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D-二聚體; 肝病
【中圖分類號】R5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0-43-01
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XIII交聯(lián)后,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血漿中凝血系統(tǒng)和纖溶系統(tǒng)的激活[1],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纖溶的理想指標,在臨床上已視為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對降低患者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十分重要。肝臟是大多數凝血及纖溶因子合成的場所,肝細胞損傷可能導致體內出現(xiàn)出凝血功能紊亂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的異常。本文通過檢測不同肝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探討D-二聚體在在肝病診治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正常對照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21-58歲,均為健康體檢人員。肝病患者58例,男40例,女18例。急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8例,重癥肝炎12例,肝硬化15例,肝癌13例。
1.2標本采集與處理: 空腹真空抽取靜脈血,以109mmol/L枸櫞酸鈉1:9抗凝,充分混勻后,以3000r/min,離心15min待檢。
1.3檢測方法: 采用全自動血凝儀檢測,儀器為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CA15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嚴格按照儀器及試劑說明書操作,并且每次試驗時質控物與標本一起檢測,用以檢測是否失控。
1.4統(tǒng)計方法: 檢測結果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他t檢驗。
2 結果
各組肝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比較見表1。
3 討論
肝臟是合成凝血酶原、促凝因子和抗凝血酶的器官,也是纖溶酶原和纖溶酶抑制物的主要產生場所。D-dimer是纖維蛋白在局部發(fā)生交聯(lián)集聚,繼而被纖溶酶水解后的特異產物,是衡量體內纖溶活性的特異指標,生理狀態(tài)下,機體內保持著凝血與纖溶的動態(tài)平衡,以保證纖維蛋白及時形成和消除。在病理狀態(tài)下,凝血與纖溶的動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肝病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其血管內皮的損傷激活了外源性凝血途徑,最終激活纖溶系統(tǒng),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加,使D二聚體增加[2][3]。肝臟的病變勢必將對機體正常時所維持的凝血和纖溶兩系統(tǒng)間的平衡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本文對58例不同類型及不同病情嚴重程度的肝病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各種肝病時D-二聚體水平均呈顯著增高,說明肝病時體內可有不同程度纖維蛋白溶解亢進現(xiàn)象,是構成其出血傾向的綜合原因之一。并與正常組 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肝病其D-二聚體升高水平也不盡一致,以肝癌為最高,其次依次為肝硬化、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尤以原發(fā)性肝癌、肝硬化升高最為顯著。提示D-二聚體水平與肝病病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有助于臨床肝病的診斷及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判斷。
觀察D二聚體水平可以早期了解肝病患者纖溶亢進程度,對肝病患者的病情判斷、出血搶救、臨床指導用藥及預后評估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肝的功能損壞程度和肝細胞受損的程度,都與D-二聚體有關,急性肝炎病人早期治療,D-二聚體轉為陰性,肝的功能也很快恢復。預后效果也好,慢性肝炎病人,如果D-二聚體陽性,表明患者血漿中有交聯(lián)纖維蛋白存在。應盡快治療,預示病情沒有得到緩解,正處在活動期。
隨著肝臟疾病的病情進展,肝細胞充血,水腫,纖維組織增生,肝細胞損害明顯。肝硬化時肝細胞滅活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的能力下降,致使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減低,同時由于功能受損,肝臟合成的α-纖溶酶抑制物也減少,致使纖溶酶活性增強。Violi等[4]的研究認為,肝硬化患者存在低度的DIC,郝菁華等[5]曾對5例肝硬化患者給予小劑量肝素短期治療,治療后血漿D-二聚體、FDP水平明顯下降,進一步證實這些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DIC,而應用肝素可以糾正。
Tseng等[6]發(fā)現(xiàn)D-二聚體水平反映了肝癌的發(fā)展階段以及血管侵入程度,而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無關。肝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高低與其AFP水平無相關性,但D-二體升高水平與肝癌大小及轉移呈一定相關性,尤其與轉移密切相關。另外,肝癌患者化療產生的癌組織壞死物及毒素易引起血管損傷,激活凝血過程,加劇患者的易栓性,一方面使患者表現(xiàn)為凝血﹑抗凝和纖溶方面的異常;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癌栓的形成[7]。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肝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各類肝病均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纖溶亢進現(xiàn)象。因此,動態(tài)觀察血漿D-二聚體水平對不同肝病患者肝功能的評價,病情的判斷預后及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姚云,江杰,聶文志. FDP D -二聚體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5,22(3):8-9.
[2] 夏璇,黃清春.D-二聚體的檢測及臨床應用[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7):908 909.
[3] BhagatS,GaihaM,SharmaVK,etal.Acomparativeevaluatio nofC-reactiveproteinasashort-termprognosticmarkerin severeunstableangina-apreliminarystudy[J].JAssocPhy sieiansIndia,2003,51(4):349-354.
[4] Vilif,F(xiàn)erro D,BasiliS,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low-grade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endotoxemia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 Castroenterology ,1995,109(2):5312539.
[5] 郝菁華.慢性肝病的血栓前狀態(tài)評價.Chinese Hepatology, 2004,9(2):101.
[6] Tsens CS,Lo HW,Chen PH,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D-dimer levels and serum VEGF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Hepatogastroenter lolgy ,2004,51(59):1454-1458.
[7] 高飛,楊萬興.抗凝血酶Ⅲ,纖溶酶原及D-二聚體的研究及臨床意義[J].激光雜志,2003,24(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