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教學是一種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活動。本文論述了加強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朗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他還說:“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誦讀教學入手?!彼自捳f:“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充分說明了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公開課),不少語文教師都忽視了朗讀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他們過分依賴現代信息技術,認為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聲像俱佳,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教學環(huán)境,給學生以多種感官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部動機,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他們把多媒體技術看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藥。這樣,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技術無形中就會忽略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結果整節(jié)課學生都被圖片、聲音、錄像等信息包圍著,根本沒有機會讀書與思考。筆者認為缺乏朗讀的語文課堂教學,即使講得再美妙,也是不完整的課堂教學,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那么如何讓朗讀教學重返課堂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朗讀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深刻感受作品的形象,能加強學生的語感能力,提高說話能力。因此,課堂教學時,教師必須考慮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思想狀況等多方面的因素,指導學生朗讀。只有對作品有深入的認識,朗誦時才能更好的把握朗讀的基調。朗讀應該是讀者內心深處真情的自然流露,學生應懷有一種要把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給聽眾傾吐出來的強烈愿望,讓作品的字字句句都牽動著聽眾的心。同時,朗讀又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種好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揣摩,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放聲朗讀課文,可以增強語音的感受能力、語義的感受能力和語法的感受能力。對精美的文章反復地朗讀,還可以增強對語言規(guī)范的敏感和鑒別能力。我在教學《白楊禮贊》這篇散文時,專門抽出幾分鐘時間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本文寫于一九四一年的三月,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的相持階段。作者目睹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事實,看到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團結抗戰(zhàn),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掃蕩,鞏固和發(fā)展了敵后抗日根據地。他從解放區(qū)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寫下了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由于了解了文章的時代背景,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就能較準確把握文章句調、語速、感情的變化。稍加引導學生就理解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也領會了作家通過贊美白楊樹意在歌頌北方農民質樸、嚴肅、不屈的性格和抗日軍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力求上進,執(zhí)著奮斗的精神內蘊。
其次,朗讀能促進學生理解與記憶,提高鑒賞能力。朗讀的本質是把視覺語言文字信息轉化為聽覺語言信息的活動,它涉及到眼、口、耳等多種器官的參與,同時還有大腦的思維、記憶等認知成分的調動和介入。自古以來,人們對于朗讀促進理解與記憶就不乏精辟的論述。蘇軾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清人姚鼐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币驗槔首x可以通過聲音觸動心靈,引起心靈的共振,引導朗讀者走向文字作品更深處,達到理解的目的。只有讓學生反復朗讀,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調動腦中已有的語言背景和經驗,進入對文章深層的整體的把握。于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與鑒賞能力。我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分析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現在請大家找出孔乙己付酒錢時動作描寫的文字并大聲讀一讀。學生很快找出:“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薄八麖钠埔麓锩鏊奈拇箦X,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币髮W生讀兩遍之后回答下面問題:①魯迅先生是如何描寫孔乙己前后兩次付酒錢的?學生明白第一次用“排”第二次用“摸”兩個不同的動詞描寫孔乙己付酒錢時的動作。②把“排”字換成“拿”、“抓”,把“摸”字換成“掏”字,討論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提示學生可以聯(lián)系孔乙己兩次付酒錢時不同的生活狀況,再讀語句。③先“排”后“摸”刻畫了孔乙己怎樣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現狀?三個問題步步深入,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細心揣摩,不難理解一個“排”字寫出了九文大錢來之不易,暗示了孔乙己的既拘謹炫耀,但又樸實的性格特點;一個“摸”極其精當地描摹出孔乙己的窮困和買酒的窘態(tài),深刻地預示了孔乙己悲慘的結局。
最后,教師要注重朗讀指導。示范朗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喚起學生的感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有聲有色的范讀,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作品中的優(yōu)美、準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尤其使學生著迷,范讀傳達著教師本人的態(tài)度,范讀時的鮮明的愛憎,強烈地影響著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fā)生共鳴。因此,教師示范朗讀是一種最直接最現實的朗讀指導。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師以充滿喜悅和希望的感情基調,以輕柔、緩慢的語調進行朗讀,在各個層次間停頓時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語斷情不斷,便可將學生帶進春天優(yōu)美的景色中。學生被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所感染,便會忘情地沉浸在優(yōu)美的意境中,進而產生強烈的朗讀欲望。另外,教師要盡量保證每節(jié)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合適的朗讀形式,一般可采用集體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小組評議讀。多樣化的朗讀形式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準讀好文章,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
總之,朗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過朗讀以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