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粉病
由一種瓜類單絲殼菌的真菌引起,可侵染多種瓜類植物。高溫高濕與高溫干旱交替出現(xiàn)時,白粉病極易流行。如若疏于防范,掉以輕心或延誤噴藥,往往幾天之內瓜葉就會布滿白粉,葉色變黃,長勢衰弱。
防治方法:白粉病除注意選用抗病品種外,噴藥一定要及時,一般要求在發(fā)現(xiàn)田間有零星小粉斑時立即噴藥防治,每5~6天噴一次。可選用40%滅病威700倍液或2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敵力脫1000倍液,或采用粉銹星或綠乳銅。噴藥時葉面葉背均需噴到,尤其是葉背部位。
2.霜霉病
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后期病斑干枯易破。潮濕時,病斑背面長出灰黑色霉層。病情由植株下部向上逐漸蔓延,嚴重時,病斑連成片,全葉黃褐色,干枯卷縮,除頂端新葉外,全株大部分葉片枯死,病田一片枯黃,瓜瘦質劣,提早拉秧。
防治方法: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在發(fā)病初期,使用農(nóng)藥進行防治。可選用53%雷多米爾600倍液或甲霜靈錳鋅500倍液或殺毒礬600倍液噴霧,或選用克露或霜炭清;枯萎病,苦瓜老產(chǎn)區(qū)尤其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利于此病發(fā)生和蔓延。選用10%雙效靈水劑20倍液或30%DT殺菌劑350倍液或50%多菌靈3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0.5kg,隔6天一次,連續(xù)防治2~3次。
3.斜紋夜蛾、甜菜夜蛾
幼蟲蛀入苦瓜內,具有雜食性、暴發(fā)性、繁殖力強的特點,幼蟲有低齡群集為害,高齡分散取食的特點,取食活動從21時開始迅速加強,凌晨5時最盛,次日9時基本停止。
防治方法:誘殺成幼蟲。取胡蘿卜、紅薯、豆餅的發(fā)酵液加少許糖和敵百蟲誘殺成蟲。用花生麩或黃豆粉炒熟作餌料,每2.5kg餌料加入90%敵百蟲50g再混25g萬靈粉,傍晚將毒餌放入田中,每隔1m用2湯匙毒餌放一小堆,幼蟲爬出取食中毒倒斃;加強田間管理。人工摘除卵塊和捕捉群集幼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藥劑防治。用1500倍液抑太?;?000倍液的高效滅百可,或阿維菌素混高效滅百可再混BT,或采用功夫5mL混庫龍10mL對水15kg噴霧。施藥時間選擇傍晚進行,若陰雨天,早上噴藥效果亦好。
4.瓜實蠅
幼蟲孵化后鉆入瓜內取食,受害瓜先局部變黃,而后全瓜腐爛變質,內有蛆蟲蠕動,造成大量落瓜,即使不腐爛,瓜畸形下陷,品質下降。
防治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誘殺成蟲,可將香蕉皮用敵百蟲浸后懸掛在瓜棚下,也可用番薯煮熟發(fā)酵加敵百蟲和少許香精用容器盛裝懸掛棚內,每畝放20個點,每點約放25g,可誘殺成蟲;清除爛瓜。深埋或投入水塘;紙袋套瓜。蟲害發(fā)生重時,采用紙袋套瓜保護,防止成蟲刺瓜產(chǎn)卵;藥劑防治。采用藥劑中午或傍晚噴殺成蟲,可選用40%農(nóng)斯特2000倍液或4.5%阿銳寶1500倍液或樂斯本,4天噴一次,連噴3~4次。
5.猝倒病
育苗畦中往往造成幼苗成片死亡,導致缺苗斷壟,影響用苗計劃。猝倒病的病原為真菌中藻狀菌的腐霉和疫霉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由卵孢子和孢子囊從苗基部侵染發(fā)病,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一年以上。種子在出土前被侵染發(fā)病時,則造成爛種。幼苗發(fā)病,莖基部產(chǎn)出水漬狀暗色病斑,繞莖擴展后,莖收縮成線狀而倒伏,在子葉以下,出現(xiàn)卡脖子現(xiàn)象。倒伏的幼苗在短期內仍保持綠色,地面潮濕時,病部密生白色綿狀霉,輕者局部死苗,嚴重時幼苗成片死亡。發(fā)病條件:腐霉菌侵染發(fā)病的最適溫度為15℃~16℃,疫霉菌為16℃~20℃,一般在苗床低溫、高濕時最易發(fā)病,育苗期遇陰雨或下雪,幼苗常發(fā)病。通常是苗床管理不善、漏雨或灌水過多,保溫不良,造成床內低溫潮濕時,病害發(fā)展快。
防治方法:加強管理。選擇地勢高燥、水源方便,旱能灌、澇能排,前茬未種過瓜類蔬菜的地塊作育苗床,床土要及早翻曬,施用的農(nóng)家肥要腐熟、均勻,床面要平整,無大土粒,播種前提早覆蓋,提高床溫到20℃以上;培育壯苗以提高植株抗性。幼苗出土后進行中耕松土,特別在陰雨低溫天氣時,要重視中耕,以減輕床內濕度,提高土溫,促進根系生長。連續(xù)陰雨后轉晴時,應加強放風,中午可用遮陽網(wǎng)遮蔭,以防烤苗或幼苗萎蔫。如果發(fā)現(xiàn)有病株,要立即拔除燒毀,并在病穴撒石灰或草木灰消毒;實行苗床輪作。用前茬為葉菜類的陽畦或苗床培育苦瓜苗。舊苗床或常發(fā)病的地畦,要換床土或改建新苗床,否則要進行床土消毒保苗。方法是:按用甲基托布津、苯來特或苯并咪唑5g/m2,和50倍干細土拌勻,撒在床面上。也可用五氯硝基苯與福美雙(或代森鋅)各25g,摻在半潮細土50kg中拌成藥土,在播種時下墊上蓋,有一定保苗效果;噴藥防治。當幼苗已發(fā)病后,為控制其蔓延,可用銅銨合劑防治,即用硫酸銅1份、碳酸銨2份,磨成粉末混合,放在密閉容器內封存24小時,每次取出銅銨合劑50g沖清水12.5L,噴灑床面。也可用硫酸銅粉2份、硫酸銨15份、石灰3份,混合后放在容器內密閉24小時,使用時每50g對水20L,噴灑畦面,每7~10天噴一次。
6.疫病
本病在苦瓜、冬瓜、節(jié)瓜、南瓜上都可為害,尤其苦瓜疫病近年有發(fā)展蔓延的趨勢,多雨季節(jié)發(fā)病嚴重,在苦瓜將成熟時,突然發(fā)病爛瓜,造成損失大??喙弦卟〉牟≡瓕僬婢械脑鍫蠲纾饕谕寥乐谢虿≈隁報w上越冬,苦瓜種子也能帶菌,第二年育苗時直接侵染幼苗。病斑上的病菌,通過澆水、雨濺、空氣流動等傳播蔓延。主要危害果實,一般先在接觸地面或靠近地面部分發(fā)生黃褐色水漬狀病斑,病斑迅速擴大,稍凹陷,潮濕時表面密生白色綿狀霉,病瓜腐爛發(fā)臭,葉上病斑黃褐色,受潮后長出白霉并腐爛,蔓上病菌開始為暗綠色,后擴大濕潤變軟,其上部枯萎。病原菌致病適溫為27℃~31℃,通常在 7~9月間發(fā)生。前旱后雨或者果實進入成長期澆大水,土壤含水量突然增高,容易引起發(fā)病。在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塊發(fā)病嚴重,地爬苦瓜比搭架苦瓜發(fā)病嚴重。
防治方法:地塊要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塊栽培苦瓜;實行輪作。對種苦瓜的地要求實行3~4年以上的瓜萊或瓜糧輪作;加強田間管理。多施有機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根深葉茂,提高抗性。在瓜生長后期用草或磚瓦類物墊瓜或吊瓜,以免瓜直接接觸地面,實行高壟(畦)栽培;適時澆水。雨季適當控制澆水,雨后及時排澇,做到雨過地干;遇干旱及時澆水,澆水時嚴禁大水漫灌,并應在晴天下午或傍晚進行;消滅中心病株,平時注意觀察,發(fā)現(xiàn)病株,立即拔除,病穴用石灰消毒;噴藥防治。發(fā)病前噴灑1∶1∶250倍的波爾多液,發(fā)病期間可噴灑75%百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鋅700倍液。要求噴藥周到、細致,所有葉片、果實及附近地面都要噴到,每隔7~10天噴1次,共噴3~4次。
7.枯萎病
主要為害苦瓜的根和根頸部。病原屬真菌中的鐮刀菌,以菌絲體、菌核、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株殘體上越冬。病菌的生活力很強,能殘存5~6年,種子、糞肥也可帶菌。一般病菌從幼根及根部、莖基部的傷口侵入,在維管束內繁殖蔓延。通過灌水、雨水和昆蟲都能傳播。自幼苗到生長后期都能發(fā)病,尤以結瓜期發(fā)病最重。幼苗發(fā)病時,先在幼莖基部變黃褐色并收縮,然后子葉萎垂。成株發(fā)病時,莖基部水漬狀腐爛縊縮,后發(fā)生縱裂,常流出膠質物,潮濕時病部長出粉紅色霉狀物(分生孢子),干縮后成麻狀。感病初期,表現(xiàn)為白天植株萎蔫,夜間又恢復正常,反復數(shù)天后全株萎蔫枯死。也有的在莖節(jié)部及節(jié)間出現(xiàn)黃褐色條斑,葉片從下向上變黃干枯,切開病莖,可見到維管束變褐色或腐爛,這是菌絲體侵入維管束組織分泌毒素,導致水分輸送受阻,引起莖葉萎蔫,最后枯死。發(fā)病條件:病菌在4℃~38℃之間都能存活,但最適溫度為28℃~32℃,土溫達到24℃~32℃時發(fā)病最快。凡重茬、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生施氮肥或肥料不腐熟,土壤呈酸性的地塊,病害均重。病菌在土壤中能夠存活10年以上。
防治方法:嚴格實行3~4年以上的輪作,注意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苦瓜;選用抗病品種,采種時必須從無病植株上留種瓜;播種前嚴格種子消毒,一般可用40%福爾馬林100倍液浸種30分鐘,或用50%多菌靈1500倍液浸種1小時,然后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采取科學管理方法。高壟栽培,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底肥。發(fā)病期間適當減少澆水次數(shù),嚴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及時拔除病株。注意觀察,發(fā)現(xiàn)病株則連根帶土鏟除銷毀,并撒石灰于病穴,防止擴散蔓延;藥劑防治。在苦瓜生長期或發(fā)病初期可用70%托布津1500倍液,或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植株根際土壤,灌藥量為每株300mL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