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五代時期人們的游戲活動多種多樣,其中兒童的日常游戲也極其豐富。本文以敦煌壁畫和敦煌遺書為基礎,探討唐五代時期敦煌地區(qū)兒童的游戲活動,對其種類和情景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唐五代;敦煌;兒童;游戲
游戲是一種娛樂性與互動性兼顧的戲?;顒?。在敦煌遺書與敦煌壁畫中存有許多古人進行游戲活動的文獻記載和圖像,其所展現(xiàn)的活動內(nèi)容相當豐富,有大人參與的,更有許多游戲是兒童所鐘愛的。本文對敦煌遺書和敦煌壁畫中所展現(xiàn)的兒童游戲進行探討。
一、玩彈弓
直至20世紀60年代,彈弓仍是男孩子最喜愛的玩具之一。在中國古代,男童尤為喜愛打彈弓。敦煌壁畫中雖未發(fā)現(xiàn)兒童玩彈弓的畫面,但在敦煌遺書中則有一篇關于此種兒童游戲的側面記載。在P.2598v歸義軍政權頒發(fā)的一榜文中云:“常年正月廿三日為城隍攘(禳)災卻賊,于城四面安置白傘法事道場者。右敦煌郡本以佛法擁護人民,訪聞安傘之日,多有無知小兒,于彈弓打 運,趁不放(防)時□事,兼打師僧及眾人,眼目傷損。今固曉示,切令禁斷……恐眾不□,故令?!酢跽仑ヒ蝗?。”兒童打彈弓已擾亂道場,故衙府貼出告示加以制止。從此處可以看出當時在敦煌地區(qū)兒童玩彈弓非常普遍。
二、步打球
步打球又稱“步打”,是一種徒步以杖擊球的球類運動,類似于今天的曲棍球。這種以步行方式持杖擊球的游戲,兒童很是喜愛,參與的也較多。在榆林窟五代第15窟南壁中,繪有一兒童伏跪于蓮花座上,左手持一圓球,右手揮舉一偃月形的球杖,生動表現(xiàn)了當時兒童游戲的內(nèi)容。唐五代時期的兒童非常熱衷球類游戲,如S.2947、P.3821《丈夫百歲篇》云:“一十香風綻藕花,弟兄如玉父娘夸。平明趁伴爭球子,直到黃昏不憶家?!雹匐m然諸多學者對“爭球子”有爭議,有的認為是打馬球,有的認為是蹴鞠,也有的認為是步打球,但不管是什么,足以見得當時敦煌的球類活動很盛行,兒童們的游戲活動必然受此影響。
兒童玩步打球的圖像資料,在吐魯番交河故城出土的唐代《鬼子母》殘絹畫中更為形象生動。②2007年鄭州市上街區(qū)峽窩鎮(zhèn)出土了一件唐代清華塔形罐,其腹部繪有一幅“步打球圖”:一童子狀人物叉腿而立,右腿彎曲,左手正揮舞一根彎形球桿,腰部左側前方有一圓球。畫面栩栩如生,頗為生動。
從文獻記載和圖像資料來看,唐五代時期的步打球主要流行于婦女和兒童中,與當時更為流行的馬球活動相比,體現(xiàn)了不同運動方式與參與者體質的關系,也說明了步打球是從馬球活動發(fā)展演變而來的。
三、橦技
橦技也就是竿技,是古代百戲的一種。唐時橦技尤為盛行,崔令欽《教坊記》云:“教坊一小兒,筋斗絕倫……緣長竿上,倒立,尋復去手,久之,垂手抱竿,翻身而下?!雹?/p>
敦煌壁畫中保存了不少當時的橦技活動場面,如中唐第361窟南壁《金剛經(jīng)變》中,繪一三角形帷帳,中間有一形體較小伎人頭頂一長竿,長竿頂端有一人正做倒立表演。晚唐第156窟北壁《宋國夫人出行圖》中,有一規(guī)模很大、并以橦技為主的百戲表演場面。晚唐第85窟窟頂東披《楞伽經(jīng)變》中,繪一個三角形帷帳,中間有一伎人頭頂一長竿,一小孩單腿站立在長桿頂端做表演狀。五代第61窟南壁《楞伽經(jīng)變》中,繪有一個三角形帷帳,中間豎立一竿,竿頭有一圓輪,兩個孩童在圓輪上表演。一孩童單腳踩圓輪,另一孩童單腳立在踩圓輪孩童的頭上,動作十分驚險刺激。敦煌壁畫中的“橦技圖”數(shù)量多,內(nèi)容豐富,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四、倒立
倒立也是古代百戲內(nèi)容之一,唐代稱“擲倒”。在南北朝、隋唐時期很是流行。敦煌壁畫中保存有不少關于兒童進行倒立活動的畫面。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彌陀經(jīng)變》七寶池中,眾多花生童子坐在蓮花中嬉戲,其中有一個雙手撐在蓮葉上,挺胸收腹,屈腿,做倒立狀。中唐361窟南壁《阿彌陀經(jīng)變》也繪有兒童表演百戲的形象,這是一組將疊羅漢、倒立柔和在一起的娛樂表演。這類活動既鍛煉了兒童體能,也培養(yǎng)了其意志。
五、疊羅漢
疊羅漢是一種游戲、體育活動或表演,由兩個以上的人層層疊成各種樣式。古代由多層盤腿而坐的羅漢組成造型,故名“疊羅漢”。敦煌壁畫中繪有很多疊羅漢的圖象。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彌陀經(jīng)變》中東側繪有一童子屈膝站在荷葉上,另一童子直立其肩上,兩童子均抬左手,右手握拳,似在表演武術;盛唐第217窟北壁《觀無量壽經(jīng)變》繪有童子疊羅漢場景;盛唐172窟北壁《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七寶池中,許多兒童在水中嬉戲,其中有一個兒童站立在水中,另一個雙腳叉開騎在其雙肩上;下面的兒童用手緊緊抓住上面兒童的雙腳,上面的兒童舉著荷葉遮住頭部,甚是可愛。
簡單的疊羅漢對參加者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要求不高,也不受場地條件的限制,要求參加練習者必須密切配合協(xié)作,因此不僅鍛煉了兒童的體能,同時也培養(yǎng)了兒童的協(xié)作意識。
六、騎竹馬
竹馬是一種古老的兒童玩具,即以一根竹竿子“騎”在兩胯之間,一手握住竿頭,竿尾曳于地,奔走如騎馬之狀,謂之騎竹馬。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孩子們都喜歡騎竹馬。騎竹馬游戲在唐代極為普遍。在敦煌遺書中就有對騎竹馬的記載。P.2418《父母恩重經(jīng)講經(jīng)文》曰:“嬰孩漸長作童兒,兩頰桃花色整輝;五五相隨騎竹馬,三三結伴趁猧兒?!雹躊.2292《維摩詰經(jīng)將經(jīng)文》亦曰:“父母聞言道大奇,少年本分正嬌癡,卻思城外花臺禮,不把庭前竹馬騎?!雹?/p>
敦煌晚唐第9窟東壁也有一幅兒童騎竹馬的畫面,情景生動活潑,充滿了生活情趣。此壁畫是目前所見最早用圖像反映古代兒童生活情景的圖畫,最為真實地描繪了真正在廣大少年兒童中流傳的簡單易行的“竹馬”形象。
七、捉蝴蝶、趁猧子
和小動物一起玩耍,飼養(yǎng)小動物都是兒童非常喜愛的事情。在敦煌遺書中有兒童與小動物一起玩耍的描寫,P.2418《父母恩重講經(jīng)文》載:“孩兒漸長成童子,慈母憂心不舍離;近火專憂紅焰燒,臨河恐墜清波死。捉蝴蝶,趁猧子,弄土擁泥向街里;蓋為嬌癡正是時……五五相隨騎竹馬,三三結伴趁猧兒。”⑥猧,是一種供人養(yǎng)玩的小狗。趁,是追逐和趕的意思。
初唐以降,猧子成為寵物,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上夏日嘗與親王棋,令賀懷智獨彈琵琶,貴妃立于局前觀之。上數(shù)枰子將輸,貴妃放康國猧子于坐側,猧子乃上局,局子亂,上大悅。”⑦新疆阿斯塔納古墓出土的絹畫中就有一左手抱猧子的兒童形象。敦煌與高昌、康國常有往來,猧子傳入敦煌地區(qū)也是極有可能之事。雖然在敦煌壁畫中未見到捉蝴蝶、趁猧子的畫面,但敦煌遺書中的記載則說明當時在敦煌地區(qū)的確有兒童“捉蝴蝶、趁猧子”的游戲。
八、聚沙成塔
在現(xiàn)代兒童游戲中,堆積木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游戲,而在古代兒童的日常玩耍中也有與堆積木類似的游戲方式——聚沙成塔。
在敦煌壁畫中,堆積類的兒童游戲大都與佛教有關。盛唐23窟北壁的《法華經(jīng)變》中繪有一幅兒童在“聚沙成塔”的畫面。畫面上有四個兒童在玩沙,他們已經(jīng)堆了一個比他們還高的沙塔,但還繼續(xù)往上堆沙。畫面右上角有一榜題:“造□造像香華供養(yǎng)音樂供養(yǎng)或成名或禮拜如是人等皆成佛道?!庇纱丝煽闯龃水嬅娲_與佛教信仰有關,孩童把沙堆成塔狀就成為一種功德,并能因此而升天成佛。
九、嬉戲
嬉戲是指兒童十分開心地玩耍。在嬉戲中,兒童的天性盡情地表現(xiàn)出來。敦煌壁畫中兒童嬉戲玩耍的畫面有很多,如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彌陀經(jīng)變》七寶池中,許多化生童子坐在蓮花中,或合掌而跪、虔心禮佛,或做跏趺坐凈心冥想,但更多的是做頑皮嬉戲狀,給極樂世界平添了許多人間樂趣。盛唐第47窟西壁佛龕上,10余個裸身童子嬉戲玩耍于盛開蓮花之間,雖畫面已模糊,但兒童相互打鬧嬉戲的場景仍隱約可見。晚唐第196窟南壁《阿彌陀經(jīng)變》中也有數(shù)身童子戲水圖:一童騎欄桿上,悠閑自在;另一童坐欄桿上,伸手去拉水中的童子;在水中的童子則用一手扶欄桿,引身欲上。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在此畫中被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敦煌兒童游戲的種類豐富多彩,敦煌壁畫和敦煌遺書中有許多關于兒童游戲活動的圖像和文字記載,這對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中國古代兒童的游戲娛樂活動有很大幫助,同時也為當代兒童和青少年教育提供了一些借鑒資料和思路。
[注釋]
①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6頁。
②現(xiàn)藏于柏林國立印度美術館。
③(唐)崔令欽撰、羅濟平校點:《教坊記》,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頁。
④⑤⑥王重民等:《敦煌變文集》(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683頁、第607頁、第683頁。
⑦(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