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是影響貧困發(fā)生率的兩個重要因素,針對貴州全省及36個少數民族貧困縣和14個非少數民族貧困縣近七年的貧困發(fā)生率、農民人均純收入、基尼系數,通過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并進行分析和比較,得出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及收入分配對貧困發(fā)生率的影響程度,并在假定收入分配不變的情況下,分析收入分配對貧困發(fā)生率的影響程度,從而說明了經濟增長是貴州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發(fā)生率最主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發(fā)生率;農民;人均純收入;基尼系數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086-04
一、研究農村貧困反貧困的重要性
貧困問題是經濟學長期以來關注的一個課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尤其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貧困是中國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而中國的農村貧困問題是中國貧困問題的核心所在。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指出“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1] 。因此,解決中國貧困問題并實現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對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持續(xù)的經濟增長是中國農村貧困減少的主動力,但是中國農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卻阻礙了經濟增長減少貧困的進程。因此本文通過對貴州少數民族貧困縣情況進行調查,主要從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等影響貧困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貴州反貧困提供一些參考。
二、幾個概念
1.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生產商品和勞務能力的擴大。在實際核算中,常以一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來表示,即以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來計算,也有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收入來計算的。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們以農民人均純收入來刻劃經濟的增長,以基尼系數來刻劃分配關系。
2.貧困標準的劃分與貧困線。貧困線是對“貧困”的度量。中國現行的農村貧困標準,是國家統(tǒng)計局農調總隊在1986年對全國6.7萬戶農村居民進行收支調查后計算得到的。1986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標準為人均年收入205元,此后根據物價指數,逐年調整(見表1、下頁表2)。2007年及以前各個年份同時使用絕對貧困人口標準和低收入人口標準,并主要以絕對貧困人口標準為主。為適應國家扶貧政策的調整,從2008年起,在測算貧困人口時,不再區(qū)分貧困人口與低收入人口,把原來的低收入標準作為新的農村貧困標準,以往的貧困人口規(guī)模為調整為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之和。
3.貧困發(fā)生率。貧困發(fā)生率是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它反映了貧困現象的社會廣度,是衡量貧困程度最基本的一個指標。設n表示總人口數,q表示貧困人口數,H表示貧困發(fā)生率,則H=q/n。
4.基尼系數。在評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時候,我們一般采用基尼系數在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收入分配狀況?;嵯禂担℅ini index)是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創(chuàng)建的用以判斷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聯合國有關組織規(guī)定:一個社會的基尼系數苦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根據《中國農村貧困監(jiān)測報告》[2] 抽樣調查,中國農村2003—2009年各年的基尼系數分別是0.368、0.3692、0.3751、0.3737、0.3742、0.3776、0.3806。
三、貴州少數民族貧困縣農村經濟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農村貧困關系的實證分析
1.貴州貧困及反貧困的歷史及回顧。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8.98%。2009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的555.3萬人,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3.8%,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高達13.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中國的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而貴州又具有廣泛代表性。可以說如果貴州的反貧困問題解決了,那么中國的反貧困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
貴州共有88個縣(區(qū)),其中國家扶貧開發(fā)重點工作縣(區(qū))(以下簡稱貧困縣)就占50個,其中少數民族貧困縣36個(民族自治州所轄貧困縣和非民族自治州所轄貧困自治縣),非少數民族貧困縣14個(見表3)。
2009年貴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 005.42元,而全國平均5 153.17元[3] ,長期以來均排在全國倒數第一位,可見貴州的貧困度有多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多年來,貴州與全國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而且有不斷擴大擴大的趨勢(見圖1)。
2.模型的構建及分析。貧困是一個多維的概念,本文研究農村貧困的識別主要是運用貧困線來進行農村貧困問題的識別。前面的分析已經知道,收入不平等對于農村貧困的緩解是有反向作用的,也就是說,在收入分配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的增長是有利于貧困的緩解的,但是一旦收入分配惡化即農村基尼系數上升,那么我們所面臨的就是經濟增長對減緩農村貧困的作用就會降低。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構建一個貧困發(fā)生率對于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基尼系數的線性回歸模型[4],得到關于貧困發(fā)生率和農村居民收入與基尼系數之間的變化的彈性關系。
我們可以構建如下二元線性模型:
LnH=c+aLny+bLnG
其中H為農村貧困發(fā)生率,y為農村居民人均收入,G為農村基尼系數,a、b、c分別為相關變量的系數。采用雙對數形式主要是為了得到三者之間的彈性關系。
由于貴州統(tǒng)計年鑒有關貧困發(fā)生率等指標是從2003年才有的,因此我們的計算與分析只對2003—2009年的有關數據進行。而這七年,中國經濟保持了10%左右的穩(wěn)定增長,經濟波動很小,因此這期間的數據能夠很好地反映貴州貧困的狀況。利用統(tǒng)計資料并進行相關的計算[5] ,得到表4、表5、表6相關數據如下:
從2008年開始,按照新的貧困線標準指標進行統(tǒng)計,即將原來的低收入線和絕對貧困線合并為低收入線。所以造成2008起貧困人口大量增加。由于統(tǒng)計年鑒沒有相關數據,為了便于研究,必須統(tǒng)一口徑,我們用2003—2007年五年平均數對表4的數據進行調整(見表5)。
在構造貴州省各類貧困發(fā)生率的二元線性回歸模型中,由于資料的原因,我們模型中所用的基尼系數指標均采用全國的數據。事實上,除了貧困發(fā)生率有政府發(fā)布的數據外,基尼系數等指標政府從來沒有公布過,只是世界銀行和一些學者作過一些研究和估計。
通過運用Eviews計量經濟學軟件[6],用以上數據進行回歸,得到如下三個二元線性回歸模型:
(1)全省貧困發(fā)生率與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和基尼系數的關系:
LNH=11.89014-0.840479LNy+3.563363LNG
其中可決系數R2=0.96114,方程的被解釋變量還是能夠被后面的兩個解釋變量很好地解釋,說明全省貧困發(fā)生率與全省農村人均收入和基尼系數的相關性很好。
(2)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發(fā)生率與少數民族貧困縣農民人均收入和基尼系數的關系:
LNH=9.379811-0.809197LNy+1.116112LNG
其中可決系數R2=0.998215,方程的被解釋變量還是能夠被后面的兩個解釋變量非常好地解釋,說明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發(fā)生率與少數民族貧困縣農民人均收入和基尼系數的相關性非常好。
(3)非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發(fā)生率與非少數民族貧困縣農民人均收入和基尼系數的關系:
LNH=10.24392-0.790851LNy+2.133240LNG
其中可決系數R2=0.997552,方程的被解釋變量還是能夠被后面的兩個解釋變量非常好地解釋,說明非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發(fā)生率與非少數民族貧困縣農民人均收入和基尼系數的相關性非常好。
從上述公式我們可以看出,例如由公式(2),可以看到自2000—2009年,貴州少數民族貧困縣農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0%,貧困發(fā)生率就會降低8.09%;而基尼系數每增加10%,貧困發(fā)生率就將增加11.12%,說明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對減少少數民族貧困縣的貧困其作用是主要的,然而持續(xù)增加的農村收入的不平等則會對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減少貧困起相當大的副作用,會減緩少數民族貧困縣由于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貧困的減少。這也用數據說明了減少貧困不光受經濟增長的影響,還要受到收入分配的影響。對于全省農村貧困發(fā)生率和非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發(fā)生率的情況通過公式(1)、(3)我們有類似的解釋。
從公式(2)、(3)可以看出,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對貧困發(fā)生率的影響少數民族貧困縣與非少數民族貧困縣基本相同,而基尼系數的增加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劇,對貧困發(fā)生率的副作用影響非少數民族貧困縣要大于少數民族貧困縣。事實上,貴州省少數民族貧困縣與非少數民族貧困縣的貧困狀況總體差異不大。
應該說,中國農民收入每年基尼系數雖然總體上是上升的,但每年增長的幅度均不超過0.4%,基尼系數值一直沒有超過0.4,屬于相對合理的范疇,使得中國貧困人口包括貴州省的貧困人口持續(xù)、穩(wěn)定地減少。近幾年來,國家采取了免征農業(yè)稅、完善農村醫(yī)療和社會保障等惠農措施,有效地控制將基尼系數控制在4以內,促進了農村尤其是貧困縣的減貧工作,保持了農村尤其是貧困縣的社會穩(wěn)定。盡管一些學者片面夸大了農民收入的不平等和基尼系數,但從數據分析的實際效果來看,農民收入總體是還是比較健康的。
3.收入分配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對貴州農村貧困的影響分析。為了更好地描述收入分配變動對農村貧困度的影響,我們以貴州少數民族貧困縣的情況為例,固定基尼系數為2003年的0.368,農民人均純收入仍按實際收入,即在公式(2)中的G值均固定為0.368,重新計算結果和實際結果(見表7)。
從表7可以看出,在基尼系數固定在2003年的0.368,以及農民人均純收入仍按實際的情況下,貴州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發(fā)生率有輕微下降,說明收入分配對農村貧困發(fā)生率雖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即經濟增長才是影響貴州少數民族貧困縣農村貧困發(fā)生率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貴州省要減少貧困,當務之急還是要發(fā)展經濟,特別是加快工業(yè)化進程。同時由于貴州少數民族貧困縣和非少數民族貧困縣的貧困度差異不大,因此在重視少數民族貧困縣反貧困工作的同時,應同步推進非少數民族貧困縣的反貧困工作,更不能忽視由于分配不公所帶來的對反貧困工作的副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中國農村貧困監(jiān)測報告[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4—2010.
[3] 中國統(tǒng)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0.
[4] 姚樹潔.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經濟發(fā)展與貧困縮減[J].當代經濟科學,2003,(1):1-14.
[5] 貴州統(tǒng)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4—2010.
[6] 龐皓.計量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