先要以一種“大語文”的觀念面對教材,要求教師在開發(fā)自身資源的同時努力發(fā)掘教材中極具研究價值的隱性資源,形成研究導向。本次研究性比較閱讀就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形成的。
(二)《蒹葭》是人教版九年級下《詩經(jīng)》二首中的一首抒情名篇。其意象的朦朧,意境的迷茫及詩中主人公對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無不為后世之作張本,再以其主題的多義與不確定性理應被列為后世“朦朧詩”的先祖之尊。無論從內(nèi)容到形式,主題到審美均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而三十年代現(xiàn)代派即意識流代表詩人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又以其獨特的孤獨傷感的情懷,凄婉迷茫的意境和充滿象征意味的抒情使其在主題與藝術等諸多方面與《蒹葭》表現(xiàn)出驚人的相似。這種穿越時空的藝術感召及亙古不變的情涌思動無不引領著我們在其它方面做更深一層的思考與研究。此為本次活動形成的背景之二。
(三)面臨升學的初四復習緊張而忙碌,唯命題至尊的應試因素仍就霸居著語文學習的天空——條框分割式的“基礎訓練”,千篇一律的所謂“開放式”命題的解析,以及無米而炊式的“話題作文”強行制造,致使語文學習與教學灰暗而沉郁。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在新課程實施的乍暖還寒之際為其注以活力與生氣,在尊重個性,承認差異的原則上試圖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教育,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以此做為嘗試與體驗,設計了這次研究活動。此為本次活動的又一大背景。
二、學情分析
初四學生已掌握了相當一部分古詩詞及現(xiàn)代詩歌,但缺少信息的篩選與整合。通過閱讀來搜集資料,整理觀點,分析研究問題,提出新的見解,這對于首次進行正規(guī)的研究性閱讀且“接受性學習”已根深蒂固的農(nóng)村中學生來說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為此選擇這種研究性初始階段的一種較為實用,易于操作的閱讀方法——比較閱讀。辟蹊徑,巧遷移,力圖大收獲。
三、活動目標
(一)通過活動,強力開放語文空間,擴大詩詞積累與整合。創(chuàng)造性、研究性地對作品進行多角度的解讀,學會借鑒與創(chuàng)新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精神及文學鑒賞能力。
(二)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過程。通過活動,讓學生在自主中學會探究,在合作中體會輕松,在交流中分享快樂,在體驗中享受成功。以此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求真、求實、求我地解讀作品,使其真正地享受學習、體驗快樂——“思考與快樂同在,投入便是最真”。
(三)通過活動,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體會多元文化的風采,以此培養(yǎng)熱愛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的美好情操,并逐步增強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活動過程
(一)確立總課題,制定計劃
1.由《蒹葭》的學習課內(nèi)遷移至對《雨巷》的賞析,組織討論確立“《蒹葭》與《雨巷》對此之研究”的總課題。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差異及興趣按照創(chuàng)造性、研究性的閱讀方式將總課題落實為方向不同的兩大子課題,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創(chuàng)作與專題研究。
2.制定總體計劃,形成課題評審小組。學生自選角度,籌備各子課題的形式。
(本環(huán)節(jié)為時一周)
(二)指導子課題的形成與實施,制定具體計劃
學生自行組成創(chuàng)作與研究小組,確定負責人。
1.創(chuàng)造性子課題的形成與實施。將創(chuàng)造性閱讀落實為對兩篇詩作的改寫與再創(chuàng)作,指導學生對其進行合理的聯(lián)想,大膽的想象,巧妙的構(gòu)思以完成不同形式的創(chuàng)作意圖,經(jīng)課題評審小組評改后組織實施。
2.研究性子課題的形成與實施。學生自選研究角度,自行確立經(jīng)評議形成各研究課題。集中和分別指導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制定可行的研究計劃,搜集資料、篩選整合、分析討論,對子課題進行具體研究。
(三)提示
1.“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xiàn)代派”的創(chuàng)作講究主題朦朧不定的風格,要求讀者結(jié)合自身的體悟與經(jīng)歷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豐富人們不同的情感需求,無論千年之前的《蒹葭》之于今日之《雨巷》乃至古今中外的朦朧詩作我們絕不能按照表象,將其簡單地定格為情詩或戀詩,我們應從更廣闊的空間去體味作品更多的精神意蘊,更寬泛的人文空間。我們是否能從詩歌乃至文學作品主題的多義與不確定性方面做一些研究呢?
參讀篇目:
孟浩然《春曉》 杜甫《八陣圖》
李商隱《錦瑟》 馮至《我是一條小河》
2.文學是繼承性很強的東西,沒有借鑒便沒有創(chuàng)新。《雨巷》中詩人以丁香寄愁,絕非首創(chuàng),此乃從南唐李璟的浣溪沙(手卷珍珠上玉鉤)中索本??v觀古今詩詞,從前人處索本、借氣、借勢以至高人一籌者比比皆是,搜集此類資料進行研究,作出自己的評論。
參讀篇目:
①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南唐李璟 璟 《代贈2首》玉溪生。
②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簞秋)李清照 《御街行》范仲淹。
③隋宮(李商隱) 贈花卿(杜甫)。
④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柳永 《行行重行行》,(《古詩十九首》漢代)。
⑤西河(金陵懷古)周邦彥,《金陵五題·烏衣巷》《金陵五題·石頭城》(劉禹錫)
⑥賀新郎·乳燕飛華屋(蘇軾)、杏華(韓愈)、《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從》(白居易)。
⑦滿庭芳·山抹微云(秦觀)、《遣懷》(杜牧)、《初發(fā)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歐陽詹)。
⑧鵲橋仙 纖云弄巧(秦觀)、《羌村三首》杜甫、《鷓鴣天》(晏幾道)。
3.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命體驗,是文學的源頭,托爾斯泰說“詩是人心中的火”。情緒和感情是詩歌的基礎,詩歌是以凝煉而富有音樂美的語言,豐富的感情和想象來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命、人生。然曾幾何時人類就開始了一種讓理性駕馭詩的企圖,而忽略了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審美意義。詩歌如此,其他文學作品亦然,如何理解作品的審美意義應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既然文學是人學,其審美意義就應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人生意義,即作家對人生的思索,對人性的展示與生命意蘊的揭示。這種超越歷史、政治、宗教、道德諸因素而更深遠、更永恒的意蘊。對傳統(tǒng)的定論把我們是否應持有一種批判的思維,從更廣闊的視野中去審視作品豐富的審美意義,以此來索取更多的人文關懷。從這個意義上說早在兩千四百年前便有《蒹葭》,而1927年出世的《雨巷》又何嘗不可以理解為是文學通過悠長的時光隧道傳遞給戴望舒以“生命之痛”的感覺,而使其有感而發(fā)的產(chǎn)物呢?
參讀篇目:
①從審美的角度回顧并審視以下作品的主題。
《故鄉(xiāng)》《孔乙己》《項鏈》
《裝在套子里的人》《我的叔叔于勒》《祝?!?/p>
②詩詞類:
念奴嬌 赤壁懷石(蘇軾) 雨霖鈴(柳永)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石(辛棄疾)
一剪梅.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③評論類:
“詩言類”新議(李旭山,中學語文教學2002.5)
去觀賞那“枯樹架上的葛藤花卉”(葉繼奮,中學語文教學2002.12)
4.中國古典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應打好堅實的古詩詞基礎,積極涉獵中外詩詞名篇。博眾家之所長為吾所用,以此領略多元文化的風采。結(jié)合自身對此的理解,就此表述自己的學習體驗和認識。
(以上兩大子課題的研究同時進行,歷時七周)
四、草擬、撰寫、修改課題成果,形成研究報告(1周)
五、成果展示與評議。(4課時)
六、附件
附1:部分研究課題摘錄
(一)創(chuàng)造性閱讀課題
1.雨巷情緣;2.穿越時空的愛戀;3.千年一夢
(二)研究性閱讀課題
1.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也談文學作品主題的朦朧多義性;2.尋找巨人的肩膀——由《雨巷》中“丁香”意象淺談文學作品中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3.情動千年——由《蒹葭》與《雨巷》的研究性比較閱讀,也談文學作品的審美;4.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談多元文化的風采;5.獨領風騷數(shù)千年,文人墨客創(chuàng)新篇——淺談中國古典詩詞的風格;6.孤獨之凄與執(zhí)著之美——讀《雨巷》有感;7.《蒹葭》情系《雨巷》意
附2:部分研究成果摘錄
1.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也談文學作品主題的朦朧多義性
2.尋找巨人的肩膀——由雨巷中“丁香”意象淺談文學作品中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
作者簡介:王洪利(1977-),男,現(xiàn)任教于黑龍江省七臺河市茄子河區(qū)宏偉學校,中學一級教師,近年來在“大語文”教育的引領下始終致力于語文體驗式閱讀與寫作的實踐與研究。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