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語言學習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在身份投資和身份提高理論的指導下,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配對變語法對六十名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動機進行了研究。研究發(fā)現,在他們的語言學習中存在著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并且在工具性動機中有身份投資﹑身份提高的因子。這一研究結果啟示人們在語言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多重身份,使他們通過語言學習獲得多重文化認同能力。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 動機 身份 語言學習
1 引言
語言輸入、語言學習動機和語言使用機會是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的三個基本條件。人們特別關注動機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動機這一概念源于社會心理學,用于描述學習者學習目標語言的愿望或驅動力。Gardner ﹠ Lambert(1972)把動機分為工具性動機和融入性動機。工具性動機指學習者為了實現一些功利性的目標(如,升學,留學,找份好工作)而學習。融入性動機指學習者因喜歡目標語社團,希望與目標語社團成員交往,甚至想成為這個社團的一員而學習。在以往的二語習得研究中,語言學習者被看做是具有一系列情感變量的個體。動機是眾多情感變量中的重要變量之一。Pierce(1995)認為,要全面地﹑深入地考慮學習者的社會性特征對語言學習所產生的影響就需要考慮語言、身份和權力三者之間的關系。
語言、身份、權力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權力決定身份,語言表征身份。Mackridge(2009:9)認為:“身份不是從本質上看人們是誰,是什么樣的人,而是人們認為自己是誰,是什么樣的人以及人們希望自己是誰,是什么樣的人 ?!弊约赫J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以及別人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與權力(power)分不開。文化資本能轉化為經濟資本,經濟資本能轉化為社會資本。語言是文化資本的一部分,因此語言表征了人們的身份。
我們所處的后現代化社會是一個流動的、多變的、不穩(wěn)定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跨越了不同的文化界線和語言界線,因此在研究語言學習時需要考慮社會情景。把權力、身份引入語言學習的研究中,能夠拓展人們對語言學習動機進行研究的視野。
2 研究背景
國內大多數有關語言學習動機的研究都把研究對象籠統(tǒng)地看做為具有中華民族身份的學習者,忽略了這一群體中存在著族群差異。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由漢族和其他55個少數民族群組成。漢族為多數民族,有自身的漢文化。漢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建立在漢文化的基礎上。55個少數民族擁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豐富多彩的亞文化。中國學生中的少數民族學生跨越了兩種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跨越了兩種語言(少數民族語言和標準漢語)。因此,他們的英語學習與漢族學生的英語學習存在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漢族學生以單一的身份(中國學生)參與到外語的學習中,他們的學習只涉及標準漢語與目標語之間的關系。少數民族學生以雙重身份(中國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參與到外語學習中,他們的學習涉及主流文化(漢文化)、亞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與目標語文化之間的關系。把身份這一概念引入少數民族學生的外語學習中能夠幫助研究者更細微地探究中國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學習動機。
當學習者對第二語言進行投資,即花功夫學習第二語言時,深知自己將獲得更廣泛的符號資源來增加自己所擁有的文化資本。學習者期望這種投資能帶給他們回報,讓他們利用一些他們從前無法利用的資源。綜上所述,語言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語言知識的內化過程,一個語言文化移入的過程,而且還是學習者不斷協(xié)商自己身份的過程。
3 研究方法
3.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60名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其中女生35名,男生25名。調查對象來自三所大學,一所師范院校,一所民族大學,一所理工科大學。這60名大學中有白族、納西族、壯族、苗族、彝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傈僳族、景頗族、普米族、阿昌族、土家族、傣族、恕族和摩梭人。
3.2 研究工具
首先,本研究采用的是一份自行設計的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問卷表。問卷題目不僅涵蓋了工具性動機和融入性動機這兩種傳統(tǒng)的語言學習驅動力,而且還涵蓋了身份投資、身份提高這兩種新的驅動力因子。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計分,1=非常反對,2=反對,3=既不贊同也不反對,4=贊同。5=非常贊同。別外,問卷還包括了語言水平,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上所花精力的調查。在測試之前,用該問卷對30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了小范圍試測,并根據測試結果對問卷做了修改和調整。
其次,本研究還采用了配對變語法(matched guise technique)來調查學習者對待英語、標準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態(tài)度。通過平均值來判斷受試者對待三種語言的態(tài)度。講故事的人同為一個人,通過調查她在使用不同的語言時,人們對她的不同看法可以考查人們對待語言的不同態(tài)度。
3.3 數據分析
實施問卷調查后,將回收的60份問卷調查表的數據輸入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18.0,對數據的平均值和相關性進行分析。
4 少數民族大學生語言學習動機的討論
少數民族學生除了學習第二語言(標準漢語)還要學習外語(英語)。標準漢語和英語是小學、中學階段的主要課程。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中,語文和英語的考試分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大學階段語文和英語為公共必修課。學生要學習《大學語文》和《大學英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全國統(tǒng)一的考核學生英語學習情況的考試。學生要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達到一定的分數線才能從大學畢業(yè)。下面我們將討論少數民族學生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的驅動力。
4.1少數民族學生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的驅動力類型
研究者設計了十四個問卷調查題考查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和英語的驅動力,如表1所示。升學和找工作這兩種驅動力屬于工具性動機。交朋友、讀小說和唱歌、了解風土人情這三種驅動力為融入性動機。提高社會地位和獲得別人的尊重屬于身份投資和身份提高的驅動力。
從表1可以看出,十四種驅動力的平均值都大于3.0,表明這些驅動力都存在于少數民族學生的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學習中。學習漢語是為了找工作的平均值僅為3.051,這說明多數少數民族學生都具備了說漢語的能力。83%的受試者認為自己的漢語能力比民族語的能力強,漢語并不是他們找工作的障礙。學習英語是為了找工作的平均值高為4.017,這說明英語在學生找工作時非常重要。在招聘職員時,多數用人單位把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為一個基本條件。學英語和標準漢語是為了獲得別人尊重(3.817 和 3.883)和提高社會地位(3.767和3.950)的平均值比融入性動機,交朋友(3.350 和3.533)、讀小說唱歌(3.550,3.663)、了解風土人情(3.617和3.783)的平均值高,這說明了在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學習中明顯地存在著提高身份的驅動力。在以上調查數據的啟示下,筆者把傳統(tǒng)的動機理論與身份建構理論融合在一起嘗試性地提出以下新的語言學習動機模式。
4.2 少數民族學生對待二語、外語的態(tài)度
身份投資﹑身份提高,這一工具性動機中的終極目標,可以在少數民族學生對待民族語、標準漢語和英語的態(tài)度上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在配對變語法的測試中,60名大學生對用三種語言講故事的人的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及社會地位進行了評定。
從配對變語法語義微分量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經濟狀況的好壞,還是社會地位的高低,用英語和用標準漢語講故事的人的平均值都高于用民族話講故事的人。60名大學生對待用英語和漢語兩種不同語言講故事的人的態(tài)度與其學習英語和漢語的驅動力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大學生對待用英語和漢語兩種不同語言講故事的人的態(tài)度與其學習英語和漢語的驅動力之間存在著的顯著相關性,這說明了:學習者認為具備說某種語言的能力指示受過良好教育,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擁有美好的經濟前景,因此他們?yōu)楂@得受教育的資格,為改善經濟狀況,為提高社會地位而學習。在60名學生中,31%的學生認為自己花時間學習三種語言的順序為標準漢語—英語—民族語。60%的學生認為自己花時間學習三種語言的順序為英語—漢語—民族語。9%的學生認為自己花時間學習三種語言的順序為民族語—英語—漢語。
5 結語
少數民族大學生擁有雙重身份,即族群身份和國家民族身份,這一獨特的特征決定了他們的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學習中存在投資身份﹑提高身份的因子。投資身份﹑提高身份是工具性動機中終級愿望。終級愿望是初級愿望(升學和找份好工作)的升華。升學和找份好工作是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手段。自我實現體現為獲得成就感。成就感取決于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歸根到底就是個體擁有怎樣的身份。工具性動機中的初級愿望和終級愿望都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在教學中語言教師應注意把身份投資和身份提高這一工具性的動機提升為人文性的動機,積極地在語言教學的各個層面實施人文教育。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學生雙重文化的資源,培養(yǎng)他的多重文化的認同能力,用Bank(2006)的話來講,就是要重培養(yǎng)他們的族群文化認同能力、國家認同能力和全球認同能力。
總之,讓學生認識到語言學習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認同能力,讓他們在族群文化社區(qū)、國家社區(qū)、全球社區(qū)中更好地履行公民的義務,為不同的社區(qū)服務。他們不能因多重身份而感到困惑,而應因擁有多重身份這一財富而感到自豪, 并充分發(fā)揮多重文化認同能力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Banks, J. A. Ra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 selected works of James A. Bank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2006.
[2]Block, D. Second Language Identities [M].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2007.
[3]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A].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 Westport, CT: Greenwood,1986: 241-258.
[4]Gardner, R .﹠ Lambert, W.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