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耶經》屬于大藏經“阿含部”,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多種譯本,西晉佚名譯者所譯版本在敦煌文獻中亦有保存。敦煌寫本《玉耶經》對《大正藏》所收《玉耶女經》具有一定的??眱r值?!队褚洝纷⒅貙σ鸦榕缘摹皨D德”教化,與同時代的《女孝經》、《女論語》以及流行于敦煌社會的《太公家教》、《辯才家教》一樣,側重于對女性德行的定位與宣傳,為唐代女性生活和教化研究補充了材料,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敦煌寫本;《玉耶經》;婦德教化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18-0005-03
一、《玉耶經》傳譯概說
《玉耶經》全一卷,東晉時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玉耶經》又稱《長者詣佛說子婦無敬經》,敘說佛陀在家護法給孤長者須達的兒媳婦名玉耶,依恃本家豪富而欠失婦德,驕慢無禮,不順夫尊,佛陀應須達長者之請,講說有關婦德之教示以曉諭玉耶,玉耶聞教悔過,并受十戒。本經另有三種譯本:一為《玉耶女經》,西晉時譯,譯者佚名;二為《阿遬達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三為《增一阿含》卷49《非常品第九經》,東晉僧伽提婆譯(以上諸本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冊)。又《出三藏記集》卷3《新集安公失譯經錄》中,有《七婦經一卷》,雖經名與巴利本相合,但由《玉耶經》之排列次序觀之,恐屬此經之異譯本。①
《玉耶經》在敦煌文獻中亦有保存,目前所見有三件:北敦05242號1②+P.5028(19)殘片、③北敦07868號B、④敦研0361號,⑤本文主要針對北敦05242號1+P.5028(19)殘片、北敦07868號B兩件寫本進行探討。
北敦05242號(夜042)共包括三個文獻:《玉耶經》、《菩薩訶色欲經》、《無量大慈教經》。此件《玉耶經》編號為北敦05242號(夜042)1,首缺尾全,首五行下部殘,起“家,是名婢婦”,訖“稽首禮足,受退還歸家”,內容相當于大正142b,02/865b8—c15。尾題“佛說玉瑘經一卷”,楷書書寫,字體工整。
P.5028(19)首尾俱缺,殘存四行,共十四字,起“晝夜求愿”,訖“怨家婦”,相當于大正142b,02/865b09—13,通卷上殘。P.5028(19)殘片四行內容剛好可以填補北敦05242號1首部二至五行下部所殘的空缺,兩者可以綴合,應為同一件寫本。
北敦07868號(制068)分為A、B兩片,A片為《佛說五無反復經一卷》,B片為《玉耶經》。此件《玉耶經》首缺尾全,首七行下殘,起“女人不以面象端正”,訖“稽首禮足,受退還歸”,內容相當于大正142b,02/864c18—865c14??瑫鴷鴮懀行虚g校加字。上述兩件《玉耶經》與西晉佚名譯者所譯版本內容一致。方廣锠先生認為兩件文書均屬于7~8世紀的唐寫本。⑥
二、《大正藏》本《玉耶女經》??薄远鼗捅緸閰⑿1?/p>
(一)七者常憂嫁之,八者生已父母離別(02/865a04
—05)
按:“之”字文意不通,北敦07868號B 作“時”,是;“已”,北敦07868號B 作“與”,敦煌文獻中的“已”、“與”可互通。
(二)玉耶默然無言可答(02/865a16—17)
按:“默”字,據北敦05242號1+P.5028(19)、北敦07868號B 應作“嘿”?!昂偃弧奔闯聊瑹o言的樣子,《中阿含經》載:“異學無恚令眾嘿然,自亦嘿然。”下文“默然無辭”(02/865b06)同此,應為“嘿然無辭”。
(三)甘身苦樂,無有二心,募修婦道(02/865a04—05)
按:“甘身苦樂”,據北敦07868號B應作“甘心樂苦”,其中“苦樂”與“樂苦”意均可通,“甘心”較“甘身”意勝;“募”字,據北敦07868號B應作“務”,“務修”修辭精神,“募修”修辭實物,故“務修婦道”意勝;另,東晉竺曇無蘭譯《玉耶經》有“務修婦節(jié)不擇衣食,專精恭恪唯恐不及”句。
(四)亂頭勤臥,無有畏避(02/865b10)
按:“勤”字,據北敦05242號1+P.5028(19)、北敦07868號B 應作“對”,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那耶》曰:“對臥無犯,勿致疑心?!薄坝小弊?,據北敦05242號1+P.5028(19)、北敦07868號B應作“所”,“無有畏避”在佛經中較為少見,而“無所畏避”較“無有畏避”意勝,如《大寶積經》載:“沙門婆羅門,不識長幼,不順教誨,無所畏避。”
(五)使不枉橫、財寶日生(02/865b18)
按:“枉橫”二字,據北敦05242號1+P.5028(19)、北敦07868號B 應作“橫枉”?!皺M枉”意同“枉橫”,意為無罪而遭受禍殃,可據敦煌寫本改正之。如《法苑珠林》曰:“若有眾生得聞此香,七日七夜歡喜悅樂,滅一切病無有橫枉,遠離恐怖危害人心。”
(六)宮殿浴池在所自然天人樂之(02/865b19—20)
按:“殿”字,據北敦05242號1+P.5028(19)、北敦07868號B 應作“灌”,“灌”為“觀”之借字?!皩m觀”意為供帝王游憩的宮館,亦可指代廟宇,如《佛說四輩經》曰:“愿為男子轉身受福,可得上天宮觀自然。”另,《法句譬喻經道利品第三十八》曰:“昔我前世作轉輪圣王,名曰南王皇帝。七寶導從,宮觀浴池,行宮戲園。”
(七)多逢災橫水火日驚(02/865b25)
按:“災”字,北敦05242號1+P.5028(19)作“殃”,北敦07868號B作“央”,“央”為“殃”之借字?!盀臋M”意同“殃橫”,意為遭受禍殃,可據敦煌寫本改正之。
(八)佛語玉耶:“此是七輩婦,汝用何行?”(02/865c01—02)
按:“此”字,北敦05242號1+P.5028(19)、北敦07868號B均無,可據敦煌寫本刪之;“用”字,據北敦05242號1+P.5028(19)、北敦07868號B應作“欲”,語意明了。
(九)即前長跪求受十戒三自歸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02/865c04—05)
按:“即前長跪求受十戒三自歸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不好理解和斷句,據北敦05242號1+P.5028(19)、北敦07868號B應作“即前長跪求受十戒三自歸命,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
(十)三不淫佚(02/865c06)
按:“淫佚”二字,據北敦05242號1+P.5028(19)、北敦07868號B 應作“邪淫”?!靶耙保笳Z為kāma-mithyācāra,巴利語為kāmesu micchācāra,又作欲邪行,為十惡之一。
(十一)此優(yōu)婆夷所行(02/865c08)
按:“此優(yōu)婆夷所行”,北敦05242號1+P.5028(19)、北敦07868號B后均有“道”字,可據敦煌寫本補充之。
(十二)稽首禮足受退還歸(02/865c13—14)
按:“受退還歸”,北敦05242號1+P.5028(19)后有“家”字,可據此補充之。
三、《玉耶經》的婦德教化功能
《禮記·昏義》云:“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于公官;祖廟既毀,教于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牲用魚,芼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雹?“婦德”為古代婦女四德之首,是古代女性的道德標準,亦是我國古代女子教育的基本目的。
《玉耶經》是一部完整的對已婚女性進行婦德教化的佛經,其中對女性群體的婦德定位,即要求她們努力踐行“婢婦”角色?!队褚洝分校鸶嬗褚捌咻厠D”,分別為“母婦”、“妹婦”、“知識婦”、“婦婦”、“婢婦”、“怨家婦”、“奪命婦”,意謂前五種受眾人敬愛,名聲高揚,為家庭繁榮之基礎;后二種于未來將要遭受惡之果報。佛語玉耶:“是七輩婦,汝欲何行?”玉耶流淚前白佛言:“我本愚癡不順夫尊,自今已后當如婢婦,盡我壽命,不敢驕慢?!倍螢椤版緥D”?《玉耶經》曰:“心常畏忌,不敢自慢,忠孝盡節(jié),口不粗言,身不放逸,以禮自防,如民奉王,夫婿敬幸,不得驕慢,若得杖捶,敬承奉受,及見罵辱,嘿然無辭,甘心樂苦,無有二心,務修婦道,不擇衣食,事夫如事大家,是名婢婦?!雹?/p>
嚴耀中先生指出:“宗教文獻中的世俗內容實質上反射了世俗社會在宗教中的存在模式,進一步說,也反映了宗教在世俗社會中存在的模式,這就像因陀羅珠中互為映像的道理一樣。”⑨敦煌藏經洞發(fā)現的三件《玉耶經》是7~8世紀的唐代寫本,說明其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流通性,并對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反觀7~8世紀的唐代社會,對女性的婦德教化主要表現為《女孝經》和《女論語》的創(chuàng)作和流傳?!杜⒔洝分妒戮斯谜隆芬笠鸦榕允戮斯靡熬磁c父同,愛與母同”;《三才章》則明確事夫之義:“防閑執(zhí)禮,可以成家。然后先之以泛愛,君子不忘其孝;慈之以德義,君子興行;先之以禮讓,君子不爭;導之以禮樂,君子和睦;示之以好惡,君子之禁?!比绻f《女孝經》是側重于對宮廷貴族女子的道德教化的話,具有明顯平民化色彩的《女論語》則流傳得更久更廣,給普通百姓帶來的影響也就更大。⑩《女論語》中《事舅姑章》同樣要求事舅姑“如同父母”,事舅“如有使令,聽其囑咐”;事姑“姑坐則立,使令便去”?!妒路蛘隆穭t強調妻當“將夫比天,其義匪輕”,夫主發(fā)怒,則“不可生嗔,退身相讓,忍氣低聲”,且“莫教寒冷,凍損夫身,家常茶飯,供待殷勤”。由上可見,《女孝經》、《女論語》中“事舅姑”、“事夫”的準則與《玉耶經》中對婢婦的要求有異曲同工之妙。
《玉耶經》在敦煌寫本中得以保存,表明其在敦煌社會中的流行。與此同時或稍晚的《辯才家教》、《崔氏夫人訓女文》、《太公家教》均側重于對女性德行的定位與教化。敦煌寫本《辯才家教》(P.2515等)之《六親章第四》曰:“好兒和眷屬,婢婦和六親。為人莫驕慢,為禮莫因循?!逼渲小版緥D”的概念與《玉耶經》對已婚女性的要求具有相通性。鄭阿財先生指出:在內容上,《辯才家教》多雜糅佛教義理;在形式上,《辯才家教》也是采取佛經偈頌的形式,儼然成為一部佛教勸世文。11據考,《辯才家教》產生于中唐時期, 時間上晚于兩晉時期傳譯的《玉耶經》,由此可推測《辯才家教》中“婢婦”思想應是受了《玉耶經》的影響。另外,《崔氏夫人訓女文》(S.5643等)中,母親訓示女兒在出嫁后要牢記:“姑嫜共語低聲應,小郎共語亦如然。早朝堂上起居了,諸房伯叔并通傳。妯娌相看若魚水,男女彼此共恩憐。上和下睦同欽敬,莫作二意有慵偏。夫婿醉來含笑問,迎前扶持送安眠。莫向人前相辱罵,醒后定是不和顏。若能一一依吾語,何得翁婆不愛憐。”如果說《崔氏夫人訓女文》是從母親的角度對將嫁女兒進行婚后教育的話,那么《玉耶經》則勸誡已婚女性如何正確履行“為人婦”的職責。除此之外,敦煌寫本《太公家教》(S.479等)強調人妻如何“孝養(yǎng)翁婆”和“敬事夫主”:“孝養(yǎng)翁婆,敬事夫主,親愛尊卑,教示男女;行則緩步,言必細語,勤事女功,莫學歌舞;少為人子,長為人母,出則斂容,動則庠序,敬慎口言,終身無苦。”如果不敬舅姑、夫主,會拖累本家,辱沒父母兄弟的名聲:“女年長大,聘為人婦,不敬翁家,不畏夫主;大人使命,說辛道苦;夫罵一句,反應十句;損辱兄弟,連累父母,本不是人,狀同豬狗?!眹乐氐倪€將會遭到休棄,如敦煌寫本《夫妻相別書一道》(P.3212V)所陳述的理由就包括“不敬翁嫁(家),不敬夫主,不事六親眷屬”。
四、結語
眾所周知,佛教對敦煌地區(qū)以及整個唐代社會的影響都非常大,《玉耶經》以佛經的方式對在家女信眾進行婦德的定位與熏陶,與《女孝經》、《女論語》、《崔氏夫人訓女文》等世俗女教經典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了唐代社會的婦德教化?!队褚洝窞樘拼陨詈徒袒芯垦a充了材料,因此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