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道德的進步,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效應。要加強道德建設,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作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必須加強道德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關鍵詞】道德建設 道德素質 社會調控 他律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加強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總體部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從評選“最美”現象、道德模范,到十八大報告將“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作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們能夠感受到從個體到國家對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喚,一個全社會主動參與道德建設的氛圍日漸形成。
一、當前中國道德現狀
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必然引發(fā)一系列社會問題,其中道德問題最為突出、尖銳。
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道德的進步: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的道德品格和價值觀在整個社會得以確立;公平與正義、競爭與合作、質量與效率的觀念日益增強;個體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不斷提高……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了了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 道德底線也一再被沖決和突破,以至于人們發(fā)出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道德滑坡”的驚呼:
在經濟領域中, 經濟利益成為一部分人關注的重心,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見利忘義,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坑蒙拐騙行為層出不窮;
在政治領域中,一些領導干部面對金錢、美色的誘惑,背叛了黨性和原則,不講為政之德,不顧人格廉恥, 以權謀私,,貪污受賄、營私舞弊、腐化墮落,大搞權錢、權色交易;
在人際交往中,中華民族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等傳統美德被削弱,人與人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漠,一些人信奉“一切向錢看”,把人與人的關系視為金錢關系,認錢不認人,見死不救、虐待老人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兩歲幼童“小悅悅”連續(xù)被兩輛車軋過,走過的十八名路人竟然視若無睹,沒有一人伸出援手。
二、道德缺失現象的原因分析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是對社會存在的客觀反映,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導致了道德缺失現象的產生。
(一)道德社會調控功能的欠缺和弱化。
社會轉型期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的急劇轉型對社會道德建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舊的道德觀念受到懷疑、否定,但還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支配著人們的道德判斷; 而新的道德觀念尚在形成中,還沒有被人們所普遍接受并成為共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多元化,使人們對同一行為有了完全不同的評價,讓一部分人感到無所適從,難以辨別是非,陷入道德困惑和迷茫中,進而導致道德信仰危機,道德的社會調控功能被弱化。
(二)缺乏有效的社會監(jiān)督、約束。
道德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約束機制,其中很重要的是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社會輿論對道德的行為進行贊揚和褒獎,對不道德的行為加以譴責和批判,起到懲惡揚善的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當今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網絡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效應,比如網絡資源良莠不齊,各種各樣的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但是目前我國尚缺乏有效的網絡監(jiān)督機制,同時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力量也相對薄弱,這一切使得網絡等媒體中出現的不道德思想對人們起到了消極影響,使得道德失范行為時有發(fā)生。
(三)教育存在缺陷。
學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但非常遺憾,我們的學校道德教育存在著許多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在這種體制下,知識的傳授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注重的是學生的分數,將分數作為教學的唯一追求,用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水平的唯一尺度,為了取得高分,緊緊圍繞考試和升學需要,大搞題海戰(zhàn)術,死記硬背,因此,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往往被忽視,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進入大學以后,學校側重的是專業(yè)知識的傳授,以便為將來的就業(yè)做準備,道德教育依然是馬虎應對,落實的不夠。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對孩子來說,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但是在當今中國,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家長重智輕德,過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子女的道德教育,很多家長對獨生子女過分溺愛、過度保護,使相當一部分孩子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缺乏責任感,缺乏生活能力和適應能力, “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 “熱愛和關心集體”、“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等傳統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被淡化、忽視,而自私自利、鋪張浪費、占小便宜等不良道德品質逐漸形成。
三、加強道德建設的措施與途徑
(一)加強道德制度化建設。
人是具有理性的,但市場經濟充滿了利益與競爭,人的理性和意志又是有限的,“自利動機對于人的生存而言是唯一的選擇,自利并不錯,它不可能是錯的”[1]。因此,能夠做到慎獨是難能可貴的,要求人人都做到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對于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而言,在面對道德沖突和行為選擇時更需要用制度性的他律來引導人們。\"造成民族不幸的,不是人們的卑劣、邪惡和不正,而是他們法律制度的不完善。”[2]做了好事就應該被肯定、贊揚,以便讓更多的人學習和借鑒;做了錯事或壞事,必須予以批評或懲罰,以便有效地制止并警戒他人,通過制度建設,維護道德的尊嚴。
一是道德立法,將反映和代表廣大人民意愿和利益、為社會必須遵守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命令上升為法律, 以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其實施,使之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如最近熱議的“?;丶铱纯础比敕ǎ渌T如文明禮貌、助人為樂、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尊老愛幼等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都可以納入法律規(guī)范。二是道德政策化。政府在制定各種政策時可以把道德規(guī)范納入其中,建立獎勵或懲罰機制。如對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等行為等大張旗鼓的表彰與獎勵,“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對因見義勇為受傷、致殘或喪失勞動力,家庭生活困難者進行救助、保護,并在就業(yè)、撫恤金發(fā)放上給予優(yōu)待。
(二)優(yōu)化道德教育環(huán)境
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部分,三者相互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陣地,社會教育是延伸。
1.打好家庭教育基礎
德育教育必須從小抓起,從家庭做起,因為優(yōu)秀的道德品格,只有在孩子還在搖籃之中就開始教育才能形成,在孩子的心靈中越早播下道德的種子越好。因此,家長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要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加強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同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父母自己的德行,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品行,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道德榜樣。
2.守住學校教育主陣地
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學校教育對學生的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赫爾巴特明確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個概念之中——道德?!薄暗赖缕毡榈乇徽J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币虼耍瑢W校首先要改變重智輕德的觀念,既教書又育人,把道德教育落到實處。其次要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環(huán)境,充分運用廣播、板報、校報等引導學生,精心規(guī)劃、設置道德教育專欄,在教室、寢室和公共場所設置道德格言、警句牌,在校園網上設置道德教育網站,用道德的榜樣鼓舞人,用反面教材警示人,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認識。
3.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
學生生活在社會中,社會上的道德風氣會對學生的道德認識起著影響作用,所以,優(yōu)化社會道德環(huán)境是學生道德建設的關鍵。網絡、電視、文學藝術等主流媒體,要弘揚正氣,倡導文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批評不道德行為和錯誤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為學生的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茅于軾 中國人的道德前景[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244.
[2]萬俊人 制度倫理與當代倫理學范式轉移 浙江學刊[J],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