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在社會各界掀起了討論政治體制改革的熱潮。鄧小平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作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實踐的重要理論資源,自然成為了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從三個方面對三十多年來關于國內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的理論成果進行梳理:一是對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內的研究成果進行統計分析,從宏觀上呈現學界的研究趨勢和熱度;二是就國內業(yè)已取得的理論成果進行歸納、總結;三是對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提出三點建議。
關鍵詞: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184-04
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精辟論述對于當下政治體制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鄧小平指出的中國政治體制的幾大弊端依然存在;其次,鄧小平提出的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基本內容、實現路徑依然具有現實的效力;最后,鄧小平是當下凝聚政治體制改革共識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象征符號,他本人及其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能夠為當下的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不可估量的認同資源。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國內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的理論成果進行系統梳理:一是對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內的研究成果進行統計分析,從宏觀上呈現學界的研究趨勢和熱度;二是就國內業(yè)已取得的理論成果進行歸納、總結;三是對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提出一點看法。
一、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相關文獻檢索與分析
筆者利用“中國知網”、“萬方”等專業(yè)搜索引擎和數據庫,對自1978年以來國內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的學術成果進行了系統檢索。
1.學術論文檢索情況。筆者分別以“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進行主題檢索,根據獲得的數據以及對文獻進行初步相關性閱讀分析,繪制如下圖表(文中圖表1、2的繪制日期為2013年4月19日—筆者注)。
2.著作、報刊檢索情況。利用“讀秀”、“超星發(fā)現”搜索引擎檢索國內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的著作,得到如下數據:自1978年至今,國內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專著大約30本。必須引起關注的是,絕大多數討論政治體制改革的著作、文章都必然涉及對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和評述。此外,筆者還利用“超星發(fā)現”對中國主流報刊(如人民日報、文匯報、光明日報、社會科學報等)進行檢索,發(fā)現主流報刊對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持續(xù)了近三十年的討論,這說明了政治體制改革事實上已經成為普通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
3.對文獻檢索結果的分析。根據文獻計量學的相關理論,同一研究主題在不同年代的文獻量存在的差異能夠反映該領域的研究趨勢和熱度。一般來說,學術期刊、論文的更新速度要快于著作。故此筆者認為,上頁圖1所反映的趨勢基本能夠說明學界近三十多年來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研究態(tài)勢。
首先,從圖1、圖2來看,學界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研究經歷了四個相對活躍的時期。
第一個活躍期大約從1983—1988年。引發(fā)這一學術熱度的因素是《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出版和黨的十三大的召開。從研究人員來看,主要以新聞工作者、黨校和各級黨政干部為主。從出版物看,個人著作了了,主要是以編委會形式出現;內容是匯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特別是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講話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黨政通俗讀物,以及各大期刊、報紙對《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的學習性文章,尚未有學術類專著出版。這一階段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術著作:遲福林、黃海主編《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遲福林等著《政治體制改革基本問題探討》,范恒山主編《政治體制改革辭典》。
第二個活躍期大約從1992—1996年。引發(fā)這一學術熱度的因素在于“南方談話”、黨的十四大以及《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發(fā)行。這一時期研究成果在數量上與前一活躍期基本持平,但從質量上講由于一手文獻資料的補充,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了顯著發(fā)展。從研究人員來看,與前一活躍期大體一致,但地域分布更加廣泛。這一階段代表性的著作:馬洪、邢賁思主編《中國改革全書1978—1991年鄧小平改革思想卷》,黃衛(wèi)平《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縱橫》。這一時期學術研究的特點呈現系統性,研究視角也逐漸多樣化,采用比較研究、協同論等研究方法。
第三個活躍期大約從1997—2000年。引發(fā)這一學術熱度的因素是黨的十五大召開和中共中央文獻出版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較之前兩個活躍期,這一時期相關的研究論文和著作大幅增加;研究的內容也更加細化,既有宏觀的整體性研究,也有微觀的系統性分析;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化。從研究人員來看,人員的構成更加多元,形成了一支規(guī)??捎^的理論隊伍。這一時期主要的學術著作:朱桂謙主編《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綱要》,黃家駒等著《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理論研究》,李景治等著《鄧小平政治體制理論研究》。
第四個活躍期大約從2000年以后。較之前的三個活躍期而言,自2000年以后學界對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研究進入了空前繁榮期。相關的期刊、專著數量穩(wěn)步增加。促成這一學術繁榮期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中國政治體制實踐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其次從政治因素來說,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召開極大鼓舞了學界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研究的熱情。第三,這一時期出版的一系列原始文獻大大豐富了學界研究的素材。如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上下)》以及其他一系列黨和國家的文獻匯編。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著作:徐鴻武、鄭曙村著《鄧小平國家政權建設理論與實踐》,秦宣編《鄧小平理論精論集:116位專家學者論鄧小平及鄧小平理論》,張書軍、秦勤、曹德琪等著《制度與政府行為:鄧小平行政體制改革觀》。
前述從宏觀上呈現出近三十年來學界的研究態(tài)勢,通過對文獻發(fā)表背景的進一步分析,筆者判斷如下:(1)通過上頁圖1可以直觀地看出,上述四個活躍期以黨的十五大(1997年)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學界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和干擾較大,學術研究的態(tài)勢波動明顯,研究成果的總量相對較??;后一階段在相對寬松的政治氛圍和學術環(huán)境中,學界研究的理論成果從數量何質量都顯著上升,并逐步邁向研究的繁榮期。這從側面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改革過程中必將愈發(fā)完善的制度自信。這種必要的“制度自信”是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深入進行的重要主觀要件。(2)每一個學術研究的高峰,與該段時期內召開的黨代會(黨的十三大——黨的十七大)或該段時期內出版的鄧小平本人的著作和黨和國家文獻的匯編有著明顯的相關性。通過對著作、報刊檢索的出版年份對照,證實了上述的關聯性。
綜上,筆者認為推動國內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發(fā)展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實踐進程的迫切理論需要;二是鄧小平本人的著作和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而形成的黨和國家重要文獻的出版,其中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重大理論問題和解決思路為學術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三是相對寬容的政治氛圍,不斷加深的海內外學術交流與對話,使得國內研究者具備更加廣闊的學術視野。
二、關于國內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述評
隨著鄧小平理論自身的發(fā)展和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實踐的深化,學界對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頗為豐碩的理論成果。前述從宏觀上呈現學術研究的活躍態(tài)勢,并就可能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本節(jié)就國內研究的主要理論成果展開評析。
1.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學界對于該問題的看法分歧較大,據有關學者統計大約有十幾種之多[1]。大致有“三階段”說和“四階段”說。
就萌芽(醞釀)階段而言,學界存在著不小的分歧,比較有代表性四種看法是:“1940—1976年”說[2];“1966—1976年”(“文革期間”說)[3];“1972—1975年”說[4];“1975年全面整頓說”[5]。這是學界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發(fā)展階段的第一個分歧。就形成階段的起始時間而言,學界的看法基本一致。有代表性的觀點如高放教授認為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0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8·18講話”)[6]; 還有學者認為,從1978年10月(工會九大講話)到1982年1月(《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講話),是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形成時期。學界的另一個主要分歧是是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發(fā)展和完善期。在一部分學者看來,從1981年以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就進入了發(fā)展和完善期。但也有學者認為,1986年6月10日(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講話)到1987年十三大,是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發(fā)展時期,1987—1992年為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完善期[7]。
造成上述分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內涵認識不同,主要表現為學者對政治體制改革概念界定的寬泛程度不一。由于概念內涵界定上的寬泛不同,對文獻資料的選擇側重自然就不盡相同;二是相對有限的文獻資料使得對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生成的過程無法十分準確把握,當然也和學者個人掌握的資料多寡有關;三是對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評價依據不同。有的學者主要從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踐經驗和現實需要出發(fā)來闡釋和評價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這就使得他們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和實踐方面,因而對這段時期的階段劃分就更加詳細;而有的學者主要從鄧小平本人關于中國政治制度整體認知的生成過程進行考察,其時間跨度就相對更大些。
2.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論述。有學者以1980年“8·18”講話和1986年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幾次談話為時空軸點,分析鄧小平在不同時期論及如何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側重的變化。黃衛(wèi)平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鄧小平著重強調“要從體制上防止和杜絕‘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和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基于對蘇聯體制弊端之類的悲劇”[8];到1986年,鄧小平明確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是“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8]。也有學者從宏觀上概括了鄧小平對政治體制改革必要性的論述。主要觀點如下:一是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9];二是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10];三是政治體制改革是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3.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鄧小平曾在不同的場合談及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逐漸形成了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多數學者認為,鄧小平第一次系統完整地表述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在1986年會見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雅魯澤爾斯基。也有學者認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同全面改革的總目標是一致的,即三個“有利于” [11]。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多數學者認為是在1986年11月9日與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談話首次完整地予以表述。關于近期目標的三個子內容之間的關系,有學者認為,第一個目標是后兩個目標的基礎和保證。還有學者概括出政治體制改革近期目標的五個方面:“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行政運行的高效化,決策活動的科學化,黨政職責的分明化和制衡機制的完備化”[11]。
就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關系而言,一般認為,鄧小平提出的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近期目標的規(guī)范和向導,而近期目標是逐步實現長遠目標的可行路徑。也有學者指出,1989年以后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趨向保守,“中國政治體制的主要弊病、根本弊病、三大民主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6]。
鄧小平從一開始就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因此,在著手實施政治體制改革的同時,他就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則。就政治體制改革的原則而言,有學者認為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主要有三大原則:“(1)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2)不能丟掉自己的優(yōu)勢,照搬西方那一套;(3)長期、穩(wěn)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盵12]另一種觀點把政治體制改革原則概括為五大原則:一是堅定性原則;二是系統性原則;三是漸進性原則;四是控制性原則;五是實踐性原則[13]。
此外學界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原則的其他概括有:不搞群眾群眾運動;人民民主原則;法律制度化原則[14];積極性與穩(wěn)定性相結合的原則[15]。
4.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關系的辨析。就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而言,有學者認為,它既是“由政治體制本身存在的弊端所決定的,也是圍繞著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而展開的”[16]。一般地看法認為主要包括黨政分開、權力下放、精簡機構三個方面的重要內容。這三項內容也是中國政治體制當中最突出、最根本的弊端。此外,還包括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鞏固和發(fā)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而言,“是相互聯系的,并共同服從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整體目標系統”[8]。
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問題,是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學界從多維視角對此進行了分析。主流的觀點認為,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經濟體制改革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層動力。學界從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出發(fā),闡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改革協同發(fā)展。但也有觀點認為,政治體制改革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它可以不依賴經濟體制改革而獨立進行[17]。有學者指出,“從當時全面改革的格局來看,鄧小平同志是將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具有獨立改革價值的項目提上改革日程的……政治體制并不居于從屬地位”[18]。
5.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貢獻及歷史地位。學界從三個方面對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理論貢獻作出評價:首先表現在對中國政治體制做出了科學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判斷政治體制好壞的標準;其次對中國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作了充分估計,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漸進式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撐;最后系統科學地論證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與其他方面改革的關系,指明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在動力。就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歷史地位而言,學界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指出:“對中國現行的政治體制改革進行如此深刻的解剖,這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是罕見的,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完全獨創(chuàng)性的。多年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實踐證明,鄧小平同志的上述突破性論斷,是進行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和正確的指導方針。”[19] “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是對國內外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集中體現和凝聚了全黨的智慧,構成科學的思想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p>
三、進一步深化研究的三點建議
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就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來說,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尚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筆者在進行文獻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大量的研究文獻存在重復選題,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較少,基礎研究不扎實,特別是對所使用的分析概念的界定模棱兩可,研究方法上也顯得相對單薄。對此,筆者有以下三點建議:一是要突出“問題意識”,要把對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和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踐經驗相結合,積極挖掘和豐富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理論深度,從而為當下政治體制改革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二是加強比較研究。既要加強與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理論的對比,也要加強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如越南、古巴)和亞洲發(fā)達國家(新加坡、日本)等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比較研究。三是彰顯時代特征。把鄧小平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與黨十七大、十八大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結合起來,用發(fā)展的眼光研究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
參考文獻:
[1] 龍平平.鄧小平研究述評[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612.
[2] 李明斌,王青春.論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3] 呂筱梅.鄧小平同志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探討[J].湖北社會科學,1988,(3).
[4] 李廷禧.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初探[J].復印報刊資料(毛澤東思想研究),1998,(2).
[5] 王貴秀,等.政治體制改革與民主法制建設[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17.
[6] 高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展望[J].理論探討,2010,(1).
[7] 劉世軍.民主、效率、穩(wěn)定——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理論的邏輯基點[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0,(2).
[8] 黃衛(wèi)平.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大思路——鄧小平同志論政治體制改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6,(2).
[9] 羅子桂.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體制改革[J].社會科學,1984,(2).
[10] 謝毅.鄧小平怎樣看待政治體制改革[J].紅旗文稿,2012,(12).
[11] 宋長瑞.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初探[J].領導之友,1986,(4).
[12] 浦興祖.依據·藍圖·原則——重溫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
[13] 木易.政治體制改革的五大原則——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札記[J].中國機構與編制,1994,(2).
[14] 曾憲義.簡論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原則[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
[15] 邸乘光.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論綱[J].探索,1994,(1).
[16] 邸乘光.鄧小平論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J].臨沂師專學報,1995,(1).
[17] 鄭改竹.中央黨校政治體制改革理論研討會綜述[J].科學社會主,1986,(2).
[18] 徐國利.試析鄧小平的政治體制改革觀[J].社會主義研究,1994,(5).
[19] 孫連成.積極推經政治體制改革——學習鄧小平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J].新長征,1998,(8).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