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土壤養(yǎng)分常規(guī)分析法測定固原市原州區(qū)耕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結合小麥生長需肥規(guī)律和目標產量施肥配方方法,對固原市原州區(qū)小麥種植合理施肥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固原市原州區(qū)耕層土壤為堿性,養(yǎng)分含量整體表現為有機質、氮不足,磷、鋅缺乏,硫極其缺乏,鐵、錳中等偏下,鉀豐富,銅基本能滿足作物生長。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固原市原州區(qū)小麥種植適宜方案。
關鍵詞:土壤養(yǎng)分評價;小麥種植;施肥;適宜方案;固原市原州區(qū)
中圖分類號:S512.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6-3788-03
小麥適應性強,耐寒耐旱,高產、穩(wěn)產、增產潛力大,是固原市原州區(qū)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為了實現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對固原市原州區(qū)土壤養(yǎng)分進行了測試和調查,并根據小麥生長特點和需肥量、需肥特性、土壤養(yǎng)分的供給水平,提出相應的麥田施肥方案,目的是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提高小麥產量的同時合理使用肥料,減小化肥用量,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降低化肥污染。
1 材料與方法
1.1 土樣采集
根據固原市原州區(qū)土壤種類分布、土地利用現狀及不同類型土壤面積、空間分布狀況,利用原州區(qū)土壤、土地利用現狀及行政區(qū)劃等相關資料,在原州區(qū)范圍內按隨機“等量”和 “多點混合”的原則,用“S”形取樣法取10~15點為一個混合土樣,用四分法分取1 kg左右土樣放入小布袋,采集土樣945個。取土工具是不銹鋼取土器,取土深度0~20 cm。對所采集土樣進行風干、剔除根屑、磚塊等雜質。研磨過篩、分級后裝袋保存?zhèn)溆谩?/p>
1.2 樣品測定方法
對采集的土樣進行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微量元素等養(yǎng)分的測定。土壤pH采用土液比1∶2.5電位法測定,土壤有機質采用油浴鍋加熱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1],土壤全氮采用硒粉-硫酸銅-硫酸消化-凱氏定氮法測定,土壤全鉀采用氫氧化鈉熔融-火焰光度計法測定,土壤全磷采用氫氧化鈉熔融-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有效磷采用碳酸氫鈉提取-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采用常規(guī)農化分析方法[2]測定,銅、鐵、錳等微量元素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測定[3]。
1.3 土壤肥力評價標準
按照《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技術規(guī)程》規(guī)定的“土壤有機質、全氮和大量元素含量豐缺指標”(表1)[4]和“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標準”(表2)[5]對測定結果進行評價。
2 結果與分析
2.1 固原市原州區(qū)耕層土壤養(yǎng)分現狀
測定結果表明,固原市原州區(qū)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為5.55~35.73 g/kg,平均含量為14.44 g/kg,屬較缺水平;全氮含量為0.392~1.940 g/kg,平均含量為0.998 g/kg,屬較缺水平;堿解氮為24.57~143.81 mg/kg,平均含量為68.83 mg/kg,屬較缺水平;有效磷含量在1.84~12.26 mg/kg,平均含量為5.82 mg/kg,屬較缺水平;速效鉀含量為68.59~278.92mg/kg,平均含量為151.98 mg/kg,屬較豐水平;有效鋅平均含量為0.768 mg/kg,屬缺乏水平;有效硫平均含量為11.719 mg/kg,處于缺乏水平;有效銅平均含量為0.989 mg/kg,屬中等偏上水平;有效鐵平均含量為5.017 mg/kg,有效錳平均含量為11.601 mg/kg,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他元素養(yǎng)分的平均含量分別為全磷0.759 g/kg,全鉀0.593 g/kg。pH 8.3,由此可見原州區(qū)的土壤呈微堿性。
由表3可知,在所測定的945份土樣中,土壤有機質含量達較豐水平的占11.64%,中等水平的占5.29%,較缺水平的占37.57%,缺乏水平的占31.22%,極缺水平的占14.29%;堿解氮含量較豐水平的占11.64%,中等水平的占5.29%,較缺水平的占31.22%,缺乏水平的占30.69%,極缺水平的占21.16%;全氮含量較豐水平的占11.64%,中等水平的占36.51%,較缺水平的占6.35%,缺乏水平的占38.62%,極缺水平的占6.88%;有效磷含量中等水平的占6.35%,較缺水平的占57.67%,缺乏水平占5.29%,極缺水平的占30.69%;速效鉀含量較缺水平的占25.93%,中等水平的占35.98%,較豐水平的占17.46%,豐富水平的占20.63%。
從表4可知,固原市原州區(qū)土壤有效銅處于豐富或中等水平,有效鐵、錳處于中等或缺乏水平,有效鋅、硫處于缺乏水平。
2.2 小麥產量與施肥量的相關性
2.2.1 小麥產量與大量元素養(yǎng)分施用量的相關性 研究表明,一般每生產100 kg小麥需要吸收純氮3 kg左右,磷(P2O5)1.0~1.5 kg,鉀(K2O)2.0~4.0 kg,產量水平不同,生產100 kg小麥所需要的三者之比例稍有差別,隨著產量的提高,對氮、磷、鉀吸收總量相應增加,且產量水平越低,需肥量越大,隨著產量水平的提高,需肥量反而降低。但鉀的需要量基本不變,各產量水平下每生產100 kg小麥需鉀量基本相同,因此,隨著小麥產量的提高,但所占比例減少,鉀逐漸增大,在施肥過程中,高產耕地應適當控制氮肥,增施鉀肥,其養(yǎng)分要求一般是有機質10~20 g/kg,氮100~350 mg/kg,磷(P2O5)>10 mg/kg,鉀(K2O)>120 mg/kg。
2.2.2 小麥產量與微量元素養(yǎng)分施用量的相關性 土壤中的鐵、錳、銅、鋅、硫、硼、鉬等微量元素對小麥不同的生長發(fā)育時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關系著小麥產量的高低。研究表明,不同的作物對微量元素的敏感程度存在差異,土壤中有效鋅低于0.7 mg/kg時,小麥已缺鋅,在這類土壤施用鋅肥,小麥增產可達到10%以上,當土壤中有效鋅含量大于0.7 mg/kg時,施用鋅增產效果不穩(wěn)定,有效鋅含量大于1.0 mg/kg時,施鋅一般不增產;土壤中有效鐵小于10 mg/kg,施用鐵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有效鐵含量10~20 mg/kg,施鐵基本無效果;土壤有效錳小于5 mg/kg時,施用錳肥可增產10%以上,有效錳含量5~10 mg/kg時施錳一般增5%~10%,有效錳含量10~20 mg/kg時施錳增產效果不穩(wěn)定,有效錳含量大于20 mg/kg時施錳一般不增產;土壤中有效硫含量10~16 mg/kg,施用硫肥增產效果為15.4%;土壤有效硼含量小于0.2 mg/kg,施用硼肥增產效果顯著,有效硼含量0.2~0.5 mg/kg時施硼有不同的增產效果,有效硼含量0.5~0.8 mg/kg時施硼增產效果不穩(wěn)定,有效硼含量大于0.8 mg/kg施硼不增產;土壤有效鉬含量小于0.1 mg/kg時,施用鉬肥增產在10%以上,有效硼含量大于0.1 mg/kg時施用鉬肥效果明顯下降。
2.3 固原市原州區(qū)小麥種植施肥方案
根據目標產量施肥配方方法[6],按照養(yǎng)分平衡計算公式得到固原市原州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小麥種植施肥方案(表5)。
3 小結與討論
固原市原州區(qū)耕層土壤為堿性,養(yǎng)分含量整體表現為有機質、氮不足,磷、鋅缺乏,硫極其缺乏,鐵、錳中等偏下,鉀豐富,銅基本能滿足作物生長需要。建議在實施固原市原州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麥田配方施肥方案時,盡可能利用泥土、垃圾、人糞尿、畜禽糞便、作物秸稈、雜草等高溫堆肥,也可采用麥類等矮稈作物高茬收割,或將玉米、豆類等作物根茬還田或秸稈漚肥還田等途徑增施有機肥,在此基礎上科學配施化肥,推廣微肥,平衡養(yǎng)分,滿足小麥高產優(yōu)質需求。
參考文獻:
[1] 孫樹榮,韓培義.忻府區(qū)土壤養(yǎng)分狀況分析及其應用[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8(1):22-24.
[2] 魯如坤.土壤農業(yè)化學分析方法[M].北京: 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3] 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第三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
[4] 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中國土壤普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2.
[5] 董國政,劉德輝,姜月華,等.湖州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與有效性評價[J].土壤通報,2004,35(4):474-478.
[6] 秦建成.土壤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