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泉映月》這篇課文,生動地描述了民間藝術(shù)家阿炳的艱難身世和創(chuàng)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在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中,我抓住“情感”這條線,通過創(chuàng)設(shè)育情,悟情,抒情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全方位地感受阿炳熱愛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關(guān)鍵詞】培養(yǎng)情感悟情抒情深化情感 1走進文本,培養(yǎng)情感
1.1音樂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優(yōu)美,聽完樂曲后提問:剛才同學們聽到的是一首什么樂曲?(揭示課題并板書)接下來讓學生讀題質(zhì)疑,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和疑惑。如:是誰創(chuàng)作了這首樂曲呢?為什么課題叫《二泉映月》?等等。以此來建立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1.2阿炳簡介
同學們對阿炳有什么了解呢?出示阿炳的圖像并伴以師生對話。資料補充:阿炳的母親因為出生低賤,在阿炳四歲的時候就被迫自盡了。阿炳的父親是一位道士,人稱“鐵手琵琶”,在母親死后阿炳就被送到道觀,受世俗的影響只能稱父親為師父。在二十一歲時患眼疾,到三十四歲雙目完全失明,被道觀趕了出來,從此被迫以沿街賣唱和演奏樂器為生。通過對話讓學生感受阿炳苦難的身世、坎坷的經(jīng)歷,激發(fā)學生對阿炳的同情之心,為走進文本、走進阿炳的世界奠定了情感的基礎(chǔ)。
1.3激趣閱讀
阿炳這位民間藝人為什么能夠創(chuàng)作出這樣動人的樂曲的呢?《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中又飽含了阿炳的哪些情感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這樣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情感,還能激發(fā)學生走進阿炳和文本的愿望和沖動。
2理解重點語句,強化情感
2.1想象育情
“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闭归_想象:他是怎樣賣藝的?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假設(shè):也許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雙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樣賣藝的?也許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暴雨天,阿炳是如何賣藝的?也許在炎炎的酷日下,阿炳正在做什么?也許……還有很多也許……)此時他心中會想些什么?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說說阿炳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坎坷)引導學生走進阿炳生活的世界,通過合理想象感受阿炳所承受的磨難和生活的艱難,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2.2理解悟情
師: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再一次來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靜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出示課文中的插圖)這個時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把這些話畫出來,再讀一讀,體會一下。(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
“……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誰在嘆息?為什么嘆息?誰在哭泣?為什么哭泣?誰在傾訴?傾訴什么?誰在吶喊?吶喊什么?用一個詞概括這長長的三句話(坎坷)。這一部分的教學重在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引導學生深入阿炳的內(nèi)心,感受他的感受。
2.3設(shè)疑感情
師問:為什么小時候阿炳在二泉邊聽到的只是淙淙的流水聲,多年以后在二泉邊聽到的是嘆息、哭泣、傾訴、吶喊?(與阿炳坎坷的經(jīng)歷和苦難的人生相聯(lián)系)引導學生明白音樂和生活體驗之間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思維,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2.4配樂動情
在學生對阿炳有了一定認識的之后,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學生用一句話簡單地說出感受,如:從音樂中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的表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然后讓學生自由讀文,畫出描寫琴聲變化的語句和琴聲所表達的豐富內(nèi)涵的語句。“走近阿炳,走進阿炳”,進一步體會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領(lǐng)會阿炳在樂曲中表達的對命運的抗爭,對音樂的熱愛,對未來的向往,對家鄉(xiāng)的熱愛的各種復雜情懷。
2.5朗讀抒情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配樂朗讀,在朗讀中使學生融入文本的情境中,與阿炳一起嘆息、一起哭泣、一起傾訴、一起吶喊,讓文字融入心靈深處,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化入瑯瑯的書聲中,深入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樂曲的旋律美,達到身臨其境的境界。
3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3.1就這樣,一首不朽的樂曲誕生了。
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聽到《二泉映月》的時候說,這首曲子應(yīng)該跪下來聽,想一想:他為什么這樣說?他跪的是什么?(跪的是對命運的抗爭、對光明向往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今天的我們該怎樣去聽《二泉映月》?
3.2同學們,阿炳用他那苦難的人生、動人的音符譜寫了一部如此不朽的作品。
此時此刻,你能用一兩句話來表達我們對阿炳由衷的敬佩?學生自由抒懷,實現(xiàn)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
板書設(shè)計:
二泉映月
聽到 :嘆息 哭泣 傾訴 吶喊
感受 :熱愛生活 熱愛音樂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是學習者接近、理解、感受文字魅力的過程,如何引導學生去真實地體驗這個過程呢?在本案中,我抓住“情感”這條線索,為什么以此為主線呢?我認為文章的情感就如同一個人的靈魂,沒有靈魂的個體就是一副空殼,本文中想要深入的了解阿炳,就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和阿炳之間的感情入手。通過細讀文本、傾聽樂曲、反復朗讀幫助學生去汲取、去感受,直到最后感同身受。【參考文獻】
[1]楊樹亞.輕撥復捻皆成曲,低吟淺唱總關(guān)情—名師執(zhí)教《二泉映月》精彩片段賞析.語文教學通訊.2007 .(5).32—36.
[2]錢明輝,耿夕琴.從王崧舟的《二泉映月》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品味”.教學與管理.2006.60—62.
[3]楊世梅,張勝杰.激情 悟情 抒情—《二泉映月》教學設(shè)計談.宜春學院學報.2005.225.
[4]沈丹,張引娣.用“讀”演繹語文的精彩—特級教師王崧舟經(jīng)典教學片段賞析.走進名師.200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