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實踐的過程,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首先要把學生的藝術實踐重視起來,給學生更好的獲得自己的審美體驗、更快的走進音樂、了解音樂,掌握演唱技巧、技能,提升音樂鑒賞水平與能力提供必要的條件。
【關鍵詞】音樂教學 方法研究
通過幾年來,我對音樂教學的研究,對照新的教學理念審視自己的音樂教學,覺得需要否定和改進的東西太多了,現(xiàn)就我的幾點反思歸納如下,以求同行共勉。
一、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
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領會、把握不是單靠老師講解就能完成的,當然,老師的點撥與指導是很重要的,但是缺乏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感悟、內化的認知過程是不行的,然而這個過程是老師不可替代的。音樂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任憑老師講解的再精細,演示的再規(guī)范,強調的再到位,指導的再得法,不讓學生去親自實踐,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是難以達成的。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常常有一種對學生不信任、不放心的心理,生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總是喜歡反反復復的講,一遍又一遍的教,不停的示范,不斷的強調,一節(jié)課下來,自己累得彎腰,學生卻在那兒逍遙,學生能夠掌握的東西甚少,教學效果甚微。認真反思我們的教學,雖然我們出了力,流了汗,盡了心,但是我們投的卻是是無用功。因為我們違背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實踐出真知的認知規(guī)律,于是會遭到“規(guī)律”的懲罰!
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就是要給學生一份信任,這樣就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有疑惑、缺漏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點撥指導,使學生少走彎路,獲得成功。
二、音樂課是需要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但決不能把它上成興趣課
人的天生是沒有興趣的,而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而產(chǎn)生出來的,這樣的需要是一個人行為的基本動力來源,一個人總會對他需要的事情感到有一定的興趣。學習的興趣則是來自對求知欲望的需求,但是求知欲望跟喜歡美好、美麗的事物則是人的天性,這個興趣所產(chǎn)生的動力可以推動一個人去做任何事情。音樂跟生活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廣泛,對于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在現(xiàn)代科技跟現(xiàn)代經(jīng)濟全面的發(fā)展之下,音樂教學在可以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切獨有的作用。在人類文化的傳承里音樂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載體,中華民族的音樂更是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學習我們民族音樂可以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文化,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學習更為廣泛并豐富多彩的世界各種民族音樂,則可以拓展文化視野,還可以加深我們對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所以,一種好的音樂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一個更為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來說,都是非常必要切意義重大的工作。
音樂是有思想性、藝術性和審美性的,如果把音樂課上成了興趣課,那就大打了折扣,不但學不好音樂,反而會誤導學生,讓學生認為音樂課就是聽聽、唱唱,沒有作業(yè),沒有負擔的開心課。
三、音樂課不是只回答問題,而要師生互動交流
讓學生被動地回答教師所提的幾個問題,是不能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而達到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也體現(xiàn)不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當前,大多數(shù)學生有問題不問老師,老師出于無奈和節(jié)省時間,只好提一些主要性的或關鍵性的問題向學生發(fā)問,看其掌握的如何?答來了,受表揚,請坐下;答不來學生遭批評,老師接著再講解。學生被動學習,不去質疑問難,究其原因是教師造成的,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上講解的多,提問的多,替代的多,給學生“現(xiàn)成飯”的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成問題的條件和機會少,搭建解決問題“支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少,長此以往,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惰性,學生哪來得主動求知、質疑問難、創(chuàng)新思維呢?
反思我們的教學,提醒我們必須悅納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的錯誤,讓學生大膽實踐,在錯誤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在改進中提升。我們應該懂得,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是正常的,是不足為怪的,不要一見學生出錯就去責怪與批評,由認知錯誤到認知正確,由不熟練到熟練,再由熟練到技能、技巧的掌握,是需要有時間和內化過程的。不要認為教師講過了,表演了,示范了,學生就不會出錯。要追求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和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主動求知的好習慣。因此,讓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求知,是我們教學工作的一大任務。
四、缺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是低效的,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是不矛盾的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體驗、探究知識與技能的前提,是不可或缺的,沒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參與,就等于人沒有了靈魂。什么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音樂鑒賞和評價,健康向上的審美觀的形成,積極樂觀態(tài)度與高尚情操的培養(yǎng),都將會變?yōu)榭赵?。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抓落實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必須到位到人,不能檢查幾個學生就了事。教師要發(fā)揮“小助手”和優(yōu)生的作用,不能有遺忘的角落,不能有“濫竽充數(shù)”的溫床,誰會誰不會教師要清楚,補救措施要跟上,對學生的發(fā)展做到“下要包底,上不封頂”。
面向全體學生教學就是要我們去關愛和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不放棄一個學困生。讓學生人人參與學習,積極主動地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材施教是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天賦、認知水平進行教學,達到分層推進各有收獲。事實上,“一刀切”、“齊步走”是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是會扼殺學生個性的,是不能實現(xiàn)“培優(yōu)、扶中、轉差”的。
參考文獻:
[1]王次召.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寧一,楊和平.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丈獻卷[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1997.
[3]袁靜芳,姚亞平.音樂學文集[C].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2000.
[4]于潤洋.音樂學丈集[C].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