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常有朋友這么問我:“中職生中有很多孩子厭學,你有沒有相對有效的對策?”被問的次數多了,我便反問他們:“假如你帶著一群孩子去遠行,可還沒走幾步,他們中就有很多人躺在地上不肯走了,甚至還直喊腳痛。你是否想過,會不會是穿在他們腳上的那雙鞋子不合適呢?”
我常提醒大家要多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學生厭學的問題,源于近些年我對中職學生厭學與流失現象的調研與思考。下面就調研過程中發(fā)現的一些問題,直言我的看法,權作拋磚引玉。
一
中職學生厭學現象相當普遍,其嚴重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相比之下,很多老師對此問題的看法及做法卻更令人憂心。據我們在全國多個省份的164所中職學校調研所知:因厭學而流失的學生要占流失學生的75%左右,更有許多學生雖被家長逼著、被老師纏著留了下來,但也因“學困”而整天“趴著”熬課,并因此而長期壓抑乃至痛苦不堪。
為何有那么多孩子在學習這條路上躺下不走了呢?除了有人的確“體力不支”、有人故意偷懶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會不會是穿在他們腳上的那雙“鞋子”的問題呢?
在與眾多老師座談時,我了解到,有些老師很少從這個角度上去思考問題,還有一些老師則認為自己又不是校長,即便思考了也不過是白費心思,而更多的老師則習慣于緊緊地盯著學生看。他們往往在經過了自己的認真觀察后,便認定學生厭學是由于學生自身缺乏學習的主觀愿望導致的,進而將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尋找“以什么為導向”的教育模式上,或是盲目地把那些舶來的心理教育方法奉為圭臬,而去落實的時候,無非還是對厭學的學生展開無休止的“洗腦運動”,試圖通過不間斷地“勸說”來改變現狀。
二
假如將學生的厭學現象看作是一種病癥的話,那么此癥并非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類似尿毒癥的“慢性綜合癥”。 打個比方說,一般人聽到“尿毒癥”三個字,就立馬會想到是腎的問題。然而事實又是怎樣的呢?有權威專家解釋說:“腎就好比是一臺電風扇,如果打開開關它卻不轉,很有可能是停電了,或是線路出了故障,不見得一定是電風扇本身出了問題。氣血就是電能,而胃經則是電路。由此推斷,只要氣血充沛,經絡通暢,腎臟得到了足量的氣血供應,就能夠正常工作,沒必要對‘電風扇’本身修來修去?!?/p>
同理,假如我們在學生厭學的問題上,能想到是他們自身的“原動力”不足的問題,那接著是否就會思考要用多少力、踩多少次馬達才能讓那臺“發(fā)動機”轉起來呢?又是否就遺忘了發(fā)動機不轉也有可能是線路、油路等其他方面出了故障呢?
在預防或抑制學生厭學的問題上,其實無非是兩條道路:一是通過“化繁為簡”及“由淺入深”等措施,讓學生品嘗到學習的甜頭,從而不再害怕學習;二是從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順其自然地激發(fā)生命本來的潛能,讓學生增強克服“學困”的信心。但遺憾的是,這個理兒很多老師都懂,但前者是戰(zhàn)術上的問題,后者是戰(zhàn)略上的問題,卻被很多人忽視了。事實上一旦戰(zhàn)略上出了問題,戰(zhàn)術上是很難彌補的……
因此,當學生毫無學習興趣時,教師常常對其施以“勸說”這味“藥”, 就是一味并不“對癥”的無效藥,如果我們又經常、反復地使用它,那日久天長了,這味藥也就如同“麻藥”了。這也就是課堂上“一片倒”現象的原因所在。
三
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因很可能就在于學校的教育與學生的學情發(fā)生了嚴重脫節(jié)。
不可否認,從表象上看,的確有很多孩子有著“學與不學都一樣,反正也是打工的命”之類的想法,即認為前途無望而自暴自棄。但事實上這并非是他們厭學的主因,至少不完全是。
從對廣大中職學生的調查中得知,首先,這個所謂的“很多”是有水分的。實際上,不僅這類學生只占了厭學生的20%,而且這之中也還有許多人只是嘴上說說,或只是為了不想讓我們對其太嚴厲而找的借口。其次,絕大多數學生在剛邁進職校大門時,都曾閃現過“退一步學點技能也好”的念頭,甚至在那20%的人中,也有很多人都會時而萌生“我要重新開始了”的想法。但非常遺憾的是,讀著讀著,他們的“念頭”熄滅了,“想法”也成了泡影。
怎么會這樣呢?原因至少有三點:
一是由于很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專業(yè)課教師不足的問題,因而用文化課來替代專業(yè)課的現象比比皆是,即使是那些已被列為國家“示范?!苯ㄔO的學校也不例外。如果僅從各“示范?!钡纳陥蟛牧仙峡矗瑢I(yè)課教師的比例無疑是“達標”的,但事實上以七拼八湊或是張冠李戴的方式來“蒙混過關”的學校并非少數。一旦我們的孩子發(fā)現了其中的“貓膩”, 并認為中職學校的學習方式和內容幾乎是初中課堂的翻版時,他們就再也坐不住了。
二是專業(yè)基礎課本來就很抽象,加之被有些不太“專業(yè)”的老師上得太死板,這就導致很多原本對某一專業(yè)課程抱有較大興趣的學生,豎起耳朵來聽老師講課之后,發(fā)現與他們內心的設想相去甚遠。如此一來,要不了幾節(jié)課,他們就恢復了老樣子,依然趴下了。因為既深奧又枯燥的專業(yè)課,對于學習基礎本就很弱的他們而言,豈能輕易學懂?而怎么學都嘗不到學習的甜頭時,他們又豈能不厭學?
三是有不少學生都認為讀職校根本學不到什么真東西。他們?yōu)楹螘羞@種想法呢?其實只要稍加推敲便知道,他們并非完全在瞎說。現實中嚴重缺乏實訓師資與設施的學校有之,有師資也有設備但卻舍不得投入實訓材料的學校更不在少數。更為嚴重的現象是,有很多學校往往不是根據自己的“家底”來開設專業(yè)的,而是只要感覺到哪個專業(yè)能招進人來,就立馬增設哪個專業(yè)。結果往往是學生被“哄”來了,但該專業(yè)的教師和基本的實訓設施卻還不知在哪里,老師們就只好用“別慌,很快就有”的說辭來應付學生了……
由此所帶來的問題是,那些原本沖著學點“東西”而來的同學,在諸如此類的學習過程中,常常被那些用以替代實訓課的理論課弄得暈頭轉向,原來尚存的那點可憐的學習欲望也就縮回去了……
四
如果,大家能認同我上面講的這些理兒,即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看作解決厭學問題的首要途徑,那么,學校教育層面上的對策也就有了。
首先是減少文化課的開課量,或者是把學生所學專業(yè)必須用到的文化知識點提煉出來,融入到專業(yè)課和實操課中去。我這么說,并非指文化課不重要,而是為了解決這群孩子在初中時就對文化課產生恐懼的問題。
或許很多老師會很無奈地說:“即使我們懂得這么做肯定有利于改變現狀,也是力不從心啊!”事實上連我這個當過很多年學校副校長的人,也只能望梅止渴,想想而已。只有校長們能這么去想并付諸行動,那才有用。
因此,我借此機會向全國的中職校長們呼吁一聲,請您別總是為“文化課減少了,文化課教師咋辦”“按學生需要排課,師資如何調配”等問題而糾結。只要您能多想想那些患上了厭學癥的孩子,他們有多痛苦;再多想想,他們要么成天吵著要“轉院”,要么就奄奄一息地躺在我們這個“醫(yī)院”里,老師們又有多痛苦,您就一定會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良策。
其次,提高專業(yè)課的開課率,同時降低專業(yè)課的學習難度。眾所周知,興趣是人生神奇的“方向盤”,一旦學生能緊握這“方向盤”,就會有一股強大的動力驅使他勇往直前。換句話說,學生患上了厭學癥,往往是由于對學習的內容理解不了,或是對學習的方式不感興趣。而沒了興趣就等于缺少了內力的支撐,這時我們再多的說教也只是一貼外敷的消炎藥而已。
因此,就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言,降低難度應是首選策略,其中尤以降低專業(yè)課的難度為重。這里有個讓孩子們回避“記憶重現”的問題。中職學生在文化課學習上普遍感到吃力,甚至有不少學生已經到了非常討厭文化課的程度,而專業(yè)課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課程內容,這使得他們往往對專業(yè)課學習抱有濃厚興趣。但如果專業(yè)課的難度降不下來,其授課方法和學習方式又與文化課學習大相徑庭,學生在課堂上就容易因為聽不懂而產生厭煩、畏難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像討厭文化課一樣討厭專業(yè)課。
再次,教改與課改都要緊緊圍繞如何提高學校的“職業(yè)化”程度開展。之所以有很多學生會認為“讀職校學不到什么真東西”,是由于很多學校的“職業(yè)化”程度還不高,其中實訓課開得太少是關鍵。
倘若我們能把“雙改”的著力點,放在如何解決孩子們摸不到“真刀真槍”的問題上,那無疑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當然,我這里只是從學校教育體制出發(fā),與大家探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和重要性,并不意味著只要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生就不厭學了。至于非體制原因導致的學生厭學問題,或是說面對學生厭學,我們在戰(zhàn)術上該如何謀劃的問題,請容我下文再談。(責編 趙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