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和人類一樣古老,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語言。語言是社會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紐帶;沒有語言,人類社會是組織不起來的。但是,憑口、耳進行交際的語言也有它的局限性,因為聲音是一發(fā)即逝的,人們說話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了克服這種局限性,經過長期的摸索,人們發(fā)明了文字,使語言除了說和聽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一種寫和看的形式。可見,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語言的書寫符號。所以,從語言的學習規(guī)律來看,語言學習始于聽。兒童首先通過近兩年的聽來學習語言,然后咿呀學語,逐漸學會說,最后才是讀和寫。據統(tǒng)計,人們在語言交際活動中,45%的時間用于聽,說占30%,讀占16%,寫占9%。在現代社會中,“聽”是一項重要的交際技能,也是人們獲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聽力技能的訓練迫在眉睫。
一、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重語言知識傳授,輕語言能力培養(yǎng),造成了學生聽說能力差,被用人單位評價為“空有紙上談兵的技術,缺乏直面交流的能力”的尷尬局面。從在校生平時的測驗和聽力考試得分情況看,目前不少學生懼怕聽力,英語聽力能力遠低于其他方面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學生每學期的聽力課時極其有限,教師面臨著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有效的聽力教學的嚴峻挑戰(zhàn)。而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方法是:教師講解生詞,播放光盤,提出問題,學生回答,教師核對答案。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基本處于被動狀態(tài),課堂氣氛枯燥乏味,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揮,進而對聽力課失去興趣,而興趣的缺失便成了英語聽力學習中最大的障礙。因此,教師很有必要調整聽力教學方法以適應新形勢下語言交際對學生聽力技能提出的高要求。
二、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聽力障礙
(一)學生語音知識基礎不夠
語音知識包括發(fā)音、語調、連讀、弱讀、吞音等知識。傳統(tǒng)教學對這方面的教育很少,結果導致學生對這類語言基礎知識的缺乏,以致在聽力考試和日常交流中不能適應。比如,學生可能會對一些相似單詞的發(fā)音無法區(qū)分,對一些熟悉單詞無法快速做出反應。在語速較快的聽力中,無法理解連貫的語句,聽不出其中的連讀、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讀、重讀、升降等語音語調的變化。如:“rarely”如果聽成“really”就會得出相反的判斷。
(二)學生詞匯積累不夠,語法基礎薄弱
詞匯量是聽力訓練的基礎,詞匯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決定了聽力理解的程度。聽力考試中多出現一些固定搭配和詞組,學生如果不理解,就會影響聽力成績。如:“sleep late” 意思是“睡懶覺”,學生如果誤以為是“熬夜”就會做出錯誤的選擇。另外,聽力材料中也會出現一些比較復雜的語法現象,如虛擬語氣、否定轉移、強調句等,這些知識應提前給學生講解并加以熟練掌握。
(三)學生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欠缺
社會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而大部分聽力材料都與英美人士的日常生活、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學生在這方面知識儲備的欠缺也會影響聽力成績。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四單元的聽力材料中介紹了美國文化的五個標志,學生如果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三、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新策略
(一)制定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聽力障礙,必須有一個完整的、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為指導。在開設聽力課的四個學期中,每個學期要有不同的教學重點。
第一學期:重點解決學生語音方面的障礙。通過大量的示范與練習使學生熟悉英語中的連讀、失去爆破、重讀、弱讀、語調、英式美式英語的差異等,訓練學生的模仿跟讀能力。
第二學期:加強學生對基礎詞匯尤其是聽力詞匯、固定搭配和詞組的掌握和熟悉,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的語法結構、句型,側重解決學生聽力過程中的語速障礙。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語言基礎知識迅速識別、捕捉語流中的意群,并指導學生利用對意群的掌握形成對整個聽力內容的完整理解。
第三學期:側重學生微技能的全面訓練,尤其教會學生如何做到對信息進行處理、篩選和記憶,如何把握聽力內容的大意并能邊聽邊猜測同時進行快速記錄。
第四學期:提高學生聽力的綜合技能,并加大聽力材料在篇幅和語速上的難度。
(二)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減少學生聽力中的焦慮心理。心理學認為,緊張、憂慮、恐懼會妨礙大腦工作,導致思路中斷,聽辨能力下降,記憶困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提高聽力技巧的同時,還應營造輕松愉快的聽力課堂氛圍,以幫助學生克服聽力中的焦慮心理。聽力材料的難度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當前水平,由易到難,逐漸增加學生對聽力的信心。教師對學生在聽力方面的進步要及時做出積極的反饋和鼓勵。
(三)精選有趣味性、知識性的聽力材料。教師在課堂上挑選的聽力材料應多樣化、趣味化,如:故事、演講、廣播新聞、電影片段、日常對話、采訪、詩歌、英文歌曲等,既能培養(yǎng)學生對聽力的熱愛,又可以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了解英美文化。聽力水平的提高離不開量的積累,除了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學生還要加強課外聽力練習,精聽和泛聽相結合,同時多背誦聽力材料,加強語感和英語基本功的學習也是非常必要的。
聽力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是吸收語言素材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四項英語語言技能之一。新世紀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英語創(chuàng)造能力及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大學英語教師應不斷調整聽力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聽力水平,以適應新時期對大學生英語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曾亞軍,黃遠春.淺析在高校英語聽力教學中運用統(tǒng)籌兼顧的方法 [J]. 中國成人教育,2009(15).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yī)學院英語系)