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從泰國回來,學會了一句話:“別著急,慢慢來”。據說是跟導游韓PP學的(泰語里面哥哥的發(fā)音是PP),韓PP成天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即使是催促你上車,末了也會找補一句“別著急,慢慢來”。真得感謝溫和謙恭的泰國人民幫我教育兒子,要讓一個六歲的臭小子接受“別著急,慢慢來”的道理,家長不知道要費多少口舌,還未必能見到什么效果。
很多時候,至理名言就是一句大白話。事情就是這樣荒誕,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有很多人不懂得,再有一些人是別有用心假裝不懂得。就像北大張維迎說的那樣,多數人的無知和少數人的無恥帶來災難。在經濟發(fā)展上,品嘗過一輪輪狂躁冒進惡果的我們更應該體會到“別著急,慢慢來”這句話是多么金貴。
上期周刊,記者曾詩淇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五常大米加工企業(yè)的報道,老夫在編輯過程中發(fā)現這丫頭在報道里至少傳達了兩條有價值的信息,一是中天米業(yè)在打造品牌過程中沒有什么“奇招怪式”,二是“高端產品,中檔包裝”。
做企業(yè),坦途正道只有一條——那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扎扎實實地做好基本功,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做精做細,用一磚一石一寸一寸地把自己墊起來,才能在同行里露出頭角,積年累月,誰家功力深厚就高下立判了。所以企業(yè)經營者真正勢大力沉的勁道,往往體現在那些耐煩瑣碎,“一個都不能少”的基本建設上。當年不少人信奉那句話:“一條狗在央視溜達一圈,都能成為世界名犬”。于是就冒出了秦池、愛多等一干子“標王”。結果呢,風光無限轉瞬就變成過眼云煙。舍不得下苦功夫,希圖劍走偏鋒、一招制勝,下場往往慘不忍睹,令人唏噓。
看到“高端產品,中檔包裝”幾個字,老夫咂摸了好一會兒。這年頭,我們接觸到的像馬三立相聲說的——打開一層又一層,疊床架屋式的包裝還少么?一個包裝,表達的是一個品牌的理念(這里且不說什么“節(jié)約型社會”),一個品牌,呈現著一種生活態(tài)度,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以年收入劃分出的所謂“高端人群”,不過是一幫子寒酸市儈的臆想,至少在農產品市場上,現實中存在的“高端人群”,應該是那些講求生活品質和格調的人。而這些人的一個基本特征是——有節(jié)制地享受,理性消費。所以,適度的包裝,是品牌傳播和街頭吆喝著叫賣大力丸的區(qū)別。
選用名貴材料和最高級的語匯包裝產品常常流于惡俗,未必就能得到消費者認同。譬如一對小白領過周末,燒兩條舟山帶魚,煮一鍋上好的米飯,再點一盞燭光開一瓶干紅,人家那是在過小日子,與包裝盒上標榜的“皇家尊崇”、“帝王享受”沒有一毛錢關系,女的不指望老公生一身“伴君如伴虎”說翻臉就翻臉的毛病,男的也不樂意小清新媳婦添一重慈禧的戾氣。
法制一天天完善,游戲規(guī)則一天天建立起來,政府作為“守夜人”的職責也逐漸到位,過去那種一個經濟奇跡后面藏著一個或幾個瞎窟窿在等著填的現象會越來越少。做企業(yè),最好別忘了香港黑幫電影里那句臺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誰在環(huán)境、資源和社會上欠了賬不還,政府就得替你買單,政府不買單,一方百姓就得承擔惡果。百姓是好惹的么?所以,有些事“急不得呦,哥哥”,別著急,慢慢來,圖個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