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8-12
基金項目: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糧食作物抗災群體優(yōu)化與定向減災技術研究與示范”(201203033)
作者簡介:郭凌云(1967-),女,高級農藝師,從事小麥育種研究。E-mail:guolingyun0301@163.com
摘要:
研究了不同水處理條件下矮抗58等8個小麥品種的產量、灌漿速率、產量三要素、產量性狀的表現(xiàn),篩選出抗逆高產高效小麥品種矮抗58、菏麥17、泰農18,為菏澤小麥生產品種選用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小麥;品種;篩選;菏澤
中圖分類號:S512.03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2-0008-03
菏澤市常年小麥種植面積60×104hm2以上,品種多亂雜,影響小麥產量。本研究以本地種植面積較大品種為試材,在不同水處理條件下鑒定其產量和農藝性狀表現(xiàn),檢測其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明確其抗逆能力,以評定篩選抗逆高產高效品種,為本地小麥生產應用推廣提供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山東、河南育成的8個品種:矮抗58、周麥22、良星77、良星99、菏麥17、山農22、泰農18、濟麥22。
1.2試驗設計
水分為主處理,共4個:在適墑播種的基礎上設不澆水(全生育期不澆水,進行抗旱性篩選)、1水處理(全生育期澆1次拔節(jié)水,進行節(jié)水抗旱性篩選)、2水處理(全生育期澆拔節(jié)水和開花水,進行節(jié)水豐產性篩選)、3水處理(全生育期澆越冬水、拔節(jié)水、開花水,進行豐產性篩選)。品種為副處理。主區(qū)內品種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15 m2,主區(qū)間設保護行4 m。
1.3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2-2013年度在菏澤市農業(yè)科學院試驗地進行,中高肥力,排灌方便。2012年10月20日深耕25 cm,旋耕2遍,耙透整平,劃區(qū)。10月21日用三腿耬播種,播后鎮(zhèn)壓。次年6月7日收獲。
1.4田間管理
施肥:總量為磷酸二銨261 kg/hm2、硫酸鉀231 kg/hm2 、硫酸鋅15 kg/hm2、尿素312 kg/hm2。澆水處理底施純氮120kg/hm2+追施氮(3月28日)72 kg/hm2,其余處理均為一次性底施。
2012年12月4日澆越冬水,來年4月1日澆拔節(jié)水,5月7日澆開花水。2013年2月28日劃鋤除草,3月7日噴除草劑除草,5月8日拔草。5月12日、5月20日噴吡蟲啉、氧化樂果防治蚜蟲。
2結果與分析
2.1灌漿速率分析
從開花(5月1日)開始,每隔10天測千粒重,求出每1 000粒每日增加干物質的克數(shù),即灌漿速率。5月26日大雨,5月30日籽粒灌漿停止,即為成熟期千粒重。
由表1可知,所有處理灌漿趨勢為:中期(5月10~20日)> 后期(5月20~30 日) >前期(5月1~10日)。2水和3水處理比較,前中后期灌漿速率差別很小,說明灌漿期土壤水分供應達到一定程度后灌漿速率趨于穩(wěn)定,適當控制澆水次數(shù)可以實現(xiàn)節(jié)水高產高效的目標。不澆水處理前期灌漿速率多數(shù)品種略大于其它水處理,中期多數(shù)品種的灌漿速率明顯大于其它水處理,后期灌漿速率為不澆水<1水<2水處理,說明增加澆水次數(shù)可有效提高后期灌漿速率,增加粒重。
春季干旱,不澆水處理根系下扎深,能夠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和養(yǎng)分,前期、中期灌漿速度快,后期缺水葉功能差,灌漿速度變慢。隨著澆水次數(shù)的增多,葉片持綠期延長,灌漿后期仍能保持較高的灌漿速率,形成較高的千粒重。
良星77隨著澆水次數(shù)的增多中后期灌漿速率逐漸增大,說明良星77后期葉功能好,制造養(yǎng)分多,為需水較多品種,這與3水處理產量最高相吻合。山農22各處理間中期灌漿速率穩(wěn)定且較小,隨著灌水次數(shù)的增多后期灌漿速率逐漸增大,為灌漿速度較慢品種。
2.2產量三要素分析
由表2可知,隨著澆水次數(shù)的增加,公頃穗數(shù)各處理間無規(guī)律變化;穗粒數(shù)不澆水處理最少,其它處理之間無規(guī)律變化,不澆水處理春季倒春寒嚴重,不孕小穗數(shù)多,造成穗粒數(shù)少;千粒重隨著澆水次數(shù)的增加,呈現(xiàn)規(guī)律性變化趨勢:不澆水<1水<2水<3水,說明澆水對穗粒數(shù)、千粒重影響較大。周麥22各處理間千粒重相對穩(wěn)定,這可能是抗旱性品種所具備的特點。
2.3產量結果分析
由表3可知,隨著澆水次數(shù)的增加產量呈上升趨勢,說明澆水對提高產量作用明顯。1水、2水、3水處理分別比不澆水處理平均增產20.6%、28.7%和30.7%, 不澆水處理產量低主要是春季干旱導致個體發(fā)育弱,倒春寒危害重,穗粒數(shù)明顯減少;2水、3水處理之間產量差異不明顯,原因可能是2012年冬季雨雪多,冬水作用不明顯。在2013年春季干旱、氣溫變幅較大的氣候條件下,以追求產量為目標,澆3水(越冬、拔節(jié)、開花水)的效果最佳;以追求高產高效為目標,澆2水(拔節(jié)水、開花水)的效果最佳。
不澆水、1水、2水、3水4個主處理,參試品種間均存在產量差異,說明品種本身特性是決定產量的內在因素。不澆水處理周麥22產量最高,其次是矮抗58、泰農18、菏麥17,產量最低的是濟麥22;1水處理菏麥17產量最高,其次是良星77、矮抗58、濟麥22,產量最低的是山農22;2水處理泰農18產量最高,其次是矮抗58、菏麥17、山農22,產量最低的是周麥22;3水處理良星77產量最高,其次是濟麥22、泰農18、矮抗58,產量最低的是良星99。
3結論
2012-2013年度冬前苗期土壤墑情好,光照足,溫度高,利于幼苗生長和冬前分蘗。越冬期土壤水分適宜,降溫早,冬季低溫時間長而平穩(wěn),分蘗少,凍害輕。春季返青至揚花期溫度變幅大,降雨少,是檢驗品種抗旱性、抗倒春寒的有利年份。
本試驗對不同水處理條件下8個小麥品種的灌漿速率、產量三要素、產量性狀的變化趨勢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不澆水至2水處理,隨著灌水次數(shù)的增加,產量明顯提高,2水、3水處理產量差異不大,說明去年冬季雨雪多,冬水作用不明顯;以追求高產高效為目標,澆2水(拔節(jié)水、開花水)效果最佳;菏麥17、泰農18、矮抗58綜合表現(xiàn)好,在所有水處理中產量位次都比較靠前,節(jié)水性、節(jié)水抗旱性、節(jié)水豐產性、豐產性均較好,適應范圍廣,屬于抗逆高產高效小麥品種,可在菏澤市小麥生產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郭鳳芝,劉鳳洲,郭凌云,等. 小麥抗旱性品種篩選與分析[J].山東農業(yè)科學, 2013,45(1):46-48.
[2]付亮,馬華平,程蘭蘭,等. 優(yōu)質強筋抗逆穩(wěn)產小麥品種引進與篩選試驗[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13,45(4):34-36.
[3]楊春玲,關立,候軍紅,等. 小麥抗旱育種及水分高效利用育種問題探討[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07,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