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吳忠西郊唐墓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吳忠市新區(qū),唐朝屬于靈州所轄,靈州在歷史上有“塞北重鎮(zhèn)”、“歷代糧倉”的稱謂,其重要性不可忽視。2003年,考古發(fā)現(xiàn)前后共清理出唐代磚石墓120座,其中包括18具未成年(小于15歲)個體,為研究唐代下層階級兒童提供了很好的實物材料。
[關鍵詞]吳忠唐墓;未成年人;墓葬文化
[中圖分類號]K8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18-0011-02
吳忠西郊唐墓主要分布于吳忠市西環(huán)路以東的中央大道的兩側,是2003年一次城市基建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前后共清理出唐代磚石墓120座。通過對墓葬的形制和隨葬器的分析表明,這一墓群為唐代的平民墓葬,而人骨的鑒定報告表明這批唐代平民“表現(xiàn)出比其他地區(qū)群類更接近現(xiàn)代中國人的傾向。”①由于墓葬全部被盜,出土器物單一,以小型墓為主而無明確紀年,因此,近年來學者對其研究也寥寥無幾。吳忠西郊唐墓共有17座墓中發(fā)現(xiàn)了18具未成年(小于15歲)個體,在全部墓葬中占10.7%,②雖然從總體來看,未成年個體數(shù)量不是很多,但其所表現(xiàn)出的鮮明個性卻有深層意義。
一、吳忠西郊唐墓未成年人埋葬的類別
吳忠西郊唐墓均為磚石墓,根據(jù)埋葬位置,未成年人的埋葬的形式可分為兩種:一是葬在倒凸字形單室磚室墓中的未成年人,共11座;二是葬在刀把形單室磚室墓中的未成年人,共4座。其中墓號M024和M061兩座墓葬比較特殊,分別是雙室磚室墓和豎穴單室磚室墓。從平面形制來看,未成年人的埋葬以倒凸字形單室磚室墓為主,這與吳忠西郊唐墓的總體情況相一致。在17座葬有未成年個體的墓葬中,單人墓4座,合葬墓13座。在合葬墓中,二人合葬墓3座,三人合葬墓6座,四人合葬墓3座,五人合葬墓1座,說明合葬是未成年人的埋葬的主要形式。由于未成年人的骨骼發(fā)育不完全,性別特征不明顯,而且未成年個體的骨骼保存較差,多數(shù)只發(fā)現(xiàn)顱骨,所以一般很難判斷出其性別,也不太好得出在吳忠西郊墓地未成年人的性比值。但是可以通過表1看出不同性別的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合葬情況。
表1不同性別的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合葬數(shù)量統(tǒng)計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成年男女與未成年人的合葬是未成年人埋葬主要形式。一般認為成年男女與未成年人合葬為家庭合葬,因此可以初步推論當時的人們可能更加重視家庭觀念,個體家庭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年男女與未成年人合葬墓中,除卻骨骼凌亂散落難以辨識的,基本上未成年人在墓葬中偏向于男性一方,例如M060和M105墓葬,小孩均在成年男性的東側,明顯沒有將其與成年女性放置一起,而M077墓葬中的嬰兒雖在成年男女之間,但頭卻偏向于成年男性。由于樣本數(shù)量較少,不排除這是一種偶然性,希望今后可以得到其他材料的證明。
葬式是墓葬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情況下,同一地區(qū)或是有共同信仰的人采用相同的葬式,或者有一個主流的葬式。吳忠西郊唐墓由于盜擾致使大多數(shù)墓葬葬式不詳,18具未成年個體只有4具可辨,均為仰身直肢葬。雖然吳忠西郊唐墓發(fā)現(xiàn)的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和臥姿三種,但“仰身直肢25例,俯姿3例,臥姿1例……以仰身直肢為主,俯姿臥姿較少”,③這個結論與未成年個體的葬式基本吻合。
在隨葬品方面,一者吳忠西郊唐葬屬于平民墓,出土的器物較少;再者合葬墓較為凌亂,不宜厘清隨葬品的歸屬問題。就4座單人墓來說,未成年的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另外M059墓發(fā)現(xiàn)鐵剪一把,殘存一半;M061墓發(fā)現(xiàn)貨泉銅錢一枚和鐵釘多枚;M110墓人骨架東南發(fā)現(xiàn)蚌殼一件,只有天然蚌殼的一半,另出土開元通寶銅錢二枚和鐵釘若干枚;M113墓出土開元通寶和皇宋通寶各一枚,另有鐵釘二枚。從總體來看,吳忠西郊唐墓中未成年人單人墓不僅在形制上要小于成年單人墓,在隨葬品數(shù)量上也要略少一些,但差距不是很明顯,不過在成年墓中較多出現(xiàn)的帶飾未見于未成年墓中。通過對隨葬品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當時社會還是很重視死去的未成年人的。特別是鐵釘?shù)陌l(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殘斷銹蝕,銹結著朽木痕,證明曾經(jīng)使用過棺木等葬具。
二、吳忠西郊唐墓未成年人埋葬的綜合分析
吳忠西郊唐墓的未成年埋葬數(shù)量并不是很多,加之盜擾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使得其很難反映當時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除卻與其他同期墓地的一些共性,吳忠西郊唐墓未成年的埋葬更多的地反映出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而這些個性或許是種偶然,或許是個突破點,但都有利于對唐代墓地深入研究。
首先,在合葬墓中,無論是性別還是年齡組合,吳忠西郊唐墓都表現(xiàn)出其多樣性。不僅有傳統(tǒng)意義上成年男性與未成年人、成年女性與未成年人以及成年男女與未成年人的合葬形式,還存在兩位成年女性和一位未成年人的三人合葬墓(如M111),兩位成年男性、一位成年女性和一位未成年人的四人合葬墓(如M062、M077),甚至兩位成年男性、兩位成年女性和一位未成年人的五人合葬墓(如M091)。一般來說,同一個墓葬中埋葬多人在沒有突發(fā)情況下很少是同一時間死的,合葬墓中的個體屬于一個家族成員則是合理的,從以上情況來看,當時社會的家庭關系似乎有些復雜。如在M077墓中雙手緊握的男女應是夫妻,兩者中間的嬰兒應是他們的孩子,可是墓門處一位45~55歲的男性又應當是這個家庭的什么角色?而M091墓中的兩男兩女一嬰兒若是理解成婚姻關系似乎很難成立。所以在吳忠西郊唐墓中存在不同婚姻關系的成員共用一個墓地的可能,甚至存在不同類型的婚姻關系。而在地理位置很接近的固原南塬漢唐墓地和同樣也是平民墓的中衛(wèi)、中寧漢墓基本上都為一男一女合葬。④吳忠西郊唐墓中表現(xiàn)的復雜家庭關系是地域的特殊性還是其他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其次,在唐代的實際成年年齡上,吳忠西郊唐墓間接的提供了很好的佐證。研究未成年人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年齡的界定。據(jù)《新唐書·食貨志》記載,武德七年(624)規(guī)定:“男女始生者為黃,四歲為小,十六歲為中,二十一歲為丁,六十歲為老?!雹菽信挲g的劃分整齊如一?!短坡墒枇x·名例》“老小及有疾犯”條規(guī)定,十五歲以上的犯法不再減刑,要承擔全部刑事責任。而婚嫁年齡也為未成年的年齡范圍提供了重要參考,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唐玄宗赦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雹藜匆?guī)定男十五歲、女十三歲為男女結婚的最低年齡。張國剛曾經(jīng)運用墓志材料對唐代的男女婚嫁年齡進行了數(shù)據(jù)分析,認為“男大女小是基本模式,女子結婚的高峰期集中在13歲到22歲,男子結婚的高峰期為17歲至30歲?!雹叩P者認為,法令法規(guī)與實際生活會有所出入,墓志材料也只能代表當時社會上層階級的情況,而吳忠西郊唐墓材料能對此提供間接的佐證。以M024墓為例,上文雖以年齡為標準(其中女性個體14~16歲)將其歸入未成年與成年合葬,但很明顯,墓室另一位男性(25~35歲)顯然不可能是其父親或其他長輩。加之墓室為雙室磚室墓,因此他們很有可能是婚姻關系,是否可以進一步說明在至少在16歲之前,此女子已經(jīng)被視為可以談婚論嫁的成年人呢?但由于合葬墓中涉及到二次葬的問題,有些問題筆者也不敢妄加推論。
最后,在吳忠西郊唐墓中未發(fā)現(xiàn)有殺嬰的行為,相反,從隨葬品和某些墓葬形制來看,死去的未成年人得到了厚葬。殺嬰行為曾經(jīng)普遍存在于中國的封建社會,一般是因為原始宗教的信仰。安陽后崗遺址、鄭州商城遺址等商代遺址的發(fā)掘中就大量發(fā)現(xiàn)以兒童作為奠基犧牲,⑧埋在房址之下。秦漢時期,因為禮俗迷信和性別偏見存在著殺嬰、棄嬰等行為。⑨而唐代的傳奇小說《賈人妻》中的俠女去而復歸,揮手殺嬰的行為卻鮮見于唐代的文獻記載。無論是在吳忠西郊唐墓還是遼寧朝陽隋唐墓中,都未發(fā)現(xiàn)有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現(xiàn)象。另外,在吳忠西郊唐墓里發(fā)現(xiàn)未成年人的隨葬品都很豐富,鐵釘?shù)陌l(fā)現(xiàn)證明其曾經(jīng)使用過棺木等葬具。而曾經(jīng)流行于新石器時期直到漢代的瓦、甕棺葬也未見于吳忠西郊唐墓,朝陽南馬場和西上臺隋唐墓中依舊還存在用磚、瓦或石頭砌成的簡單墓室。⑩所以,除了隨葬品數(shù)量和墓葬大小的差別,吳忠西郊唐墓的未成年人墓葬的形制與成年人已經(jīng)相差無幾了。這也許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唐代未成年人地位的提高以及社會對這個群體的重視。
三、結語
吳忠西郊唐墓是一處很有特點的墓葬群,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墓葬為研究唐代下層階級的兒童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實物材料。但由于盜擾嚴重,很多信息缺失,許多問題無法深入下去,希望在以后的考古過程中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未成年人墓葬以供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