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的課堂中需要充分預設學生情況、預設質疑問難、精心建構彈性化教案的精心“預設”,也需要在偶發(fā)事件中、在錯誤中、在互動對話中的精彩“生成”。精心預設和動態(tài)生成只有互動互生,精妙融合,才能共同演繹課堂的精彩。
【關鍵詞】預設;生成;課堂教學;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生成”走進教學課堂,沖擊著原有的預設課堂形態(tài)。在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將預設與生成對峙起來,殊不知預設與生成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師應科學而藝術地把握預設和生成,讓課堂充滿智慧的靈光,煥發(fā)生命的光彩。
一、精心預設,促成生成
過度預設產(chǎn)生的弊端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否定預設,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充分地“預設”,才能靈活地捕捉有效的信息,才會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充分地“預設”,才能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種種情況進行巧妙地處理,調(diào)控“生成”。
(一)充分預設學生情況
對課堂教學的預設,首先要從學生入手,從教師的“教”走向學生的“學”。每個學生因為家庭環(huán)境、學習態(tài)度等多方面的影響,其知識經(jīng)驗、認知水平、課前準備的程度各不相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千差萬別,所以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這一切都需要教師:第一,預設學生的“已知”,即預設學生是否已經(jīng)具備了學習新知識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哪些內(nèi)容學生通過預習已經(jīng)掌握,不需要詳細講解。第二,預設學生的“未知”,即預設對一篇課文,哪些知識是重點、難點,哪些知識是學生所困惑不解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點撥、引導和講解。對教學過程多做假設:學生如何說?我將如何引導?
(二)預設質疑問難
新課改要求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因此在課堂上,往往會有意外出現(xiàn),使生成的教育資源更具有偶然性,所以我們備課時,要對有質疑的地方:一個詞甚至是一個句子都要進行深入預設,做到心中有數(shù),只有這樣,當課堂出現(xiàn)未曾或無法預見的情況時,教師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聽之任之,甚至手足無措,方寸大亂,與課堂生成的機會失之交臂。
二、突破預設,適時生成
課堂教學不應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不應拘泥于預設的教案”,用“死”的教案遏制學生在課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充滿樂趣的課堂變得機械、刻板。而應是一個開放而動態(tài)的過程,“突破預設,變預設為生成”。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
(一)妙手偶得——在偶發(fā)事件中生成
學生在課堂中引出尷尬場面并不可怕,關鍵是教師的處理方法,如果教師能夠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則會彌補或推進教學,惱人的“事故”也會變成動人的“故事”,成就一筆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例如二年級《歡慶》一課中,教師讀完課文后,問:“同學們,你們覺得老師讀得怎么樣???”“讀得不好”,“一點都沒感覺”,“讀得太快了”,孩子的“童言無忌”讓教師出乎意料,更讓教師尷尬不已。但是教師并沒有向學生發(fā)脾氣,而是面帶微笑地說:“謝謝同學們幫老師指出了錯誤,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比我讀得好,誰來試試?”小手紛紛地舉了起來,有了教師的鼓勵,他們讀得非常賣力,甚至有同學加上了動作,課堂仿佛變成了一個個性表演的舞臺,情感體驗的天地。
(二)以謬求真——在錯誤中生成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錯誤是學生構建自身知識和能力螺旋上升的一個“插曲”,亦蘊含著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如果能懷有一顆寬容的心,用心傾聽,學會賞識學生的錯誤,運用豐富的教育實踐智慧將錯就錯,適時進行引導,引出正確的想法,得出正確的結論,讓學生在糾錯與改錯的探究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這樣的課堂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一位教師在教學《赤壁之戰(zhàn)》時,學生把“江南隱隱約約有些船帆,趁著東南風向北岸駛來”這句中的“船帆”錯讀成“帆船”,教師看到了讀錯的背后是學生的尚不能理解,立即抓住這一教學契機,使學生明白“船帆”突出的是“帆”,而“帆船”突出的是“船”,所以不能讀錯。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同學又產(chǎn)生了新的問題:“他讀錯了,可課文中為什么兵士報告說‘船帆’,而曹操看到的變成了‘帆船’呢?”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前后用詞不同,說明了東吳的船速度很快。正是因為教師巧妙地引導,將瞬間的錯誤巧妙地轉化為一種難能可貴的教學契機,才使得整個對話過程發(fā)生了令人興奮的戲劇性變化,給課堂帶來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三)由此及彼——在互動對話中生成
新課程要求,教師一改“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角色,在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對話”中,以一名與學生平等融洽交流的學習伙伴、引導者的身份參與課堂討論,在自主、平等、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使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使學生樂于表達、善于表達,“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斷生成充滿活力的課堂。
在教學《贈劉景文》一課時,我設計了“摘果子”的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我是一個引領者,更是一個平等的對話者。學生組詞“菊子”時,我說:“同學想一想,橘子的‘橘’是菊花的‘菊’嗎?”有一同學立刻糾正:“橘子”是結在樹上的,所以要用“木”字旁,我提問道:“還有哪些字和‘木’有關呢?”學生們受到啟發(fā),想到許多和“木”字旁有關的生字,各種新奇的回答讓我驚喜不已。正是有了師生、生生之間積極的互動與對話,才得以讓學生困惑不解的知識點暴露,生成了一個事先沒預設,事后也不會被重復的教學過程。
預設是前提,生成是關鍵,將預設和生成融合起來不僅是一種教育的科學,更是一種教育的藝術。在預設中體現(xiàn)教師的獨具匠心,在生成中展現(xiàn)師生互動的智慧火花,預設而不死板,生成而不游離,以“預設”促成“生成”,再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使我們的課堂充滿了智慧的靈光,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論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J].課程·教材·教法,2007(5).
[2]鄭金洲,蔡楠榮.生成教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周一貫.點化課堂遭遇的尷尬[J].小學教育參考,2004(3):6.
[4]別文錄.莫讓生成迷住眼[J].河南教育,2006(2):38-39.
[5]黃海英.從預設式教學到動態(tài)生成式教學[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6:39-40.
作者簡介:張英(1985-),女,漢族,幼教一級,主要從事幼兒教育工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