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跖疣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組40例患者。治療組采用干擾素局部注射治療,對照組采用外用無環(huán)鳥苷治療。結果表明:治療組一個療程痊愈率37.5%,第二個療程痊愈率85%,與對照組比較統(tǒng)計學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干擾素局部注射治療對跖疣有較好的療效,此法療效確切,方法簡單,不易復發(fā)。
【關鍵詞】干擾素; 局部注射; 扁平疣
【中圖分類號】 R7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0-98-02
我們于2013年2月~8月用干擾素局部注射治療的方法對40例跖疣患者進行臨床療效觀察,取得了滿意的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觀察對象:80例確診的跖疣患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16~64歲,平均38±19.4歲。近兩個月內未局部或全身使用過其他任何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等生物制品。發(fā)病部位:均在足底部。皮疹為綠豆至花生米大小,單反至多發(fā)的角形性丘疹,呈膚色或黃褐色,邊界清楚。分組: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病程1.43年(30天~5年);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病程、病情與治療組相似。
1.2 入選標準:自愿選擇此方法治療者(排除對干擾素制劑過敏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患有心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以及有其他嚴重疾病不能耐受干擾素副作用者)。
2 治療方法
重組人干擾素注射液α-1b(深圳科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商品名為“賽若金”,300萬u/支),每次一支,用注射用水和2%利多卡因等量溶解稀釋成1ml注射液,常規(guī)消毒,于皮損內注射,隔天一次。對照組采用局部無環(huán)鳥苷軟膏治療,每日2次。兩組均治療20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定期(3天)消毒毛巾、襪子、潔具等。共觀察2個療程,并密切隨訪6個月。
3 療效判斷
痊愈:疣體全部消退。
顯效:疣體>70%消退。
有效:疣體30%~70%消退。
無效:疣體消退<30%,或皮損不變或加重。
復發(fā):在隨訪期(6個月)痊愈對象有新發(fā)皮損的。
痊愈率為痊愈所占例數(shù)百分比計算;復發(fā)率以復發(fā)與痊愈例數(shù)的百分比計算。
4 結果
按療效判斷標準,干擾素局部注射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1。干擾素局部注射組的痊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間第一療程、第二療程的痊愈率以及復發(fā)率都有顯著性差異(P<0.05)。
不良反應:治療組有23例(57.5%)在第一次注射后約4小時出現(xiàn)低熱、頭昏、乏力、關節(jié)痛等感冒樣癥狀,其中8例體溫超過38.5℃,未予特殊處理,均在1~2天內癥狀消失,恢復正常。隨注射次數(shù)的增加,反應逐漸減輕并停止反應。無1例出現(xiàn)繼發(fā)感染。對照組20例有輕微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以及用藥局部紅斑、水腫、發(fā)熱、瘙癢、脫屑等癥狀。用藥1周左右癥狀逐漸消退,不影響繼續(xù)治療。兩組均未出現(xiàn)系統(tǒng)不良反應。
5討論
跖疣是發(fā)生于足底的贅生物,是尋常疣的一種,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3、10、28、41型感染引起的皮膚病,HPV屬于DNA病毒,人體在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易患本病[1]。跖疣可見于任何年齡,多見于抵抗力較差的人,好發(fā)于足跟、跖骨頭或跖間等處,早期無明顯癥狀,后期可由疣體增大壓迫周邊組織而出現(xiàn)疼痛感,患者往往疏忽或以雞眼自行治療,皮疹發(fā)展增多后才就醫(yī),給病人帶來較大的痛苦。據(jù)報道干擾素對HPV有抑制作用,能增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而消除感染的病毒和防止病毒進入正常細胞[2,3]。干擾素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能使轉化細胞恢復正常的表型和改變某些病毒整合到細胞內的抗原組成[4]。
對本病治療既往采用激光、冷凍或抗病毒外用藥物治療,療效較差,且往往容易復發(fā)。對照組中我們采用外用無環(huán)鳥苷治療,顯示治療結果不理想。針對皮損密集分布且比較局限的特點,我們采用干擾素局部注射的方法治療跖疣,提高了局部的藥物濃度,更好的抑制病毒復制,療效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此方法療效確切,方法簡單,起效快,且不易復發(fā),是值得推廣的治療跖疣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74
[2] 孔令峰.病毒性疾病的干擾素治療.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1995;15(2):78-80
[3] 謝勇.局部外用重組人α-2b干擾素凝膠預防尖銳濕疣復發(fā)的療效觀察.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32(3):166-167
[4] 盧年芳.干擾素抗病毒作用的機制.國外醫(y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2003;30(4):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