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新課程標準的修訂,讓我們從頂層設計中體會到了三維目標的重要性,更體會到了優(yōu)化初中物理教學的具體途徑:學習興趣、實踐意識、分析習慣、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能力?!斑^分突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已經不合時宜了,因為現在的信息社會,知識的缺乏隨時都可以補足,但是興趣的缺乏、意識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態(tài)度和習慣的錯誤,不是短時間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響整個高中階段,甚至于一輩子?!边@段文字不是筆者的自創(chuàng),而是江西省特級教師黃恕伯先生在題為《初中物理教學頂層設計的思考》報告中提出的。
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是放在第一位的??梢哉f,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初中物理課程的首要目標,我們必須通過教學措施落實“興趣”目標。方式和手段是多樣化的,實驗激趣就是其中的一種方法,所以筆者在此想重點談談用實驗引入的方法,如何做到激趣的同時又能引思,發(fā)揮實驗的魅力,達成“興趣”目標。
案例一:《磁體與磁場》一課的引入課堂實錄片段
師:“老師先給同學們表演一個小魔術。這是一支‘圓珠筆’,這是一張百元紙幣。下面呢,老師就用這支筆,先把這張百元紙幣戳通!”(神秘狀)
(學生發(fā)出唏噓聲,好奇)
(老師拿紙幣出來,完好)
師:“這張紙幣上應該有個洞吧!為什么沒有呢?”(慢點講)
(學生驚訝)
師:“等學了今天的內容之后我們再來揭開這個秘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磁體與磁場》?!?/p>
案例二:《物質的比熱容》一課的引入課堂實錄片段
師:“上課前,老師想給大家玩一個點火游戲,大家想不想看?。俊鄙骸跋?!”
師:“這里有2根筷子,一根是竹子做的,一根是金屬筷子。我請一位同學來幫我一起完成這次點火。我用一個酒精燈來同時加熱這兩種不同物質做成的筷子。大家一起倒數15秒,好嗎?”
(看現象,金屬筷子將火柴點燃了,竹子筷子沒有點燃火柴)
以上所舉的兩個案例都是筆者在新授課過程中創(chuàng)新的兩個小實驗,不是教材本身提供的,但是這兩次引入的效果卻超乎尋常的出彩。由此我也進行了反思,發(fā)現在我們身邊其實隨手可以拿來做實驗的“道具”真的很多,我們身邊的教學資源也不少,很多新、奇、特的物品都可以為我們的課堂增色。比如:在講授大氣壓強的時候,我們可以拿一個有兩個內膽的茶壺,內部分別倒上牛奶和咖啡,外表看上去很普通,老師引入時可以像變戲法一樣的一會兒倒不出來,一會兒卻能倒出牛奶來了,可是一會兒卻又變成了倒咖啡,接著想倒一杯牛奶就牛奶,想倒咖啡就是咖啡……這些魔術道具也好,自制道具也罷,都可以用“情理之中”的原理來解釋“意料之外”的現象,這就達到目的了。
用來引入的實驗有什么要求嗎?筆者認為應該滿足這樣幾點要求才是合適的。
(一)時間不宜過長,做到點到為止
以上筆者提供的案例時間都很短,一般在一分鐘左右為宜。時間過長不僅會影響這堂課的重點內容的達成,還會讓人懷疑指向學習主題的有效性不夠。
(二)有可觀賞性,現象一定要明顯
比如,在《平面鏡》一課中,蘇科版教材上有一幅圖片“澆不滅的蠟燭”,教參配套的光盤上也有這個視頻。但教師如果想親自演示這個實驗就會面臨一個問題,直接在講臺上演示,學生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沒有了觀賞性和神秘感,這個引入就沒什么價值了。如果就是看一下課本的圖片,也沒有起到激發(fā)興趣的作用。所以筆者進行了一個改進,取兩支相同的短蠟燭,點燃玻璃板前的一支,另一支放入燒杯中,將燒杯放在玻璃板后面,調整位置使燒杯中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重合,用筆記本電腦的攝像頭對準玻璃板后面的燒杯和里面的蠟燭,正好把點燃的那支蠟燭也遮擋了起來(當然還要做好必要的遮擋和保護措施)。再通過教室里面講臺上的多媒體設備,用大屏幕投影給學生看,通過老師親手表演的“澆不滅的蠟燭”,不僅現象很直觀明顯,而且比看圖片或者視頻更有觀賞性,學生更喜歡。
(三)激趣的同時要能引思
用來引入的實驗,老師一般會選擇趣味性比較強的魔術、游戲等活動,學生往往會感到新奇有趣,課堂氣氛也往往會比較活躍,學生的思維也會比較開放。這時教師一定要把有趣的活動有效地指向我們的學習主題,這就要我們教師所選的實驗原理應單一,目標指向較為一致,但是要制造“意料之外”的現象。同時設計好你的引問和設問,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我們要研究的學習主題上,而不是游離于課堂教學內容之外胡侃亂發(fā)散思維。
另外,用實驗來引入一堂新授課,不僅僅是激發(fā)興趣這么簡單,要用足用好這個實驗,還需要教師在適當的時間要適時的“揭秘”。學生被這“意料之外”的現象吸引著開始了這堂課的學習,帶著好奇心注意著老師的問題并跟隨著老師的引領。在水到渠成的時候,教師應適合進行揭秘。比如:在《磁體與磁場》一課,筆者在完成“認識磁體”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就進行了魔術揭秘活動,在學生面前再現了魔術的過程并進行了揭秘,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筆者又將另外一個魔術繩也進行了揭秘,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身邊存在很多這樣的物理現象和物理知識。而揭秘的環(huán)節(jié)也正是物理與生活、物理與社會的聯系,正是學以致用的好時機。根據美國凱勒教師的ARCS模型理論,這時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了強化,學生會覺得物理的學習對我的生活會帶來歡樂而且是有用的,可以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習興趣。
最后,談談小實驗的設計來源。筆者認為,引入的小實驗,可以是選自課本上的有趣的活動,也可以將看到的有趣的圖片改變成鮮活生動的實驗,還可以是教師的自創(chuàng),來自于生活中的改裝等等??偠灾?,只要能達成課標的“興趣”目標的小實驗都能用來服務于我們的課堂,只要能有效指向我們學習主題的小實驗都能為我們所有。當一名有智慧的教師就一定能創(chuàng)設活潑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