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用課堂不僅僅是簡單、規(guī)范的課堂,還應該是順應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課堂。而等待能夠讓學生靜靜地思考,充分的展示。等待是對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遵循,是我?!耙詫嵱脼樵瓌t的小學課例群開發(fā)研究”課題組所研究的“實用課堂”應有的教學策略之一。實用課堂真的需要等待,需要我們用耐心去等待,需要我們用愛心去等待,需要我們用智慧去等待。
【關鍵詞】實用課堂;等待;學生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實用課堂的研究在我校已經開展一段時間了,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師生共同的成長,一直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困擾我的命題:似乎,每堂課我的聲嘶力竭之后,并沒有換來學生的更好進步。問題出在哪里呢?直到有一天,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句簡短的話:“課堂需要等待”。相信作者一定不是為我而寫,他要說明的也與我們的實用課堂關系不大。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話,讓我如夢初醒。這么精妙的一句話,這讓我想起看過的兩則寓言:
一則:《我牽蝸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墒俏伵E赖脤嵲谔恕N也粩嗟卮咚?,唬它,責備它。它卻用抱歉的目光看著我,仿佛在說,“我盡全力了!”我又急又氣,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蝸牛受了傷,反而越爬越慢了,后來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無奈之下,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為什么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呢?
二則:《蝸牛牽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還派我牽那只蝸牛去散步,看著它那蜷縮的身體、驚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憐憫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蝸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這時候,我突然聞到了花香,原來這里是花園。接著,我聽見了鳥鳴蟲叫,感到了溫暖的微風,還看見了滿天的星斗。陶醉之余,無意中向前一看,呀!蝸牛已經爬出了好遠。等我跑步趕上它時,它用一種勝利者的姿態(tài)來迎接我。未等我開口,它已經帶著自信,奮力地向另一個“驛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來上帝不是叫我牽蝸牛去散步,而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呀!
面對有時學如“蝸牛”的學生們,我們常如第一則寓言中的“我”那樣的迷茫與急躁,越急躁越達不到理想效果,往往會陷入寓言中“我”的尷尬境地。站在“蝸?!眰兊慕嵌瓤紤]是不是更切合實際,更符合實用課堂的主旨呢?
那天我給學生上老舍的《草原》,在感受了草原的遼闊與草原人民的熱情之后,一個關聯詞“既……又……”引起了學生的關注,“鄂溫克姑娘既略帶羞澀又熱情大方”,任壯壯同學提出“羞澀”和“大方”是一對反義詞,怎么能用“既……又……”表示并列關系的關聯詞語來連接呢?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我眼睛一亮,把問題拋給了全班同學,期待課堂精彩生成的出現??墒牵n堂一下子沉靜下來,孩子們沉默不語,課堂冷場了。我這個著急啊,這個問題也并不難啊,怎么會沒話可說呢?這時,我想起了那只“牽我散步的蝸?!?,我在心里告訴自己,不要急啊,他們是孩子呢。我期待那片讓我驚喜的景色。于是,我讓學生再讀讀書,想象當時的前景。孩子們捧起書,認真地讀起來,我寧靜地看著他們,放松下來,是啊,為什么要著急呢?給予孩子們一份信任,孩子們一定會讓我的期待充滿驚喜。我靜靜地期待著……
一會兒,有小手舉起來了,“因為她們是姑娘啊,而且是蒙古族的少女,當然是羞澀的”坐在前排的武敏同學站起來說?!懊晒抛宓墓媚锸悄芨枭莆璧?,她們又是熱情奔放的,再說這是在為漢族朋友表演節(jié)目呢,當然應該大方??!”后排的吳海波站起來朗聲地說道。“老師,讓我們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蒙古族姑娘第一次見到我們,自然是面帶羞澀,可是她們又是那樣的歡迎我們,要通過歌聲與舞蹈表達心中的情感,老舍爺爺這樣寫真是太好了?!卑嗌洗蠹夜J的小才女章遷榮這樣說到,我不禁帶頭為她鼓起掌來。他們說著自己的理由,我笑瞇瞇地看著,靜靜地聽著,討論自由了、氣氛更熱烈了。孩子們的討論也煥發(fā)著我,我靈機一動,說:“看看老師,有沒有覺得老師身上有看似矛盾卻又很好地體現了老師特點的地方呢?”“我們的老師既和藹可親又不失威嚴”、“我們的課堂既嚴謹又不失活潑”、“我們學習既學得認真又學得輕松”學生們爭相發(fā)言……
文學作品中經常會有留白,留給我們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實用課堂有時也需要留白,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的空間,有了等待,學生的思考就不會浮于表面,就會在語言文字中浸潤成長。
“我牽蝸牛去散步”和“蝸牛牽我去散步”有什么不同呢?細細品味,似乎這里要我們對蝸牛多一點“寬容”,多留給它們一點“自己爬行”的時間和空間。
因為,等待是教師對學生差異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的耐心與寬容,同時也是對育人規(guī)律的遵循。人的成熟和成長是個過程,過程的快慢有其內在規(guī)律,而且這個快慢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尊重這個差異,學會等待,自然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無視這個規(guī)律急于求成,容易拔苗助長、欲速不達。
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在學生感知文本“卡殼”處學會等待,遇到“卡殼”的文本,我們要分析透視教學的定位與重、難點的把握是否存在偏差,遇到“卡殼”的學生,我們要給他們機會,給予他們反復嘗試的充足時間。在 “卡殼”處學會等待,給予學生一個不斷嘗試的空間,學生能夠發(fā)揮好,在不斷嘗試中會體驗成功,對語文會更添一份喜愛,對老師會增加一份喜歡。
著名教育理論家蒯永兵校長也曾經說過:“教育更多的時候應該是一種慢教育,我們老師應學會在下一個路口等孩子?!贝_實不假,相比于快節(jié)奏,慢節(jié)奏更符合孩子的學習實際,相比于急躁,等待的教學策略更加實用。實用課堂需要等待,用耐心去等待,用愛心去等待,用智慧去等待。
參考文獻
[1]劉繼茹.合理設置問題 點亮語文課堂——新課程改革下《老王》課例引發(fā)的教學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4):329-330.
[2]肖前麟.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中學理科園地,2009(2):18-19.
(編輯:蔣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