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品質量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而近年來由產品質量原因引發(fā)的一系列危害性事件,說明我國在相關立法方面還存在著種種不足。隨著中國 “入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健全完善保障產品質量的法律制度顯得尤為迫切。技術檢驗是指根據規(guī)定的質量標準、工藝規(guī)程和檢驗規(guī)范,對原材料、外購件、外協(xié)件、在制品和成品進行測量,并將測出的特性值與規(guī)定值進行比較、加以判斷和評價,以確定對被測對象的處理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產品 監(jiān)督 技術檢驗
一、技術檢驗對象以及要求
通常是加工生產的對象。有時也可檢查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的工藝參數,稱為工藝檢查,例如對工件規(guī)定的淬火溫度和時效進行的檢測。檢驗對象還可包括如評定檢驗人員檢驗工作的準確度、使用的測量器具的精密度等與生產有關的其他項目。不同的檢驗項目因采用不同的檢驗手段和工具,檢驗的名稱也有所不同。如使用機械、光學或電子量儀測量工件并取得有值檢驗結果時,通常稱為測量或檢測;采用化學或物性試驗方法檢驗時,稱為分析;靠人的感覺(視覺、聽覺和觸覺)檢查只能作出可與否的判斷而無量的概念時,稱為檢查。對產品綜合性能的評價,稱為測試或鑒定。技術檢驗工作的要求是:①質量標準必須具體化,使之達到可以進行測量、評定和判斷的程度,并應易于使有關人員掌握,避免理解混亂。質量標準可用圖紙、文字、圖片、實物樣品等的習慣形式來表達。②選擇最佳的檢驗方法,選用合適的測量器具和裝備。檢驗用的量具或儀表必須具有與產品質量標準相適應的精度。在計量和技術檢驗中通常要求所用量器的誤差應為工件允許誤差的十分之一左右。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在高精度和較復雜參數的測量中,量器誤差有時允許達到被測對象允許誤差的三分之一左右。③應將測量結果與預期的質量標準進行分析比較并作出判斷,對已檢驗的產品應作出安排和處理的結論。④把所獲得的數據加以記錄、整理、分析并作出質量信息反饋。質量分析涉及生產批量、產品的使用性能、價格和壽命等因素。質量控制的目的是力求以最小的成本生產出合格的產品,防止或力求減少廢品。
二、政府監(jiān)督與產品質量
(一)政府監(jiān)督的目的既然在于對交易秩序的控制,則應當明確,必須以有利于市場主體為監(jiān)督的前提和評判標準。對于市場的兩大主體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亞當?? 斯密的論斷頗有見地:“消費是一切生產的唯一目的,生產者的利益,只有在能促進消費者的利益時,才應加以注意”。按照這種觀點,產品的存在也正是以消費為前提的,那么對產品質量進行監(jiān)督的最終落腳點即在于是否促進了消費者的利益。適用性與安全雖然都是產品最重要的屬性,而對于消費者,產品質量的適用性影響生存質量,產品質量的安全卻關系到生存本身,安全顯然重于適用性。所以為了對產品質量合目的地進行監(jiān)督,不能對兩者等而視之,尤其是在生產者與消費者利益發(fā)生沖突時,這一原理要求法律側重保護處于相對弱勢的消費者。
(二) 在現行調整產品質量的法律框架下,產品質量監(jiān)督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行政監(jiān)督,由政府主管部門行使法定職權對產品質量進行抽查檢驗,或在接到舉報后對違法經營者進行查處;二是消費者自行監(jiān)督,舉報產品質量違法,為政府管理行為提供線索,或者要求生產者承擔對自己造成損失的法律責任。這兩種監(jiān)督在性質上是相區(qū)別的:前者的要害在于權力的界限,即在什么范圍內實施監(jiān)督;后者則在于政府管理體制是否為消費者提供了辨別產品質量的足夠信息。由此可以判斷現行制度是否合理。
(三) 現有規(guī)定的主要特點在于,對于因產品適用性和安全性帶來的不同后果并未區(qū)分,至少是并未作出明確的區(qū)分,這導致了各主體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模糊,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后果。
三、現行體制影響市場主體的必要自由,微觀層面影響產品質量的提高,宏觀層面則在相當程度上阻礙經濟的發(fā)展
從理論上講,市場經濟的各種主體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都享有充分的自由,包括生產的、買賣的自由,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條件之一。生產者生產什么樣的產品是他的自由,正如毀壞自己的財物而未影響到他人時,法律不得追究;對于公開宣稱自己的產品質量不是很好的人,只要不涉及公共安全,法律就不應過問。而從消費者的角度,在質量沒有安全危險而對銷售產生影響的幾種情形中,除了質次價高是非理性的之外,質次價低,質優(yōu)價低,質優(yōu)價高,正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如果消費者愿意選擇質量較差的產品,那也是其自由,他人無權干涉。在自由競爭的框架中,生產者的自由與消費者的自由經過博弈會達到恰當的平衡。政府強行劃定的質量標準,既不一定符合消費者的消費目的,更侵犯了其消費意志的自由。
這樣,生產者難以充分競爭,消費者也難于得到合意的產品,必然影響市場經濟發(fā)展?,F行體制下產品安全性的相關信息,對一般消費者而言難于充分獲取,極大地影響了消費者的辨別能力,損害到消費者權利中最根本的安全和健康權。以電氣產品安全為例,消費者幾乎不可能獲知合格生產商名錄,進行相關消費時就缺少了最重要的信息。
四、現行體制下產品質量評價體系難以實現自我更新,消費者受到“合法侵害”的悖論時時發(fā)生
技術進步在安全方面一般體現為對消費者保護程度的加強,但高技術可能意味著高成本,如非有特別的原因,現行體制下經營者一般不會主動去采用高技術,盡管對于消費者而言,由安全性引起的損害往往較之于由適用性引起的損害要大得多,但生產者法律責任承擔方面卻沒有很大的區(qū)別。如,產品質量法規(guī)定的產品責任重要構成要件之一是產品缺陷,而對于缺陷的判斷,盡管作為兜底條款有“缺陷是產品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的規(guī)定,但一般情況下是以相關強制性標準為依據的,那么生產者即可以其產品符合標準而進行抗辯,即使對消費者造成了損害也不承擔法律責任。這樣,一方面產品質量的提高缺乏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權益也難以得到充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