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隨著高中課改的步伐,我在教學實踐中與課改同步,積極深入到時代的洪流中,盡快適應高中歷史課改的要求。但幾年來,通過對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我深刻地感到課改后的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在編排和布局結構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專題型的知識結構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對于初中剛畢業(yè)的學生,學生知識水平有限,對中國和世界通史的掌握很不到位。因為在我省,乃至全國很多省份,中考當中,歷史是開卷考試。中考對于學生的要求較低,學生不必要掌握太多的基礎知識,也根本不愿花時間記憶歷史基礎知識。所以造成學生基礎知識太薄弱,有的學生甚至連基本的時間、朝代概念都不清楚,稀里糊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學生基礎普遍差,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推行的一大障礙,再加上課時又少、教學任務繁重,教學壓力大,在教學中,歷史教師很困擾。高中歷史新課程不得不負重前行,這可能是課程編制者所始料未及的。而高中歷史新教材采取專題式的編寫結構,將舊教材按時間、朝代為順序的縱向編寫模式改為按專題線索的橫向編寫模式,并且擴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當代史、經濟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內容,這就給歷史學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大部分高中生缺乏扎實的歷史基礎知識,所以學習起來感到很困難,不知所云。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日益下降,課改的宗旨和目標,也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就落空了。所以根據實際看來,高中學生對于專題式的歷史知識結構還不適應,不具備探究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對于條件一般的地方高中,教學和網絡資料很有限的情況下,老師的教,學生的學,都存在很多困難。
二、人民版的教科書布局結構不太合理
高中課本必修共分三冊,必修一的內容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史,必修二的內容是經濟史,必修三是思想文化史。一般高中都按照順序進行教學,也就是說先學必修一內容,而編者沒有預想到的是,這樣的編排順序有一些弊端。首先按內容結構來說,政治史的發(fā)展是以經濟史的發(fā)展為基礎的,經濟是基石,沒有經濟,就沒有政治。所以內容編排順序不合理、不科學,給學生會造成錯誤的思維。再從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來看,經濟史最簡單,學生容易學習和掌握。對于剛上高一的學生來說,先學較難苦澀的內容,學生難以下咽,更不要說輕易消化了。時間一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銳減,再加上一些學校要求教學質量,周測月考很多,試題難度很大。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學習歷史的信心和動力。而如果先學習經濟史,學生感到輕松自如,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會日益提高。
三、教材中一些章節(jié)內容結構編排混亂,不夠嚴謹
大部分教材內容編排很好,教師每教一遍、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更深的理解,可謂意味深長,引人發(fā)省。因為教材表面寫得看似簡單,實際隱藏的內容、需要挖掘的內容很多。所以每當看一段落、學習一節(jié)內容,你就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和查閱更多的知識,特別作為教師,更是如此,但對于學生來說,可能因為條件有限、時間有限,有些知識只能靠老師講解才能掌握。當然這也是教材編排給我們留有空間,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和老師主動地探索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編者的動機很不錯。但有些章節(jié)內容,思維混亂,給師生教與學帶來很大困難。例如,必修三的專題一第二節(jié)內容:漢代儒學和科舉制的文化影響,雖然和前面內容有一定聯(lián)系,編者在這里分明是要說明儒學和科舉制的關系,但似乎有點文不對題。還有必修三的專題六第四節(jié):理性之光與浪漫之聲,這一課教材內容思緒比較混亂,和前面的教材內容也有重復之處,師生讀了一片茫然。教材內容重復的地方還是比較多的,如: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兩次工業(yè)革命等內容,在教材中重復出現(xiàn)。盡管編者站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不同角度來看待的,講的內容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但歷史背景和歷史事實是相同的,所以師生看到這些內容的學習,就有厭倦心理,再加上內容的枯燥,根本沒有興趣可言。這些內容雖然翻來覆去學了幾次,但是學生似乎淺嘗輒止,未能深入去研究,所以學習效益并不理想。
教材不嚴謹之處,還表現(xiàn)在一些筆誤。例如,必修一《羅馬人的法律》這一課中說:制定出古代世界最為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應該說成:系統(tǒng)最為完備;還有必修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這一專題,專題導語中說: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創(chuàng)辦了一批軍事工業(yè)企業(yè),標志著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產生。而在第一課《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的課文中說: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yè)企業(yè),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顯然編者這里的“近代民族工業(yè)”是指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因為這一專題主要講的是民族資本主義。教材在這里指代不明確,容易產生誤解。教材還有筆誤,例如,必修三《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一課中69頁有“民國革命失敗后”,應該是:國民革命。
四、教材中一些語言文學色彩過濃,不便于學生深刻理解
歷史是過去了的事實,歷史是嚴肅的,是求公正的。所以編寫歷史教科書一定要語言準確簡練,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當然編者也是出于良好的動機,什么樣的題目、什么樣的語言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就會采用。但有時文學色彩太濃,學生讀了雖然印象深刻,卻不知所云。例如:蔚藍色希臘;別了,雅爾塔;驅走烏云的太陽;心靈的激蕩;碰撞與沖突;打破隔離的堅冰等等。這些文學色彩過濃的語言或題目很多,當然有些語言不乏它的魅力,能引人深思,耐人尋味。例如;蔚藍色的希臘,編者在這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古希臘的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但學生初次接觸本課,還不知其意,學完本節(jié)課,才恍然大悟,這還算好理解一些。但有些文學語言就不太好理解,如心靈的激蕩等,學生看了不知所云,一頭霧水。與其這樣,還不如語言直接簡練一點好,讓學生一看便明白其意。
當然這是本人的一點愚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作為一線教師,將會克服教材中的一切缺陷和不足,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書內書外的知識。當然作為教科書,應該是很嚴謹?shù)模驗榻逃菄烂C的,我們面向的是學生,不應該出現(xiàn)一些教材的弊端,所以懇請編者再斟酌一下,修改和完善一下為好。我們歷史教師殷切地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