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進入了深水區(qū),對中學美術教學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將德育智育與美育有機結合成一體。美術教育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我們要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思想,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
【關鍵詞】課改深水區(qū) 美術教學 審美教育 尚美素質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我們要讓學生成為美術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現代建構主義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主要構建者。在美術教學中也應如此,改變以往的知識傳遞方式,讓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起來,實現知識的多向互動,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成為美術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吸取知識,更深刻的理解所學的內容,更好的指導學生的創(chuàng)作。
因此,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與主動權,讓學生在探索中掌握繪畫的基礎知識,提高審美情趣。
二、 全方位進行藝術欣賞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當代中學生思維敏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新事物有探索精神。為此,我們應在教學中加大了現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課時數,并進行對比教學,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現代派作品如何認識、如何欣賞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
另外,美術欣賞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應多層次、全方位地進行。例如,舉辦全校性的美術作品展覽,包括名家作品和學生作品展覽;都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三、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參與意識,采用討論式和問答式的教學方法,這樣教師給了學生極大的自由,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很高。例如,立體派美術作品欣賞的教學。教師重點介紹立體派的代表人物畢加索的作品:畢加索依靠主觀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追求客觀對象立體構造所具有的美。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來準備畢加索生平立體派的作品,并制作成幻燈片的模式一輩課堂教學使用。上課時,學生可以發(fā)揮主體的作用,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立體作品的特征,以及它產生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之間相互探討,最后由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適機進行小結,首先,立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畢加索;其次,產生地點:法國;最后,表現形式和產生的思想來源:把物像分解成幾何形體切面再互相重疊。它的產生和后期印象派塞尚熱衷于表現客觀對象的體面結構的創(chuàng)作思想密切相關。
教師經過提問、解答,并結合放幻燈片,把立體派作品和其他流派的作品進行對比講解,達到了使學生感受深刻,能初步闡述立體派作品的特征和內涵,能用正確的觀點分析作品的目的。
四、通過美術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
學生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掌握一定的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一定的美術修養(yǎng),對今后工作將有積極的作用和重要的幫助。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正處于發(fā)育階段,屬于從少年向青年過渡時期,他們求知欲強,可塑性大,在這過程中,要系統(tǒng)的加強美術知識的教育,以及在美術課程中的技能訓練。美術本身就是直觀形象的視覺藝術,它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為:富有感情的色彩、鮮明生動的造型和直觀感人的藝術,這些對于發(fā)展中的青少年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yǎng)和審美感能力,增強他們對美術知識的熱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讓青少年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美術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要厚積而薄發(fā),要從文學、詩歌、音樂等方面汲取營養(yǎng),開擴學生的眼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陶冶學生的情操,不斷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yǎng)。
五、中學美術課通過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審美教育對人們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歷來被許多有識之士所認識。我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曾這樣說過:“能用作畫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生,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贝藶樗囆g的最大效用。所以說在中學教學課程里,美術課是提高學生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美術課是普通中學的一本基礎文化課,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使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得到提高。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隨處可見,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和欣賞到這種美。因為我們天生不具有認識美、發(fā)現美和鑒賞美的能力,這是需要后天通過學習和培養(yǎng)才能做到。而且每個人的審美能力是不同的,甚至差距很大。要增加審美素養(yǎng),就必須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斷積累和升華對美的體驗。
此外,中學美術教學通過審美教育對智力發(fā)展也起著促進作用。美術教學通過具體形象如線條、色彩、形體、結構、空間等繪畫語言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
而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美術課堂中涉及到的知識廣泛豐富,歷史知識和民俗知識都涵蓋其中,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也同時吸收了各方面的知識,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容量,對發(fā)展智力有很大的幫助。
六、結束語
由此可見,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與主動權,讓學生在探索中掌握繪畫的基礎知識,提高審美情趣。美術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樂觀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實、更豐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教學中教師合理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與教師和同學進行積極的討論與交流,主動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在積極的狀態(tài)下掌握美術的繪畫基礎與繪畫技巧,為今后的美術創(chuàng)作打下了基礎。中學美術教學對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他們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辨別能力, 陶冶其道德情操,這無疑對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