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7-24
基金項目:2010年泰安市良種工程項目“優(yōu)質抗病食用及食品加工型甘薯新品種選育”;“十二五”農村領域國家科技計劃課題“薯類(甘薯、木薯)生物育種技術與新品種選育研究”(2012AA101204)
作者簡介:趙豐玲(1967-),女,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甘薯育種及栽培技術推廣研究。E-mail:wmc3355@163com
摘要:泰中6號具有鮮薯產量高、食用品質優(yōu)良、肉質細膩、蒸熟食味香甜、口感好、抗病性較好等特點,是一個理想的食用和食品加工兼用的甘薯新品種,2012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3年通過全國甘薯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
關鍵詞:甘薯;泰中6號;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1文獻標識號:B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2-0091-02
甘薯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保健食品,對人體的防癌、抗癌等保健作用早被國內外研究證實。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質量及食品多樣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甘薯生產對品種的要求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為適應這種變化,泰安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及時調整育種目標,選育出食用型甘薯新品種泰中6號。該品種鮮薯產量高,食用品質優(yōu)良,肉質細膩,蒸熟食味香甜、薯味濃,口感好,抗病性較好,是一個理想的食用和食品加工兼用的甘薯新品種。
1選育經過
泰中6號是以魯薯8號為接穗,以牽牛花為砧木進行嫁接,經短日照處理誘導開花,實行放任授粉,2003年獲得雜交種子;2004年種植在實生苗圃中,選出鮮薯產量為3.7 kg的單株;2005年參加復選圃鑒定,其中株系05-02鮮薯產量比對照徐薯18增產46.5%,薯干產量比對照增產26.8%;2006~2008年進行多點品比試驗,鮮薯產量和薯干產量均比對照徐薯18增產20%以上。2009年參加山東省甘薯新品種區(qū)域試驗,2010年參加國家甘薯北方區(qū)域試驗,2012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魯農審2012034號),2013年通過全國甘薯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國品鑒2013003)。
2產量表現(xiàn)
2009~2010年山東省甘薯品種區(qū)域試驗中,兩年平均鮮薯產量37 271.1 kg/hm2、薯干產量12 068.9 kg/hm2,分別比對照徐薯18增產21.97%和18.26%;2011年參加山東省甘薯生產試驗,鮮薯產量36 441.9 kg/hm2,比徐薯18增產30.04%,薯干產量11 149.2 kg/hm2,比徐薯18增產2892%。
2010~2011年度國家甘薯北方區(qū)域試驗,鮮薯產量27 381.0 kg/hm2,較對照徐薯22減產8.21%,減產達極顯著水平;薯干產量7 719.0 kg/hm2,較對照減產8.37%,達顯著水平;淀粉產量4 974.0 kg/hm2,較對照減產8.43%,達顯著水平;平均烘干率28.19%,比對照低0.05個百分點;平均淀粉率18.16%,比對照低0.04個百分點。2012年國家甘薯北方區(qū)生產試驗,鮮薯產量在煙臺、商丘和石家莊3個試點均比對照增產,三試點平均鮮薯產量36 093.0 kg/hm2,比對照增產8.89%;薯干產量在煙臺和石家莊2個試點均比對照增產,在商丘試點比對照略有減產,平均薯干產量10 209.0 kg/hm2,比對照增產5.49%;淀粉產量在煙臺和石家莊2個試點均比對照增產,在商丘試點比對照減產,平均淀粉產量6 567.0 kg/hm2,比對照增產5.58%;平均烘干率28.23%,比對照低0.66個百分點;平均淀粉率18.20%,比對照低0.57個百分點。
3主要特征特性
3.1形態(tài)特征
泰中6號中短蔓,莖蔓綠色;葉片心形帶齒,頂葉淡紫色,成年葉綠色,葉脈紫色;基部分枝8個左右;單株結薯3~4個,結薯集中,薯塊較整齊,大中薯率高,薯形長紡錘形,淡黃皮淡紅肉,薯塊萌芽性較差。
3.2抗病性
在抗病鑒定中表現(xiàn)抗黑斑?。≧)和根腐?。≧),感莖線蟲?。⊿),綜合評價抗病性較好。3.3品質鑒定及其營養(yǎng)成分
薯塊的品質可以從食味品質鑒定中初步看出。在國家甘薯北方區(qū)域試驗中,以徐薯22食味品質70分為對照,2010年泰中6號食味品質得分73.3分,2011年得分73.7分。2011年泰中6號參加了第二屆“柳絮杯”全國甘薯高產競賽活動,食用品質得分居22個參試品種的第2位。
從表1中可以看出,泰中6號的可溶性總糖、維生素C等都明顯超過了北京553。因此,可以認為,泰中6號的薯塊品質超過了食用型品種北京553。
4栽培技術要點
選用無病、生活力強的薯塊作種薯,最好選用7月上中旬栽插的薯塊。種薯要用多菌靈浸種,防治黑斑病。苗床土要求質地較好,肥力中等以上。育苗時適當增加排種量,最好采用高溫催芽、地膜覆蓋技術。
大田春薯一般4月中下旬栽插,密度52 500~60 000株/hm2 ;夏薯在7月上中旬栽插,密度60 000~75 000株/hm2。施足基肥,起壟栽培,促控結合,及時中耕除草。適宜在排水良好的田塊栽培,在平原地或低洼地應及時清溝排水。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注意鉀肥的施用。地上部分生長過旺時,葉面噴施多效唑控制徒長。注意防治莖線蟲病。
種薯在無病地繁殖。商品薯和種薯如果儲存時間較長,最好使用甘薯保鮮劑和殺菌劑處理。
參考文獻:
[1]陳炳全,張志勇 甘薯新品種龍薯3號的特性鑒定[A] 中國甘薯育種與產業(yè)化[C]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67-70
[2]陸簌韻,劉慶昌,李惟基 甘薯育種學[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8,197-198[3]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 中國甘薯栽培學[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180
[4]謝一芝,郭小丁,尹晴紅 紫心甘薯新品種寧紫薯1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06,2:43-44
[5]鄔景禹,孫近友 我國甘薯種質資源研究的發(fā)展戰(zhàn)略[J] 中國甘薯,1989,3:19-27
[6]馬代夫,劉慶昌 我國甘薯育種計劃的進展[J] 中國農業(yè)科技導報,2004,6(增刊):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