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作文教學,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感覺——難。我在和同事學生交流中發(fā)現:大多數小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缺乏自信,缺乏主動、缺乏激情,學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實感、缺乏個性、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尤其是對現實生活觀察不夠。生活、語言積累貧乏是最普遍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很多同學由于作文時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怎樣才能寫出精彩的作文而感到苦惱。他們在描寫人物時,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大人還是小孩,用的都是“紅紅的臉蛋兒”、“烏用的頭發(fā)”、“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千篇一律,沒有個性特征。
作文教學如何組織,目前的形式總體上還是“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起草、 謄正——教師批改——教師評講”的教學結構。學生缺乏研究體悟,作文不是情動而辭發(fā)”而是“代圣人立言”,教師一開始就把學生置于完全被動的地位,諸多束縛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遭性。
作文評價更是令教師頭痛的事,評語程式化,說來說去就是那么幾句話。很多教師不能充分指導學生自評和相互評價。而是以自己的主觀認識衡量學生的感受,將作文改得一塌糊涂,學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對老師來說,每周面對一大摞作業(yè)本,精批細改,費盡心血,卻收效甚微。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技術的應用普及,打破了傳統的學科界限,信息化教學以其廣闊而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多維的教學時空等獨特的優(yōu)勢,對傳統教學的教育目的、內容、形式、方法構成了強大的沖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構建了新時代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無限的信息環(huán)境中,獲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并相互交流、合作研究、主動學習。為此我進行了嘗試,將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為傳統作文教學,開辟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一、創(chuàng)設情境,做到有話可寫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軟件提供的圖像、動畫、活動動影像等圖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課本上的靜上靜止畫面,讓學生“看情境講述”或“看情境寫話”。由于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情境比課本上的圖畫更生動更其實,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主動觀察的欲望,因此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例如,為了訓練學生抓住人物動作描寫的能力,我從網上下載各種動作場景, 引導學生反復觀看,仔細體會人物的動作。由于這事情景的生動再現,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看得特別認真,都爭著說、搶著說。我則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有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guī)律, 采用不同的觀察方式,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以提高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與此同時我還積極啟發(fā)學生進行想象,在想象的孩礎上采用先“局部分說”“后整體總說”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口頭講述。這樣既可貫徹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使學生不會感到有壓力,又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講述或寫作的機會,即主動進行進言文字表達的練習機會。還有,在指導學生寫狀物文時,我運用多媒體展示小動物的外形以及它吃食、行走、嬉戲等情景,并對小動物的“頭——身子——尾巴”進行鏡頭定格,此時我啟發(fā)學生用比喻的句子來描述頭部,當學生把小動物各部分都進行了生動、具體的描述后,再回到整體上來。這樣,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并按“整體——鬧分——整體”的順序進行細致的觀察,展開想象,由說到寫,學生對寫作文就不再無話可說了。
二、自制課件,應在學習情趣
現在作文教學的另一弊端就是缺少語言環(huán)境和場所,對此,我根據習作內容自制課件,使語言材料更加形象。如:在學習小學語文第八冊《記一次活動》時,我將學生跳大繩的照片制成幻燈片,當同學們看到自己在照片中出現時,學生們既驚喜又興奮。隨后我引導學生先觀察自已在跳大繩過程中的動作,再觀察其他同學的動作。最后,學生每人都能詳細地復述出當時的活動場景,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三、巧用多媒體,輕松評議批改
傳統的作文批改通常是由老師來完成。一句一段批閱,費了不少心血,改的眼花繚亂,發(fā)下去學生卻往往看也不看。如果將信息技術與作文評改整合起來,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多媒體教室里,教師可選擇學生中的優(yōu)秀作文或有典型錯誤的作文呈現在大屏幕上,指導學生共同賞析和評議。如:小學語文組第十一冊中選擇一個人寫一篇作文,我挑選出一篇不太理想的作文投射到屏幕上,同時出示評改目標:(l)畫出錯別字、病句和不當的標點;(2)指出本篇習作的長處和不足。學生默讀思考,教師巡視,不時輕聲指點。然后共同交流,最終完成批改。幾次下來,學生就基本掌握了作文批改的方法。于是我就運用“小組合作”評改習作三個人一組,中間一人持本,三人共同研究,作者及時在本上記錄。小組初次評改后,我選出兩篇較好的習作,投射到大屏幕上,由全班同學評價。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調動了學生的習作興趣,更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配置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遷移。如果習作課總是用課件、大屏幕,時間長了,學生也會感到厭倦。因此,我通過整合學校已有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利用微機室電腦上習作課,在網上尋找資料、閱讀范文等等,甚至把自己的文章放到桌面上讓其他學生閱讀、批改。在鼓勵的話語中,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學生們全神貫注地進行創(chuàng)作。熟悉的人物模樣、獨特鮮明的個性特征、學生們的純真情感在屏幕上頻頻呈現。此時,我通過網絡可以隨意同取任何一個學生的“創(chuàng)作”在大屏幕上展示,通過遠程監(jiān)控和遙控輔導加以表揚與指導,個別化教學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在興奮與忙碌中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信息、選擇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fā)了情感,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也為寫作了鋪墊、教學效果甚佳。
情息技術與小學作文教學整合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單一媒體、單一感官刺激、孤立研究或字面上的學習,使大門緊閉的作文過學課堂的射進了和煦的陽光,它對學生的誘惑更是難以抵御的。寫作素材的感知與搜集、習作指導、資源共享、評價批改等整個作文教學過程都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學生在這這個過程中大展身手,不僅提升了學生獲取、分析、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時代意識,使更多學生的自信在按鍵流淌,靈感在指尖激蕩,文采在網絡中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