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思曾說過:“當一位敘述者的言行與作品的準則(即隱含作者的準則)相符合,那么我說他是可靠的,反之則是不可靠的。”中國現(xiàn)當代童話中,敘述者的價值判斷、道德取向明確而且穩(wěn)定,都是以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準則為標準的,同隱含作者的價值觀不謀而合,具備了敘述學中關(guān)于敘述可靠性研究的特征。本文試圖從中國現(xiàn)當代童話中的敘述者與隱含作者入手,論述其敘述的可靠性。
[關(guān)鍵詞]童話;敘述學;可靠性敘述者;隱含作者
[中圖分類號]I28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18-0032-03
一、什么是“童話”
“童話”一詞在《辭?!分械慕忉屖恰皟和膶W的一種,經(jīng)過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藝術(shù)形象,反映生活,增進兒童思想性格的成長。一般故事情節(jié)神奇曲折,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淺顯生動,對自然物的描寫常用擬人化手法,能適應(yīng)兒童的接受能力。”不難發(fā)現(xiàn),想象、幻想和夸張是童話的主要特征,兒童是童話的主要接受者,同時,盡管新版的《辭海》將“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的說法改變成了“增進兒童思想性格的成長”,但童話對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藝術(shù)目的沒有改變。
雖然有人試圖將童話回歸到其本質(zhì)上,如洪汛濤在《童話學》中提出了新的定義:“童話——一種以幻想、夸張、擬人為表現(xiàn)特征的兒童文學樣式?!边@一定義企圖掙脫傳統(tǒng)童話觀中對童話社會教育作用的單一限制,但是兒童作為藝術(shù)受眾以及童話的藝術(shù)特征等并沒有多大變化,這種定義試圖以其藝術(shù)表征去忽視教育作用,實際上亦不太完整。
因為兒童自身的限制,無法理解過于復雜深奧的概念,所以,其在閱讀時所接受到的是一些相對簡單的知識和道理,過于復雜的技巧與描述并不適用于童話,有些甚至會在兒童無法理解的情況下誤導孩子對于道德是非的判斷。在導向性明確的童話中,敘述應(yīng)該是可靠的。
敘述是否可靠一直是敘述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不可靠敘述”的說法最早是由韋恩·布思于20世紀60年代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當一位敘述者的言行與作品的準則(即隱含作者的準則)相符合,那么我說他是可靠的,反之則是不可靠的?!雹贁⑹鰧W所討論的可靠性,與敘述者同隱含作者的關(guān)系巨大,其在意義和評價上的距離是文本是否可靠的關(guān)鍵因素,也就是說,如果文本的敘述者與隱含作者的意義觀與價值觀一致,那么文本就是可靠的,否則就是不可靠的。
二、童話中的敘述者與隱含作者
(一)敘述者
在敘述學的關(guān)于敘述者研究中,敘述者并非一定是某個人物,而是成為“抽象的功能”在敘述行為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者說是一個作為敘述行為中具有抽象的敘述功能的人格。童話中的顯性敘述者可以為任何事物,無論是人,還是人格化的小動物,甚至是人格化了的物品,都可以成為童話故事中故事的源頭。
在劉興詩的《琥珀珠》中,敘述者便是“海水”,“‘不,它不是珍珠,也不是海底的寶石’,海水波蕩著,在孩子耳畔輕聲絮語,‘這是一顆琥珀。關(guān)于它,有一段故事……’三千萬年前,這兒有一個小島,島上長滿了青翠的松林,還有許多好看的花。這兒的花蜜有一種奇妙的作用。誰要是伸出舌頭嘗一下,老人立刻就能變得年輕,垂死的病人也能馬上恢復健康?!?/p>
作為“故事講述聲音的源頭”在不同形式的文本中,敘述者會呈現(xiàn)各種多變的形態(tài),童話中的敘述者,最常出現(xiàn)的一種形態(tài)便是偶然出現(xiàn)的隱身敘述者,這種作者式的敘述者有利于某些觀念與道德感的傳達。
在吳夢起的《老鼠看下棋》中,開頭的第一段便是,“老鼠看下棋,看的不是我們常常玩的象棋,因為這只小老鼠雖然認識棋里邊的象和馬,可對那些將啊、帥啊、兵啊、卒啊,他卻從來沒看見過。所以他覺得象棋沒意思,他喜歡看的是另一種棋——走獸棋?!边@里出現(xiàn)了“我們”,而事實上除去這個“我們”外,整個短篇童話里并沒有再出現(xiàn)敘述者的痕跡,小讀者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小老鼠看下棋的故事了。
在很多童話中,雖然并沒有出現(xiàn)類似于“我們”或者“我”的敘述者,但是絕對隱身的敘述者在童話中是幾乎不存在的,敘述者或多或少地都會表達自己的存在。
(二)隱含作者
“隱含作者“亦是韋恩·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的概念,“作者會根據(jù)具體作品的特定需要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現(xiàn)?!雹谠跀⑹鲋?,作者雖然是整個敘述行為的總出發(fā)點,但卻是文學研究中最不可捉摸的一環(huán),是一種最不穩(wěn)定的因素,“因此,與敘述相關(guān)的所謂作者,是從敘述中所歸納、推斷出來的一個人格,整個人格代表了一系列社會文化形態(tài),個人心理以及文學觀念的價值,敘述分析的作者就是這些道德的、習俗的、心理的、審美的價值與觀念只集合。整個作品就靠這個集合作為意識之源?!雹圻@便是我們通常稱為的隱含作者。
任何敘述行為中的隱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他是由讀者閱讀歸納、推斷出來的一個人格,并不代表作者的人格。一般來說,隱含作者都比作者高尚,因為隱含作者受到社會道德、習俗、審美價值觀念以及文化形態(tài)等因素的影響。和作者相比,隱含作者是傾向于道德的,是符合社會價值的人格。在寫作一個關(guān)于“英雄”的故事中,隱含作者定會稱贊其勇敢,而事實上,真實作者很可能是一個懦夫。
陳丹燕的《一個女孩》很好地體現(xiàn)了隱含作者與作者的不同,主人公三三在動亂時期看到自己自幼崇敬的童話作家在造反派的棍棒下猥瑣地苦苦哀求,三三感到非常失望。這里,三三便把真實的作者當做了自己在童話中所讀的隱含作者,故感到失望。
很顯然,正如上文所談?wù)摰降淖髡吲c隱含作者的關(guān)系,童話的隱含作者不可能是曾在桌前進行童話創(chuàng)作的具體的某個成年人,亦不會是孩子們所看到、遇到頑皮的男孩兒,以及各種人格化的小動物。童話的隱含作者,往往是帶著成人心理卻又試圖從孩子們的眼中去寫作的人格。
不同于其他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意識,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形成自己的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受到最大的限制,其在作品寫作前通常設(shè)置一個大致的隱含讀者群體,這個群體是以兒童為出發(fā)點,而兒童群體與作為成人的作者在思想、情感、生活經(jīng)驗、審美能力等方面存在有較大的差異,在創(chuàng)作中,作者需要在很小的空間里以不同于平日的方式去與兒童進行對話。
三、價值觀一致再現(xiàn)童話的可靠性
敘述學所討論的可靠性,與敘述者同隱含作者的關(guān)系巨大,其在意義和評價上的距離是文本是否可靠的關(guān)鍵因素,也就是說,如果文本的敘述者與隱含作者的意義觀、價值觀一致,那么文本就是可靠的,否則就是不可靠的。童話是寫給兒童看的,其教育的目的性和導向性非常明確,由于兒童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和其世界觀尚未形成,童話敘述中的隱含作者與作者意圖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增加了敘述可靠性。
(一)道德教化
透過《辭?!分型挼亩x,我們可以看到童話的藝術(shù)目的是為兒童提供“道德教育”,自中國現(xiàn)代童話出現(xiàn)開始,教化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鄭淵潔的《黑黑在誠實島》是作者借童話形式實現(xiàn)兒童教化功能的實證?!罢\實島”從名字便能看出,是教育孩子們要誠實的暗示。在童話中,小螞蟻黑黑剛剛登上誠實島,便被告知“這個島上的居民從來都不說謊,大家都非常誠實,所以叫誠實島。如果誰要是不誠實,撒謊吹牛,就要受到懲罰?!痹诠适逻M程中,黑黑因為說謊而長了兩個觸角,吃飯吃不到嘴里,爬不上爬桿,玩秋千時停不下來,多長出了一條尾巴。通過一系列的懲罰讓小朋友們明白了說謊是要受到懲罰的。同時,童話中還出現(xiàn)了諸如此類的語句,“聽我的爺爺說,世界上最好的品質(zhì)就是誠實。而誠實是從小養(yǎng)成的。如果從小愛撒謊,長大了肯定不會有多大出息。說不定還要成為騙子?!薄跋胍恼鲋e的毛病,主要下定決心不再說謊話就行了?!弊罱K,黑黑明白了說謊是不正確的,“他知道了誠實是世界上最優(yōu)良的品質(zhì),誠實可以帶來幸福和財富。黑黑自己不正是缺乏這種可貴的品質(zhì)嗎?雖說在來誠實島之前,黑黑沒有受過什么懲罰,但他沒有一個知心朋友,還失去了爸爸媽媽和老師的信任,這難道不就是最大的懲罰嗎?”在這里,敘述者的意識和隱含作者的意識是相同的,都是說明誠實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孩子們不要說謊。
在孫幼軍的《怪雨傘》中,一個小伙子在電影散場后發(fā)現(xiàn)門外開始下雨了,因為沒有帶雨傘,小伙子很生氣,開始罵起來,“有把雨傘就好了”。但是他的話剛說完,便出現(xiàn)了一把雨傘,人們都只是看了看這把雨傘便走開了,小伙子雖然覺得奇怪,但“他一點兒也沒猶豫,隨手把雨傘拿起來,就跟拿自己的東西一樣?!倍@雨傘不同于普通的神奇雨傘,小伙子感覺肩上在噼噼啪啪地落著雨點子,他停下來發(fā)現(xiàn)傘絲毫不漏,他的背上也沒有濕。而當他回到家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雪白的新襯衣滿是墨點子,就像是寫大字的時候不小心弄上去的似的。小伙子想要用斧頭把雨傘砸爛,而正要動手時,一個好主意便忽然跑到他的腦子里面來了,他想要讓雨傘把其他人的衣服也弄臟。而他最討厭的人便是王小強了,關(guān)于王小強,童話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王小強跟他住在一個樓道里,是他的同班同學。王小強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呀,這個小伙子怎么跟他同班?這個嘛,據(jù)那個小伙子自己說,是因為他太熱愛學習了,所以一年級他念了兩年,二年級他念了三年,三年級他念了四年,四年級也已經(jīng)念了兩年了,這么一來,今年就跟王小強同班了。他為什么討厭王小強呢?那小伙子自己說過:是王小強把他變壞了。比方說,輪到他打掃樓道,他不打掃,本來沒事兒。可是搬來個王小強,一輪到他打掃樓道,不光打婦,還掃得特別干凈。鄰居就說:‘人家王小強多認真,瞧他!’”而在小伙子將傘放在王小強的門口時,王小強并沒有拿走傘,而是挨家挨戶地問誰掉了傘,小伙子見這招不成,便偷偷用這把傘換成了王小強媽媽買給他的幾乎一模一樣的傘。在一個大雨天,等著看好戲的小伙子并沒有看到好戲,而雨傘也確實按照王小強的心愿不斷變大,沒有雨傘的小朋友們都能到傘下躲雨。在這個故事中,壞孩子受到了懲罰,新襯衣上涂滿墨點,作為好孩子的代表,王小強則是受到實質(zhì)上的褒獎。在這里,作為敘述者的老師是贊同王小強的,與隱含作者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事實上,童話中的這種道德教化是很多的,敘述者與隱含作者的意圖都在于讓孩子們知道正確的社會是非觀念。
(二)社會諷刺
除道德教化作用外,中國現(xiàn)當代童話的社會諷刺性也日益明顯。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中的諷刺是建立在“善”基礎(chǔ)上的,諷刺的目的是要揭露真相,揭示真理,也要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它的作用是讓孩子們通過滑稽的表象來探尋不合理的本質(zhì),發(fā)現(xiàn)背后的問題,從而讓孩子們辨別是非,同時也是對成人的一種警示。
從五四時期開始中國現(xiàn)代童話便蘊含著一股諷刺的暗流。在張?zhí)煲淼摹栋细缸印分?,我們便看到了作為父親的老包希望孩子能夠成才,這種望子成龍的心理及其內(nèi)心的愚昧軟弱在童話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小包卻是一個貪慕虛榮、不學無術(shù)的頑劣之徒,這里便是對家長這種心態(tài)的一種諷刺。不同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某些童話為了故意討好兒童而一味地貶低家長、老師的寫作手法,這里的諷刺是建立在人性之上的。
而在鄭淵潔的《皮皮魯和夢中人》中的《訓兔記》中,乖巧聰明同時性格軟弱的兔子成了現(xiàn)代學校教育中好學生的代名詞,老師們希望將學生都變成“小兔子”,而作為主人公的皮皮魯則為避免變成小兔子而奮力反抗。這是敘述者對現(xiàn)代中國應(yīng)試教育發(fā)出的反抗聲音,原本充滿活力的孩子們變作了千篇一律乖巧的小兔子,這是應(yīng)試教育的悲哀。這里敘述者與隱含作者的本意不謀而合,都是要說明目前在家長和老師的壓力下,孩子們失去了天性,成為被“塑造”起來的“人”。
在周銳的《炒命》中,“我”的爸爸是一個踏三輪的,靠給人送貨掙一點辛苦錢,而爸爸的同學是在證券所當經(jīng)理的,開轎車,后來這個同學死了,爸爸夢見同學在那邊炒股,便委托同學在那邊幫自己買股票,而同學說,冥界的股票和現(xiàn)世是相反的,賺了的錢便會轉(zhuǎn)化為壽命,爸爸便每天看著股市的升升落落來計算自己的壽命,在經(jīng)歷了大喜,活到115歲與大悲,明年就會死亡之后,爸爸已經(jīng)不在意股市的升降,而決定在夢中告訴朋友拋售掉股票。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對于社會現(xiàn)狀的諷刺,小敘述者在最后還故作深沉地說:“真是人生如夢”。這里的人生如夢,還是腳踏實地的好,正是隱含作者想要表達的看法。
必須提出一點,批判應(yīng)試教育例子在中國當代童話中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作者并沒有把握好諷刺的邊界,他們運用丑化老師和家長的做法來達到與孩子們共鳴的效果。這是做法不值得提倡。
四、小結(jié)
童話是一種以兒童為受眾的引導性作品,童話的隱含作者與敘述者在道德準則與意識間的距離是童話敘述可靠與否的關(guān)鍵。當童話中隱含作者與敘述者都抱著同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作品時,其所表達的意義也基本相同。中國現(xiàn)當代童話中敘述者的價值判斷、道德取向是明確而且穩(wěn)定的,都是以現(xiàn)代社會中的道德準則為標準的,同隱含作者的價值觀不謀而合,其敘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