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建立更加廣泛的科技傳播渠道,提高網絡科普工作的實施效果,本文在對網絡受眾主要群體結構和上網目的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網絡互動載體特點,探討基于群體受眾的網絡互動科普模式,分析了吉林省科普網在實踐中的經驗與問題,提出了開展個性化網絡互動科普活動的建議。
〔關鍵詞〕科普;群體受眾;網絡科普;網絡互動
〔中圖分類號〕G252.8;TN24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10-0149-04
互動性是科普活動的基本特點之一,現(xiàn)代科普強調參與性與互動性,倡導以人為本,注重科普對象的實際需要和調動公眾的參與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性[1]。借助Web2.0技術,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網絡載體,實現(xiàn)網絡互動是目前公認的科普工作發(fā)展新趨勢。有數(shù)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網民數(shù)量已經超過5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38.3%,面對如此龐大的受眾群,開展網絡科普活動不僅要吸引公眾對某一科普知識的注意,還要激發(fā)公眾的學習興趣,保證傳播效果。本文在對網絡受眾主要群體數(shù)量和上網目的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網絡互動載體特點,探討基于群體受眾的網絡互動科普模式,分析了吉林省科普網在實踐中的經驗與問題,提出了開展個性化網絡互動科普活動的建議。
1科普網絡受眾群體特點
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2012)》顯示,2011年10~29歲以下的青少年占網民總數(shù)的58.2%,30~49歲占37.1%,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網民主要以中青年為主,10歲以下兒童和60歲以上老人在網民中所占比例不高。相對于兒童和老人,中青年人對科普的需求顯示出更強的個性化。
我國目前的網民中學生所占比例較大,在一份大學生
上網目的調查中顯示82%受訪者是為了聊天交友,49.5%的僅是為了娛樂和放松,47.3%的受訪者上網最關注的是“新聞等資訊”,關注“博客和空間”的大學生占30%~32%[2]。而在對于中學生的調查中,玩網絡游戲的占63%,看視頻的占36.5%,查資料占43.1%,看新聞占38.4%[3]??梢钥闯觯W絡游戲對于中學生的吸引程度很高,對年齡較大的大學生來說,獲取信息和社交則是主要的上網目的。如圖2所示,除學生、個體戶/自由職業(yè)者及無業(yè)人員這幾個相對自由支配時間較多的群體以外,企業(yè)/公司人員、專業(yè)技術人員、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人員、農林牧漁勞動者等社會行業(yè)在網民中均占有一定比例。從事行業(yè)、職業(yè)特點不同,對網絡內容的關注度也會不同。
從目前網絡受眾的年齡和職業(yè)上看,單一的網絡科普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群的需要,要實現(xiàn)網絡科技傳播最大化,要求網絡科普工作按不同性別、教育程度和職業(yè)特點等因素分類制定面向某一群體的科普計劃和內容。
2網絡互動科普載體
網絡互動科普載體主要是指在功能上具有互動性的網絡應用,主要包括即時通訊、博客、微博、網絡游戲等,因為手機上網比電腦上網更具快捷性和廣泛性,同時,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未來手機網民規(guī)模將迅速擴大,所以本文將手機上網也列入了討論范圍。
2.1即時通訊
目前常用的即時通訊服務軟件包含QQ、MSN、飛信等。截至2011年底,即時通信用戶規(guī)模達4.15億,使用率增長至80.9%。即時通訊軟件為使用者提供了實時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科技的傳播者可以與受眾進行交談和討論,即時的傳遞文字訊息、檔案、語音與視頻等。
2.2博客
博客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的網站。一個典型的博客結合了文字、圖像、其他博客或網站的鏈接、及其它與主題相關的媒體,并能讓讀者以互動的方式留下意見。2011年,我國博客/個人空間用戶數(shù)量為3.19億,較2010年底增長2 414萬,增長率為8.2%。博客/個人空間的使用率為62.1%,較上年底下降了2.3個百分點。建立在門戶平臺上的眾多科普博客即可以是科技的傳播者也可以是受眾。
2.3微博
微博這種典型融合Web、手機以及其他網絡即時通訊工具的Web2.0產物,具有即時便捷、應用廣泛、互動性強等傳統(tǒng)媒體無法比擬的傳播優(yōu)勢[4]。僅一年時間就發(fā)展成為近一半中國網民使用的重要互聯(lián)網應用。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shù)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0%,網民使用率為48.7%。科普微博與博客相比更新速度快,文字量小,更能與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相契合。
2.4網絡游戲
休閑娛樂是我國網民上網的主要目的,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絡游戲用戶規(guī)模達到3.24億,較去年同期的3.04億增長6.6%,網民使用比例為63.2%。網絡游戲以其娛樂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科普網絡游戲以科普為目的,內容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及教育性;以網絡游戲為表現(xiàn)形式,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對用戶富有吸引力,并在娛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fā)揮科普功能[5]。
2.5手機上網
中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3.56億,占整體網民比例為69.3%。艾媒市場咨詢的《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市場與網民行為調查報告》對中國手機網民上網目的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68.5%的受訪者表示,借道手機進行網絡聊天是手機上網的主要目的,選擇獲取新聞資訊內容為主要目的則占56.3%;把閱讀小說作為主要目的有51.7%;以手機上網為了游戲視頻等娛樂需求的用戶占36.2%;賺錢等生意目的占9.6%。移動通信與科普的結合是科普的一種新的形勢,是借助于移動通信平臺傳播科普的新載體,其有移動通信傳播的分眾性及精準傳播、個性定制、內容豐富性、互動性、及時性、移動便捷等特點[6]。
3主要受眾群體對網絡互動科普傳播形式需求
3.1學生
學生群體對于知識的獲取能力比較強,對網絡的新事物新趨勢具有很強的敏感性,特別是90后大學生是目前網絡上最活躍的群體。高娛樂性的科普游戲和高互動性的科普知識競賽、網上科普展館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學生也是手機上網的重要群體,目前使用3G手機上網的用戶中,學生占23.3%。手機報、手機小說閱讀和手機游戲是青少年最喜歡的手機產品形式。
3.2農林牧漁勞動者和農村外出打工者
這兩類人群的勞動強度較大,上網是工作閑暇之余娛樂放松的重要形式,也是獲得各種信息的重要手段。網絡專家訪談與講座和網上科普展館可以使勞動者方便、快捷的獲取知識和技術,對于提高勞動技能、擴大收入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3.3專業(yè)技術人員
專業(yè)技術人員是網絡受眾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這類人群體對科普內容有著更高水平、更專業(yè)化的需求,基于即時通訊的網絡專家訪談和科普博客群更能實現(xiàn)科普內容更深層次的專業(yè)化。
3.4各類企業(yè)/公司人員
各類企業(yè)/公司人員工作相對緊張,生活節(jié)奏較快,利用每天上下班在公交車上的時間或其它零散時間利用手機上網了解最新資訊是這部分人的重要特點??破帐謾C短信、手機報和微博具有快捷性、實時性和信息量大等特點,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瀏覽豐富信息。同時,職業(yè)技能和工作水平的不斷提升是該群體的普遍要求,專家講座是各類企業(yè)/公司人員能力水平提高的最直接形式。
3.5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人員
這一群體做為國家公務人員和社會的服務者,在內容上具有最廣泛的科普需求。手機短信、手機報和微博等不拘泥于內容且承載量大的科普形式更能體現(xiàn)這一要求。
3.6無業(yè)人員
對無業(yè)人員進行執(zhí)業(yè)技能培訓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是這類群體的實際需求,通過網絡專家訪談和專家講座的形式進行個案指導和專業(yè)培訓,可以幫助他們增強就業(yè)信心,增加就業(yè)砝碼。
4基于群體受眾的網絡互動科普模式
4.1開發(fā)寓教于樂的科普網絡游戲
面向學生的科普網絡游戲應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引導性和啟發(fā)性。我國科普網游作品還比較少,受眾規(guī)模很小。要吸引學生對于科普網絡游戲的關注,科普網絡游戲應還要在以下方面進行努力:(1)畫面的親和性。游戲畫面的設計應符合青少年的審美要求。(2)加強游戲策劃能力。注重選題策劃和內容腳本的創(chuàng)作。(3)提升游戲知名度。擴大宣傳,樹立科普游戲品牌。(4)在內容上應與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相適應,注重知識、技能、研究和創(chuàng)新性教育。
4.2舉辦主題網絡科普知識競賽和網上科普展館
網絡科普知識競賽和網上科普展館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和受眾適應性,這種形式不受科普內容的限制,任何主題都可以進行網絡競賽和設立網上展館,對相關受眾群體也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夠達到很好的宣傳和科學普及效果。
4.3邀請各行業(yè)專家進行網絡專家訪談和講座
舉辦專業(yè)細分的專家訪談和講座活動,通過專家與受眾的互動提高科學傳播效果,在內容上主要是進行教育培訓和知識傳授,如農業(yè)技術服務、執(zhí)業(yè)培訓、就業(yè)指導、相關專題講座等。
4.4基于博客和微博的科普知識群體內部交流和外部知識擴散在科普網站上建立科研機構或專業(yè)技術人員的科普博客和微博,各科研機構和個人撰寫的文章、心得等在科普組織內部成員間可以高效率的傳播,這種溝通可以有效地提高組織內部成員的科學素質以及科普能力,組織內部成員既是科普知識的生產者又是科普知識的受用者。同時,科普博客和微博也起到了向公眾傳播科普知識的作用[7]。
4.5建立面向大眾科普與分眾訂制的手機短信、手機報等移動媒體在對大眾科普,針對社會上的重大熱點問題,通過科普短信、科普手機報等形式,在公眾未產生恐慌情緒以前,最快速的以科學的觀點對問題做出解釋,化解不良社會心態(tài),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對于分眾,按不同行業(yè)、性別、年齡的受眾特點,分類編輯資訊內容,根據分眾的選擇,按需發(fā)送。
5吉林省科普網基于群體受眾的科普傳播實踐
吉林科普網是由吉林省科技廳主辦,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承辦的大型科普類網站,吉林科普網已經開通科普動態(tài)、科學博覽、科普園地、應急避險、青少年科普、吉林大自然科普、科技活動周、科普法規(guī)等八大欄目。擁有各類電子圖書30萬冊;各類科普視頻講座16 000余部,時長共計45萬分鐘,涵蓋天文、生物、地理、歷史、數(shù)理、醫(yī)藥衛(wèi)生、農學等20門學科。
吉林省科普網自開通以來一直力求突破傳統(tǒng)科普宣傳的模式,重在營造關注科學的氛圍,變單向傳授為互動式傳播。在形式與內容上兼顧廣泛性與個性化是吉林省科普網的重要理念之一。青少年科普欄目根據青少年學習特點,設計了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生物實驗、計算機實驗等一系列虛擬體驗教程,增加了科學FLASH小游戲模塊,在傳播知識的同時,體現(xiàn)了娛樂性和趣味性。2012年,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舉辦的網絡科普知識大賽,加大了宣傳力度,吸引了社會各年齡段、各階層的人士參加,具有廣泛的參與性。
6開展個性化網絡互動科普活動的建議
6.1建立專業(yè)性科普傳播機制
由政府出資組建綜合性網絡服務平臺,建立健全由科學技術行政部門主導,各專業(yè)研發(fā)機構、企業(yè)各司其職、互補聯(lián)動的科普服務平臺工作機制。鼓勵各專業(yè)研發(fā)機構與企業(yè)在科普服務平臺上通過開辟專欄或建立子網站的形式,按照平臺統(tǒng)一的專業(yè)規(guī)劃,開展相關領域的科普宣傳活動。政府行政部門依靠研究機構和企業(yè)的支持完成了對受眾進行專業(yè)性科普教育的目的;研究機構和企業(yè)在科普宣傳活動中,提升了在公眾中的知名度,樹立了品牌形象。
6.2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個性化科普品牌
建立專門從事科普平臺建設的公益性機構,以平臺作為政府、機構和企業(yè)向公眾傳播科普知識的接口。要吸引網絡受眾群體對科普平臺的關注,參與科普活動,定制企業(yè)個性化科普服務,就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搞大型社會活動、媒體宣傳等形式擴大知名度,向受眾展示科普服務的科學性、公益性、專業(yè)性,提升受眾的信任度。
6.3建立多渠道的網絡傳播體系
在形式上,網頁瀏覽、視頻播放、論壇、博客、游戲、移動通訊等功能于一體的網絡科普傳播體系。針對科普內容和受眾特點選取媒介形式,做到各種網絡傳播手段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內容上建立科普平臺專項資金,支持機構、企業(yè)和個人進行科普圖書、動漫、影視等的創(chuàng)作。
6.4加強科普隊伍建設
加強科普工作人員的業(yè)務培訓和專業(yè)化教育,吸收不同專業(yè)背景的人員加入到科普工作隊伍當中。建立行業(yè)專家檔案,邀請專家在科普平臺開博、主持論壇、參加知識講座和訪談,發(fā)揮專家在行業(yè)內部的帶頭和示范作用,帶動更多專業(yè)技術人員參與科普工作。
參考文獻
[1]楊文志,吳國彬.現(xiàn)代科普教程[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6:73.
[2]趙會民,趙西敏.對大學生上網目的的調查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0,(5):136-137.
[3]金黎.當代中學生上網現(xiàn)狀的調查和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1,(9):78-79.
[4]蔡勝龍,范以錦.微博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的不僅僅是挑戰(zhàn)[J].新聞傳播,2010,(3):16-18.
[5]劉玉花,費廣正,姜珂.科普網游及其產業(yè)發(fā)展研究[J].科普研究,2011,6(6):34-38.
[6]移動通信科普產品開發(fā)規(guī)律與運行機制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11:13-14.
[7]周榮庭,何登健.當代組織傳播問題研究(兩篇)——基于群體博客科普的組織傳播研究[J].今傳媒,2011,(9):16-19.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