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問題由來已久,自從有人類經濟活動記錄以來,人們就開始了與貧困作斗爭。它既關乎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同時也牽涉到未來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對貧困問題的研究便成了經濟學領域的一個永恒的話題。本文以湖北恩施州為例,運用擴展線性支出模型(ELES),分析2006-2009年的農村人均純收入和消費支出數據,從而計算出恩施州的實際貧困線,最后給出相應的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貧困線;擴展線性支出模型;民族地區(qū)
一、 關于貧困理論的文獻綜述
對貧困理論的研究由來已久,追溯至古典時期,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一書中就已經對貧困理論進行了探討,馬克思在《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也分析和發(fā)展了貧困理論。后來的發(fā)展經濟學的羅丹、納克斯、繆爾達爾,主流經濟學的馬歇爾、奧肯、薩繆爾森,福利經濟學的庇古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對貧困理論進行的創(chuàng)新和拓展。對貧困概念的創(chuàng)新和拓展。
福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阿瑪蒂亞·森認為,貧困是一種對基本可行能力的絕對剝奪,而可行能力是一種實現諸多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這里的自由包括免除饑餓、疾病等的基本可行能力,以及享受政治權利等方面的自由。而能力的貧困就是人們在享受政治權利、公共醫(yī)療服務、免除饑餓等能力方面的缺失。能力貧困理論不同于傳統(tǒng)的貧困理論,傳統(tǒng)的貧困理論往往集中于收入低下,而能力貧困理論則聚焦于可行能力的被剝奪以及由此產生的激勵機制的扭曲。因此,收入的不平等、性別歧視、公共教育設施的匱乏等,便被納入了基本可行能力的范疇之內,構成了森的貧困理論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貧困產生的原因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認為,貧困產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也就是說,在剩余價值規(guī)律支配下的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必然產生工人廉價出賣勞動,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的現象,其結果是整個無產階級必然處于貧困的狀態(tài)。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生活狀況的每況愈下,在貧困線上掙扎,“是伴隨資本積累發(fā)展的無產階級貧困化的明顯趨勢”。馬克思的巨大貢獻在于,突破了古典經濟學家和庸俗經濟學家的理論底線,把貧困產生的根源歸結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并提出了根本性的解決方法,即消滅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消滅雇傭勞動制度。
二、 貧困程度度量方法的歸納
(一) 現有的貧困度量方法
在測量貧困水平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貧困人口指數(也即貧困發(fā)生率)。二是貧困差距(也即收入缺口),貧困人口收入與貧困線標準收入之間收入差的總和,反映了貧困者的貧困程度。三是基尼系數。以上的貧困衡量標準均為傳統(tǒng)的常用方法,但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性,這些僅是一些反映了多數人生活狀況的平均數,而忽視了福利分配的狀態(tài)。為了彌補這些理論缺陷,阿瑪蒂亞·森根據單調性公理,弱傳遞性公理,核心公理,構建了森的貧困指數。森的指數闡明了描述收入分配的洛倫茲曲線和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數之間的關系,并給出了社會對不同收入分配的偏好次序。
(二) 擴展線性支出模型(ELES)
擴展線性支出模型是由Luich提出的,為了彌補LES(線性支出系統(tǒng))在測量上的缺陷,其基本原理是:將人的消費需求分為基本消費需求和根據個人偏好選擇的超額需求。
(三) 與國家貧困線的比較
根據2000-2009年的國家貧困線,與恩施的實際貧困線相比較,我們會發(fā)現2006-2009年恩施的貧困線高于國家的貧困線水平。由于各個地區(qū)的消費水平和收入水平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如果繼續(xù)按照這種“一刀切”的方法來確定各個地區(qū)的貧困水平,就會使得各個地區(qū)的扶貧資源得不得充分利用,使得本該得到幫助的人的不到相應的支持,這必然影響到我國的扶貧攻堅任務的進行。
四、 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 結論
1、結論
通過ELES法,我們發(fā)現2006-2009年恩施州的貧困線基本穩(wěn)定在2000元左右,高于2009年國家的貧困線1196元。從而,我們可以說國家的貧困標準與恩施州的實際情況不相吻合。如果根據國家的貧困標準制定相應的扶貧策略,將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 政策建議
《2011-202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提出了我們未來10年扶貧開發(fā)工作的整體目標,即到2020年,穩(wěn)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qū)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fā)展差距擴大趨勢。
根據《綱要》提出的總體目標,我們可以把未來扶貧的政策目標歸納為保障民生、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三大類。下面,我們將結合恩施州的具體情況,圍繞著以上三類目標,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1、 打造戰(zhàn)略性產業(yè)鏈,建立長足的經濟發(fā)展動力
產業(yè)能力既是區(qū)域自我發(fā)展能力的核心,也是消滅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徑。根據恩施的地理環(huán)境和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特點,應該建立以旅游業(yè)為主導的生態(tài)型現代產業(yè)體系。引進戰(zhàn)略投資者,整合區(qū)域內的旅游資源。具體做法可以是先整合各個旅游景點,形成以運營公司為單位形成若干個旅游景點圈,然后個運營公司通過交叉持股的方式實現景點圈之間的對接與整合,最后以精品旅游線路項目運作方式實現片區(qū)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一體化。
2、 發(fā)展特色農業(yè),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特色農業(yè)則要加快“一村一品,多村多品”,“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模式,以龍頭企業(yè)帶動特色農業(yè)的規(guī)?;l(fā)展。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
參考文獻
[1]彭長生:安徽省城鎮(zhèn)貧困線的測度及貧困狀況分析—基于 ELES方法,統(tǒng)計教育[J].2008(9)
[2]李小云,李 周,唐麗霞,劉永功,王思斌,張春泰:參與式貧困指數的開發(fā)與驗證,中國農村經濟[J].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