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90后”大學生隨著身心的成長和環(huán)境的改變,必然會引起入學適應問題,本文闡述了“90后”大學生的特點,淺析了入學適應問題存在的原因,針對解決“90后”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90后”大學新生 入學適應問題 問題淺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5(b)-0210-01
在新生入學后,他們要重新面對的是新的學習、生活和人際環(huán)境,沒有父母羽翼的呵護,他們要試著自己去飛翔,但是很大一部分新生并沒有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過在進入大學之前。很多新生會因為不會照顧自己、不懂為人處世而在入學后苦惱、焦慮,很明顯是自理能力不足,因此,大學生入學后適應新環(huán)境、新生活的問題很突出,高校應該高度關注,所以對這一問題的分析、探討就更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1 “90后”大學新生的特點
如今的大學生大多出生在90年以后,這個時代是一個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科技與他們的生活惺惺相惜,他們接受新生事物快;有很強的求知欲,但是經(jīng)受挫折的能力弱;思維較為活躍,個性張揚;有著開放的思想,豐富的情感;追求時尚,追求另類[1]。“90后”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缺少熱情和理性思考,面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時會比較主觀、片面、固執(zhí),容易迷失自我?!?0后”的大學生普遍缺乏遠大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缺乏信仰,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講就是站在煩惱中仰望幸福[2]。
2 “90后”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的現(xiàn)狀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
2.1 學習目標模糊
經(jīng)過了高考,一部分學生卸下了沉重的負擔,認為考上了大學就高枕無憂,再加上大學的授課方式、課程設置和學習方式與高中相比截然不同。新生缺乏自主的學習能力,學習目標不明確,自我約束力不強,此時,如果學生不能尋找新的學習方法來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就必然會產(chǎn)生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情況。
2.2 生活自理能力差
“90后”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多數(shù)都是在父母家人的關愛甚至是溺愛中長大,缺乏鍛煉,更談不上獨立去面對生活。許多學生從小到大習慣了父母的照顧,只會一門心思地學習,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一旦進入大學校門脫離父母的呵護,那么自己就無法安排與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從而引起了入學后的不適應現(xiàn)象。
2.3 人際交往缺乏藝術
“90后”大學生較為“自我”,缺乏集體主義意識、團隊合作精神,不懂得如何關愛他人,在新的環(huán)境下,不能與新同學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不適應寢室的集體生活,不能結交新朋友以及與老師進行積極交流等。諸如林林種種的關系如果不能做到很好協(xié)調(diào)、適應,更不能及時的從自身方面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就會產(chǎn)生一些適應方面的問題。
2.4 其他方面
部分大學生的高考志愿與理想專業(yè)不符,這樣一來他們會對本專業(yè)毫無興趣,無法安心學習,甚至消極和抵觸;有的學生家境貧寒,高昂的學習和生活費用對于他們也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高校的入學教育主要還是開學典禮、軍訓、安全紀律教育、專業(yè)介紹、校史校情教育等幾個方面,模式單一,內(nèi)容陳舊。
3 解決“90后”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的對策
3.1 因材施教,以人為本
根據(jù)“90后”大學生的特點,改變傳統(tǒng)的家長式、強硬式、說教式教育為“以生為本”的民主、平等、關愛、寬容、激勵等多種教育手段并存的教育模式,真正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他們所想,傾聽他們所言,關心他們所愛,與他們成為朋友,尊重他們,循序漸進的引導他們實現(xiàn)自我管理,這樣才能使他們成為全面發(fā)展、自由成長的新一代大學生。
3.2 發(fā)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大學是專業(yè)知識與能力并存、共同提高的特殊時期,通過大學的學習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踐證明,高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供社會實踐鍛煉的平臺,讓學生擔任學生干部等方式對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每項活動,每次教育不拘泥于傳統(tǒng)形式,充分調(diào)動每個人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做到人人參與其中。
3.3 開展網(wǎng)絡教育新陣地
要做到對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及時了解和掌握,就要保持信息渠道暢通,積極開展建立網(wǎng)絡教育新陣地,利用QQ、MSN、人人網(wǎng)、貼吧、微博、微信等學生樂于交流的渠道,及時捕捉他們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及其思想動態(tài)并加以正確引導,這樣就保證了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實時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從而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之中。
3.4 充分發(fā)揮輔導員育人作用
在高校迎新時,開展一次問卷調(diào)查,充分掌握學生的真實想法,明確學習目標,合理規(guī)劃四年的大學生涯,規(guī)劃人生發(fā)展之路。高校的輔導員是學生靈魂的工程師,思想的締造者,就應與學生進行多形式、多渠道的一對一的交流,這樣能讓學生得到最直接的教育和幫助,讓他們從內(nèi)心里感覺到自己是受到關愛的,師生間的信任度將得以加深。筆者所在高校,輔導員的辦公室設立在每棟學生公寓內(nèi),充分發(fā)揮了時時育人、處處育人、全天候育人的作用。
3.5 入學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路徑
入學教育應該具有實時性,應根據(jù)“90后”大學生的特點更新入學教育內(nèi)容。如今是網(wǎng)絡時代,入學教育應該把網(wǎng)絡教育列入其中。缺乏感恩之心在部分“90后”大學生中有所體現(xiàn),對“90后”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勢在必行。此外,入學教育除了進行傳統(tǒng)的安全教育、法規(guī)教育、誠信教育外,還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等。
入學教育的形式要注重課堂教育與文體活動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圖書館、教室等校園媒介引導學生適應新的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培養(yǎng)自主的、開拓性的學習能力。在教育模式方面,要注重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的訴求,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積極構建網(wǎng)絡教育新陣地,與學生形成多角度、多元化互動,增進了解,在潛移默化中開展入學教育。同時,要適當延長入學教育時間,要將階段性教育與連續(xù)性教育有機結合。
大學時期是人生當中的黃金時期,那么“90后”大學生在大學之初的入學適應問題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對日后的發(fā)展也具有深遠影響,有關“90后”大學生的入學適應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各個方面的高度重視,采取行之有效的積極措施,為“90后”大學新生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3]。
參考文獻
[1]張秀萍,劉時方.“90后”大學新生適應教育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2011(4):76-78.
[2]傅強.“90后”大學生入學適應的困境與化解路徑選擇[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0(6):29-31.
[3]張春磊,王爽,李穎,等.“90后”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2012(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