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進行診斷測試,有利于教師掌握學情,及時設計教學方案,進行矯正。在診斷測試的環(huán)節(jié)中,要針對題型和學生心智發(fā)展特點,堅持預備性、相關性、基礎性原則;少而精與客觀性原則;縱橫與寬廣原則。注意課前測試與課后測試相結合、測試時間不宜過長等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診斷測試;題型;原則;注意事項;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對指導中小學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布盧姆倡導的目標教學中,又十分重視診斷測試。他認為:“診斷性評價是好的教學工作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在目標教學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對診斷測試加強了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注意探索規(guī)律,提高測試效果。我們認為,診斷測試是為了辨認學生學習中的不足或問題,識別學生的各種優(yōu)點或稟賦,從而確定發(fā)展學生某些特長或者設計某些排除學習障礙的方案,使教學適合學習者的需要和科學的教育評價。
診斷測試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1)入學準備程度的評價。通常稱“新生入學摸底測試”,其目的主要在于為制訂有效的學段教育計劃尋找根據;(2)認識前提評價。其目的在于診斷學生在學習新課程前是否具備必要的知識技能,判斷他們在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前的準備程度,從而確定教學的具體步驟;(3)情感前提評價。其目的在于檢查學生某方面的思想認識情況,根據情感基礎確定教育方案;(4)識別天才的評價。這種評價是為了把學習上的天才學生辨認出來,以便制訂具體的培養(yǎng)措施;(5)對造成后進生原因的評價。其目的在于研究造成每個后進生的詳細原因,好采取有效的補救轉化措施。
一 、在診斷測試題編制時,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應重點掌握三個原則
(一)預備性、相關性和基礎性原則
即測試內容要與新課有密切聯(lián)系。所謂預備性,是通過診斷測試給新授知識做好準備;所謂相關性,是診斷內容要與新授知識有直接的內在聯(lián)系;所謂基礎性,是指診斷測試的內容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不脫離學生的學習實際。根據這三個原則,編制的測試題能起到新舊聯(lián)系,溫故知新,便于導入新課的作用。
(二)少而精與客觀性的原則
我們體會到,好的診斷測試題不在多,關鍵在于要與新知識對得準,一脈相承。因此,教師要對課文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努力使其少而精,以引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當與新知識相關的舊知識較多時,教師要做到恰當取舍,精選與新知識最相關的舊知識進行測試。為了便于檢查評卷,診斷測試要盡量客觀性,切忌答案復雜和難定標準的試題。
(三)縱橫與寬廣的原則
語文學科內容龐雜,涉及面廣,和其他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設計診斷測試題要從知識的縱橫兩方面考慮,如語文測試題,不但要考慮前幾冊所學的內容,還要考慮在其他學科中是否也學過與新授知識相關的舊知識;所謂寬廣,是指測試內容不只限于檢查剛講授過的知識,而且對常規(guī)的教學內容也進行檢查,如對初中學生可檢查在小學學過的知識。
例如,我們在教學《故鄉(xiāng)》這篇課文前,按照上述三個原則,我們可以編制如下的診斷測試題:
1.魯迅原名——,字——,浙江——人,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家、——家、——家。
2.我們學過了魯迅的散文《 》,選自散文集《 》,小說《 》、《 》,選自《 》。
二、 在診斷測試的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應注意幾個原則
(一)課前測試與課后測試相結合
從有利于制訂教學方案的角度看,診斷測試在課前進行最好。因此,對內容較多的測試,我們便放在課前自習進行,這種測試多帶有調查性的,診斷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哪些記得牢,哪些還沒有學好,根據情況設計最佳教學方案。假若測試內容不多,就在課內進行,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樣做,與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的“復習提問”差不多,但是,二者又有明顯的不同點,復習提問只檢查上節(jié)課或上一篇課文學過的,只是面向少數學生,檢查后又跟不上反饋矯正;診斷測試的內容不受時間限制,又是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評價,測試后又強調矯正補救,為學習新知識夯實了基礎。
(二)從實際出發(fā),因“課”制宜
按照相關性原則,我們應注意診斷測試內容必須與新授知識有直接聯(lián)系。假若新授知識是全新的,以前沒有學過與此有直接聯(lián)系的知識時,就不必進行診斷測試。如初三語文第一次講戲劇單元時,就沒法搞診斷測試,因為學生還沒有學過這方面的知識。
(三)課堂測試時間要相宜
我們一般用三、五分鐘便能完成當堂測試,假若時間過長,就會侵占了實施目標的時間,勢必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為了控制診斷測試時間,教師一方面要精心編制試題,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測試準備。試題的出現可使用電教手段。
(四)做到及時反饋矯正
布盧姆認為,反饋矯正是各種測試的核心。在目標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牢牢把握這一指導思想,不論是課前測試還是課后測試,教師要不滿足于知道誰不會,更要做到知其不會而幫其會,及時反饋矯正,使學生不吃“夾生飯”,不留知識上的死角和空白。
總之,有了好的診斷測試原則,教師就能清楚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最佳教學方案,為教研工作收集證據,從而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